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一路走来历经无数坎坷磨炼,在校读书时破除迷信是最深刻的一环,文革的洗礼更是彻底向旧世界划清界限,以至于到今天许多的民间传统都被抛弃也不知究竟,随着國家重视本土文化建设,才重新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潮汕地区农历七月的"施孤"习俗(又称"薛孤"或"祭孤")是一个融合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的 传统民俗活动,其来历与内涵十分丰富,施孤习俗直接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孟兰盆"是梵语,意为"救倒悬",源自《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佛弟子目犍连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于七月十五日设五味百果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得脱苦难。这一佛教仪式自南北朝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为超度亡魂的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 潮汕历史上频遭台风、战乱等灾难,产生大量无主尸骸(如饥荒亡者、抗战英烈)。通过“施孤”,民众将这些亡灵纳入祭祀体系,既是对历史创伤的仪式化救赎,也表达对和平的祈愿。例如,澄海地区曾因风灾安葬无名尸骸,并定特定日期祭奠,将地方记忆融入民俗。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认为是地官赦罪、鬼门大开的日子。潮汕俗语"冥府开禁,鬼魂过年"、"七月半,鬼乱窜"反映了民间认为整个七月是孤魂野鬼游荡人间的"鬼月"。从七月初一"开孤门"到七月三十"关孤门",人们通过施孤活动安抚无主亡魂。潮汕特色的发展不同于传统中元节仅在七月十五,潮汕人从七月初一至三十持续进行施孤,不同区域轮流举办。出于人文关怀,祭品摆放地上方便孩童鬼魂取食,体现对弱势亡魂的特殊关照。供品包括米饭、芋头、水果等,祭祀对象涵盖战死亡魂、饿殍等无祀者。“抢孤"习俗包括祭祀后供品由贫苦者争抢,既象征分享福气,也具实际济贫意义。现代发展为筹集公益资金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施孤祭拜的无主孤魂;历朝历代因战乱战死沙场的将士,逃荒饿死的百姓,这些都没人知道他们的坟在哪里,但是这一天鬼门关打开,他们可以在人间享受贡品香火,放在地上是因为有些孩子或残疾或断腿的士兵拿不着贡品,所以才不放在桌子上!摆在路上而不摆在家里或厅里是因为潮汕所有建筑都有门神,除了自家先祖的有主魂魄能够进去,那些无主孤魂是进不去的,进不去就意味着吃不了贡品,享受不了香火,所以淳朴善良的潮汕人就以这种方式来祭拜。“施孤”项目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潮汕人“推己及人”的善良品质,即使对陌生亡魂也愿施以援手。正如潮汕俗谚所言,“布田插香,广种福田”,通过施孤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施孤”组织多样化,既有善堂搭建孤棚集体诵经普渡,也有村民自发在野外路旁祭祀。这一习俗折射出潮汕文化中“敬天爱人”的朴素价值观,通过具象化的仪式传递对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总之潮汕七月初七“施孤”既是宗教仪轨,也是历史、伦理与社区精神的复合体。它通过关怀“他界”亡灵,折射出潮汕人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对苦难的共情,以及“无缘大慈”的文明高度。施孤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潮汕人对先辈的崇敬和温良大爱,并非什么封建迷信。</p>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