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撰写/林沐华</p><p class="ql-block"> 【原创】</p> <p class="ql-block"> 有人告诉我,老家的电影院要拆除了。心中一怔,实觉惋惜!心中不禁潸然思忖:难道它肩负的光荣使命已经彻底完成了?少刻,我拾脚赶到现场,随着挖掘机轰隆轰隆的声音,这座经历了60多年沧海桑田的电影院终于覆为平地,永远成了有心人封存的记忆。我却见证了其怦然倒塌的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兴电影院,是我家乡的一座电影院,始建于大跃进时代。在电影院内,留下了至今都难以忘怀的童年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这个区区不出三千平方米的地方,曾经是当年南兴墟乃至南兴公社方圆百里,将近十万老百姓的乐土,承载着岁月的甜酸苦辣,人性的喜乐欢欣,在那不依不饶的日子中,给人们干燥无味的生活带来欢歌笑语,喜逐颜开。</p><p class="ql-block"> 可它终于抵不了时代的变迁,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退出了生活的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一代人出生在火红的年代,却活在贫瘠之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和我们一样,这座当时略显堂皇华丽的电影院,也在时代中挺身而出,圪立在207国道旁边,经年里流览着车水马龙之来来往往,审视那熙来攘往的人流。听说,是大跃进时期全公社老百姓一砖一瓦捐造起来的产物,当时在雷南地区算是一流电影院了。电影院内有一千多位红木筑成的固定座椅,分东西单双座座位,中间及左右两边三条人行通道,正面是杉木条形板铺底的舞台。挂上银幕可以放映电影,撤下银幕则可文艺演出。而在我们说道里却称之为南兴戏院,因为那时看戏看文艺演出有时比看电影还要多。</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电影票从一开始五分钱一张涨到一毛、五角、最终停留在一块钱而停歇在改革开放的年头,随着电视机与录像机的出现而偎身歉让,再也没放映过电影,算是草草了事收场,只有偶尔中唱过戏演过出,而随着民间奉神唱戏的出现,最后消声灭迹,成了闲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兴电影院,是一个有故事且值得我们这代人难以忘怀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很多名片都是在此观看的:《英雄儿女》、《上甘岭》、《董存瑞》、《红孩子》、《怒潮》、《红旗谱》、《暴风骤雨》、《平原游击队》、《羊城暗哨》以及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榜戏影片等等。我还记得,朝鲜影片进入我国电影市场,《买花姑娘》的泪流满面,《鲜花盛开的村庄》捧腹大笑都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哪个时候生活很穷,能看上一部好电影定能兴奋上一整天!家长给钱买电影票,我们常常省下买零食就逃票,最拿手就是爬墙,从倚在旁边供销社食堂那边翻墙到电影院厕所这边,经常要在厕所里蹲坑一大会儿,因为开场时看场子不严,容易遁入,可是不能进入场内,由于进场人数稀少极容易查票驱赶,只有人多才能混水摸鱼,等电影开映了才假模假样溜进来,许多时候都看不到片头而且时时避开查票人手电筒晃动的灯光,以免被赶出场并留下骂名。</p><p class="ql-block"> 想起哪些年,哪些人,哪些事是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春节唱大戏,就在电影院里面。从大年三十唱至初三,班主是湛江雷歌班----莲芝班。</p><p class="ql-block"> 戏票比电影要贵很多,好象一张两毛钱,俺买不起,就是买得起也不乐意,过年了,留点钱买小吃。过年的各种小吃花样众多且丰盛,腌蒜头二分一个,青瓜沾辣椒浆五分钱一片还带一杯酸不溜湫酸醋汁,烘焗花生米也是五分一盅,还有杨桃干等等。大年三十晚上,开戏的锣鼓一响,我就和邻居的童年发小谢卫民袁喜霜等趁早蹓跶在橙黄灯下的各个小摊档前,在微黄煤油灯下拣自个中意的小吃,津津有味,从似天下之佳肴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戏唱完了,我们的嗜吃也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到了大年初一大清早,还结伴徒步到雷城转了一圈,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手持电影票经验票进场,就从左右两侧进入观影大厅,左边为单号座位,右边为双号座位,如来回逗留在此隔厢中,必有传票嫌疑。何谓传票?儿时由于经济拮据,有的没钱买票,一人一張票检票进场后,通常检票员撕下一角,有的不彻底,只撕了一条缝,这张有缝的票人为地传出场外,经过浆糊粘连后再一次进场,无形中票价减半。儿时的我就接受过此般待遇。唉,都是无钱买票惹的祸!惭愧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电影院顶端的瓦面塌了,门窗也破烂了,而蕴藏在里面的经年之事却是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没有灯红酒绿的喧闹,没有歌舞升平的翩跹,先前紧闭大门敞开了,我站在阒无人声寂寞空荡顶盖下,根本看不出旧时光银幕中所呈现流光溢彩,灯火辉煌的舞台上舞弄清影,所有的往事在时钟转针嘀嗒声中随风而逝。</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这里看最后的两场电影,一部是祝新运的《闪闪的红星》,另一部是王心刚主演的《侦察兵》,很好看。那是下乡在农场当知青时,偷偷溜回来,连夜赶回去,是和发小的知青场友袁喜霜一起观看。而今他人不在了,留下的只有一串串心酸的悲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无数次地爬上过这个红砖所彻的楼台阶。记得这个二层楼阁原先是公社广播站,文革时期又成了红卫兵组织指挥部。它既是传播精神文明中心枢纽站,又承载了社会形态不断变幻的缩影,叙说着古墟在动荡的岁月中一路走来,喧染了社会与人性在日子里面累积下的沧桑。每一个从那个时代活过来人,每当徒步行至其前面,都不禁驻步仰望几眼,而眸光里呈现的全是昨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读初中时,每当各项运动来临时,上级有新的政策指示文件下达,农业学大寨,计划生育政策宣传,都在这间广播站用雷歌形式进行讴歌传送,而我偶尔当中也成其中一分子,我就在这传送中学会雷歌的快板慢调,现今想之实在难为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住过的广播站二楼房间,眼前是如此满目疮痍,脏乱不堪,令人不意回眸。</p><p class="ql-block"> 那时海康县举行文艺汇演,南兴成立文艺宣传队参演,因此抽调人员进行排练,而下乡在农场在当知青接受教育的我被抽调回来参加排练,从而在上面住了整整十来天,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多么熟悉与陌生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熟悉的是读书时曾无数次登台演出过,获得人们赞许中热烈的掌声。在台上领过五好学生的奖状,戴上红花参加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誓师大会。陌生了,它的模样今非昔比,显得形单影只,寒苍荒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南兴古墟</p> <p class="ql-block"> 南兴电影院,让我再看您一眼!</p> <p class="ql-block"> 拆除后的电影院已被整为平地,这个氤氲着故事的地方,在默默地期待着它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生蒹葭,葳蕤苍茫。点滴入海,分秒人生。陪伴我从小长大的电影院消逝了,仿佛往事越走越远,心灵在无形之中远离世事的纷争,繁冗的琐事因而得到净化,圣洁的思绪,纯净的情怀就纷至沓来,因而对凡尘世事就随遇而安了。透过银幕,我看到从前的影子,这影子一路走来,确是一首难忘的歌。</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在阳光里打盹,于细雨中漫步,从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 </p><p class="ql-block">愿我的发小们:</p><p class="ql-block"> 一日快乐一日仙</p><p class="ql-block"> 高高兴兴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只要一颗童心在</p><p class="ql-block"> 夕阳也能红满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文写给在南兴墟生活过的发小们。请永远记住这座梦婪萦回的电影院,还有蕴藏里面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