<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繁华的御街上见仁里弄堂口有一家生面店,柜台上经营着生面制品,除了面之外,还有馄饨皮,饺子皮甚至年糕类产品,这不是个体户的生意。这间房子较长,里面有一家住户姓杨,主人杨中鹤约生于1938年。他没有兄弟,老爹早死了,跟老娘同住。</p><p class="ql-block"> 这个老年娘早年在店堂里面的中部,放了一个纺丝的架子,旁边有一个摇车,把一绞绞的丝,纺在丝筒上,便于工厂使用,赚取生活费。他的老娘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传统女人打扮,她看到小孩去她家,会拿一点小零食给小孩吃。老太太梳个发髻在后脑勺,老派的中式大襟穿蓝褂衣裳。好在他家有祖上的房子传下来,出租给人开生面店,赚取租金。老太太没有退休金靠租金和摇纺丝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的儿子杨中鹤还是大学毕业,在同龄人中,应该算是学历较高的人。所以他自视甚高,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太与人交往。他结婚很晚,后来娶了个白胖的太太 ,相貌还不错。婚后她接连不断地生了三个女儿,老太太自然是不高兴,本来想杨中鹤是的独子,想要传宗接代,到最后还是落空了。</p> <p class="ql-block"> 杨中鹤是个少爷作派的人,在家里从不做家务。起初他母亲宠爱他,不让他做家务活,渐渐就养成了习惯。要他干家务活,那要气死人,他是拨一拨,动一动,完全没有主动性。所以他的太太很辛苦,下班回家就不停地洗衣做饭,搞卫生。真是一人一命,命理的定数,一人不会做,一人拼命做。</p><p class="ql-block"> 他的妻子史济梅做姑娘时,总有许多色彩缤纷的梦。她那时要求很高,高不就,低不配。几年一蹉跎,就把自己给耽搁了。直到三十岁,在母亲的唠叨,匆匆把自己嫁了。每当忙家务累得腰酸背疼时,总渴望将来有一个体贴、勤快的丈夫。可是当终于选中一个时,却发现他是个一”家务盲”。</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史济梅买了鱼,请他代劳剖鱼。他拿着剪刀,面有难色地问她:"这鱼怎么剖?是由上往下剖呢,还是由下往上剖?”起初史济梅还以为他在逗她笑,等明白过来不禁哑然失笑,莫非他长到三十五岁,从未剖过鱼"。事后,史济梅向他摊牌,意即我不愿嫁给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丈夫。你猜他怎么说?“不会干不等于不干,关键是愿不愿学。”凭了这句话,史济梅终于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 新婚那阵,他倒蛮象个学生,在灶前,从先放油,还是先放盐开始学,不耻下问,没几天,倒也能烧出个大概。偶尔烧出个像样的菜,不免沾沾自喜,“瞧烧菜有啥难?你十几年的本事,我几朝就学来了。当时史济梅想得挺美,他聪敏,肯学,看来朽木可雕也。可是没想到,不逾百日,这摊子又扔给了她。姜还是老的辣,夫人饶了我吧!”这就是男人的通病,老婆娶到手了,就露出原来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 夏天到来了,又添了一份家务活。就是拖地板,总是力不从心,很希望他来帮帮忙。可是他倒挺有理,地板何必天天拖,添累,她心烦,免不得唠叨不休。恋爱那阵子,他从没叫我给他洗衣服,倒是史济梅看不过去,给他洗过几回。结婚后,他工作挺忙,于是洗衣服成了她的专利。可每次洗完衣服不免有些不平。于是及时对他,也是告诫自己:“ 下不为例”。可每次他换下的衣服不过三天,他不愁没衣服换,史济梅觉得不雅观,最终还是替他洗了。史济梅的女友说,在家务活上,谁坚持到底,谁就是胜利。看来史济梅没有那份耐心,只好该拜下风。</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杨中鹤出差去北京,在火车即将开动的瞬间,不其然他突然探出头来到:”回来后,我会勤快些的。这不禁让史济梅有点感动,看来这个男人还是有心的,只是不善于表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