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对根的记忆

长江

<p class="ql-block">  哲学是研究人的学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其实简单来说有二,一是过去,一是将来,过去是根,将来是叶,树再大,没根叶终将枯萎,根代表的是人的历史轨迹。那些名门旺族,门和族就是对根的崇尚和纪念,因此中国人历来都重视姓氏,不管哪个姓氏人口多少,都是对祖先的传承,表明自己的出身。鲁迅先生小说里描写的阿Q总为自己无姓而懊恼,求赵老爷也让他姓赵,连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这么在乎姓氏,可见人们很在乎自己从哪里来。最近去了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芸芸众生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拜一拜先祖,还可以畅想一番未来,这就是叶对根的记忆。忽然想起在台湾采访时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叶对根的记忆》,台湾同胞也是有根的,很多人回到祖国大陆的家乡祭祖,但“台独”分子却数典忘祖,如果鲁迅先生在世,一定会狠狠地告诉他们:你也配姓陈(水扁),你也配姓蔡(英文),你也配姓赖(清德)!</p> <p class="ql-block"> 叶对根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初春的台湾,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满眼的绿色透出生命的活力。就是在这迷人的季节,我们来到了祖国的宝岛。十天的行程,所见所闻,陌生而又熟悉,陌生的是我们第一次登上台湾这方土地,要认知新的地标,而熟悉的是与祖国大陆同样的文化景观和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在祖国大陆的风景名胜中,宗教景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台湾也同车同辙,除了看山看水,更多的是看寺看庙。我们参观了位于日月潭边的玄奘寺和座落于高雄的佛光山,一样宽阔的山门,一样宏伟的大雄宝殿,一样的佛祖释加牟尼。据陪同我们的广播界同仁介绍,在台湾信仰佛教、道教和妈祖的人相对比较多。佛教自然供奉的是释加牟尼,道教自然供奉的是三清,渔民多数供奉妈祖,因为她是渔民的保护神,我们也看到一些生意人在家里供奉关公。由此可见,隔山隔水,但隔不断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从南投去往高雄的路上,当地农民烧焢窑吹起的浓浓烟雾,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前,我的家乡生活比较困难,为了填饱肚子,秋季以种植高粮、白薯为主。秋收季节,也是我们这些孩子最为欢快的时候,因为我们又可以从事焖白薯的勾当。我们在田里挖一个圆坑,在坑的上面摆瓦片以至封顶,然后点燃已经晒干的白薯蔓,一直把瓦片烧红,之后放一层瓦片,放一层白薯,最后用土封死,大约两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起窑了。这样焖熟的白薯不但不焦,而且非常香甜。</p><p class="ql-block"> 我从进城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体验了,几次回家乡探亲,问及此事,都说现在生活好了,没有必要费那事儿。想不到20多年过去了,我却在台湾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多么令人兴奋。所不同的是,台湾烧焢窑不再挖一个坑,而是直接从地上摆一个窑,白薯不叫白薯,称为番薯。远隔几千公里,如出一辙,孰师孰徒,还是留给史学家们探讨吧。</p><p class="ql-block"> 做新闻工作,走南闯北,对各地饮食文化记忆最深。这次去台湾,也抱着这样的心态,想找出个特点来。其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包括了全国各地的人,因此全国各地的饮食在台湾都能见到。饮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整个民族文化相同,吃的文化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台湾的主要饮食基本与闽南地区相同,海鲜为主,讲究吃粥煲汤。我们在台湾,除了海鲜之外,我这个北方人喜吃面食的愿望也基本得到了满足。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们在台湾高雄吃的饺子,饺子店是著名歌星邓丽君的大哥开的,其味道与北方的饺子无异,问及何以如此,邓丽君的大哥笑言,我们本来就是河北人吗?邓丽君的大哥长得粗壮骠悍,一时还真难相信那个清纯可爱的邓丽君竟然是他的亲妹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