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农历七月初三。地点:韩国首尔成均馆。天气:阴转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东亚地区有公认的三大儒学圣地,这就是中国北京的国子监、中国山东的曲阜孔庙和韩国首尔的成均馆。我们今天介绍的地方就是韩国首尔的成均馆,成均馆既是韩国的国子监,也是韩国的文庙,在韩国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朝鲜半岛的历史源远流长,神话中的古朝鲜是半岛北部的早期国家,传说公元前2333年由檀君建立。但更确切的历史记载始于中国史书提到的箕子朝鲜和取代它的卫满朝鲜,但它们最终被汉武帝灭掉,并在此地设立汉四郡,成了汉朝疆域的一部分。但好景不长,这里后来又分别建立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独立的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半岛三国时期。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完成了半岛的统一,自此半岛就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先后经历了新罗王朝、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以及短暂的大韩帝国时代。后来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成了日韩联邦的一部分,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以38线为界,分别被苏联和美国占领,1948年被美国占领的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同年被苏联占领的北部成立了朝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比韩国对华夏文明的推崇,同为箕子朝鲜后裔的北朝鲜,其做法大相径庭。1959年春,金就下令炸毁了已经有857年历史的箕子墓,企图以此来掩盖半岛文明源自华夏的事实,这一声炮响,不仅箕子墓毁于一旦,而且三千多年的半岛历史被炸药给拦腰截断,其目的就在于推广金的主题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箕子是商朝殷纣王的叔父,位列商末三贤,殷灭周兴,不愿臣服周王朝的箕子带领五千多殷商遗老来到朝鲜半岛,教导当地土著居民建房造屋、养蚕织布、开垦农田,颁布法律,建立了箕子朝鲜,开创了半岛的文明史。公元1102年高丽肃宗决定敕建箕子陵,并宣告:“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朝鲜世宗大王也曾感慨:“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国,迨今二千余祀,惟箕子之教是赖”。于是自十二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漫长时间里,历代朝鲜君主定期在此举行国家祭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朝鲜建立后,金随即发起“非箕化运动”,将“箕子东来说”定性为反动阶级的一片谎言。清除箕子只是第一步,金朝鲜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民族起源叙事。于是1993年,朝鲜宣布在平壤发现神话传说中的檀君遗骨,次年便建成规模远超箕子陵的檀君陵。所谓檀君,即源自十三世纪野史《三国遗事》中的神话人物,相传熊女与天神桓雄结合生下檀君,他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鲜,檀君寿命长达1908岁,在位1500年,想想都是胡扯。檀君陵建成后,其历史地位被朝鲜官方正式扶正,至此朝鲜历史延长至5000多年。但这样的所谓历史你相信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国现存的文化遗迹成均馆,其前身为高丽王朝时期的国子监,始建于公元992年,位于开城,是朝鲜半岛最早的国立高等教育机构,教授儒学、法律、数学等科目。1308年正式更名为“成均馆”,名称取自《周礼》</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成人才之未就,均风俗之不齐”。</b><b style="font-size:22px;">寓意培养人才、教化社会。1398年,朝鲜太祖李成桂迁都汉阳(今首尔)后,在崇教坊(现首尔钟路区明伦洞)新建成均馆,成为朝鲜王朝最高学府,兼具祭祀和教育管理功能,相当于当时的国立大学和教育部。需要说明一下成均馆是一个免费的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当时王朝的最高学府,其生员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只有秀才和进士才有资格进入成均馆学习。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经过层层严格选拔的地方精英。 他们进入成均馆主要是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四书五经以及历史、文学、礼制等。强化学员的道德修养和为君为民的政治理念。成均馆不仅是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学术殿堂,也是通往科举考试、成为高阶官员的必经之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均馆是代表朝鲜王朝正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心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国首尔的成均馆不仅仅是一处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迹,更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传承。作为韩国第85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全球唯一完整保留至今的宋代祭孔仪典原型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具体时间是5月11日孔子祭日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他们都会在大成殿举行由宋代传承至今的祭祀孔子的典礼。成均馆释奠礼(Seokjeon Daeje)是韩国传承六百余年的国家级祭孔大典,完整保留了中国宋代祭礼仪轨,被誉为东亚儒家礼乐文化的活化石。整个典礼仪式庄严隆重,由27名礼官、42名乐师、64名舞生参与,重现雅乐、佾舞等古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成均馆释奠礼不仅是祭祀仪式,更是儒家"礼乐教化"的立体教科书。其对宋代雅乐的完整保存、八佾舞的活态传承,为研究东亚文明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范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子南面听天下” (《周礼·春官》)要求最高等级建筑(如太庙、官学)必须面南,成均馆作为朝鲜王朝“国立大学”,也遵守此制。首尔成均馆就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建筑群,其正南朝向既体现儒家“面南而治”的至尊礼制,也融合了东亚风水学中的“负阴抱阳”的智慧。在成均馆大门前面有一处小型园林,园林的东侧有一个封闭的小亭子,它就是荡平碑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尔成均馆内的荡平碑阁是朝鲜王朝政治改革的重要物证,建于1742年(英祖十八年),旨在纪念英祖李昑推行的“荡平策”,即调和党争、唯才是用的国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世纪朝鲜党争激烈,导致国势衰微。朝鲜英祖为终结百年党争,推行“不偏东西、唯才是用”的调和政策,强调“君臣一体,和合为贵”,批判党争导致“国势日颓,民生凋敝”。于是刻立《荡平碑》与《闢和铭》,昭示政策权威,要求百官以公心奉国。《荡平碑》由英祖亲撰,核心警句为“周而不比乃君子之公心,比而不周实小人之私意”。《闢和铭》:由领议政金在鲁撰注,阐释政策细则,取名自“辟除私和,崇尚公正”。自此每年的科举考生须至碑前诵读誓言,承诺“不结党、不营私”,违誓者以“欺君罪”论处。另外官员在任职前也需参拜此荡平碑,强化政治伦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门岗房的内侧有一块立着的石碑,上面有一行字,因为年代久远,部分字因风化已经看不清楚,但大致意思就是达官贵人到此皆需下马步行,以示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尊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园林内还有一处雕塑,是两条抱在一起的龙,这样事关龙的造型还是第一次见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中国的国子监不同,韩国的成均馆采用了“前庙后学、庙学合一”的建筑格局,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学习儒学的最高学府,而且还是祭祀孔子等儒学先贤的重要场所,所以进入成均馆内的第一座大殿就是大成殿,专门作为祭祀儒学圣贤的殿堂,因此大成殿又被称为文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文庙的大成殿内供奉孔子及儒家圣贤牌位,包括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四圣以及中韩儒贤共39位。大成殿青瓦石基,庄严肃穆。2024年至今一直处于修缮状态,殿内供奉的先贤牌位以临时迁移至成均馆内的丕阐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大成殿处于修缮时期,因此从大门到大成殿之间的前院处于封闭状态,导致大门、大成殿、东庑、西庑、庙厅碑阁、典祀厅、守仆厅和祭器库也处于关闭状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中前景的房子就是东庑,屋顶被罩着的就是大成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从院牆外看到的典祀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典祀厅专司存放、处理祭祀用的牲畜,供“释奠大祭”时献于孔子及先贤神位前。典祀厅为单层青瓦建筑,风格质朴,体现儒家“礼主俭”的思想。内部设屠宰区、清洗池及灶台,功能分区明确,符合《周礼》“庖厨分离”的卫生规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面南的大门紧闭,因此游客只能从成均馆的东斋处的一个小门进入成均馆的后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大成殿后面的明伦堂,它是成均馆的核心建筑。韩国1000元纸币正面的背景就是明伦堂,正面的人物是韩国大儒李退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伦堂的名称取自《孟子》"明人伦",意为阐明儒家伦理纲常。作为讲堂兼科举考场,朝鲜时代的儒生在此学习《四书五经》并参与选拔考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伦堂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原始为三开间,后扩建耳房,现为五开间。1606年,明朝状元朱之蕃出使朝鲜时题写"明伦堂"匾额,悬挂至今已逾400余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成均馆明伦堂前的两株古银杏,树龄已逾600年,是朝鲜太宗为庆祝世宗即位所植。其中东树高25米、西树高23米,硕大的银杏树遮天蔽日,如绿色华盖笼盖礼殿,根系盘错深扎儒脉土壤。两棵树犹如两棵“活文物”以震撼的生命力,见证着半岛六百载儒学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银杏树取意孔子讲学杏坛,落叶被学子制成书签,有“拾金叶者得文昌”之吉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出于基因保护的目的,韩国有关部门从这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上截取部分枝条嫁接于济州岛,培育出12株克隆苗,分存韩国三地延续儒学血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明伦堂的两侧分别建有东斋和西斋,这是儒生宿舍,东西斋的门扉采用背向设计,也就是东斋门朝东、西斋门朝西,除了分隔生活与学习,强化空间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这种背向设计的斋舍强化了"尊师重道"的仪式感,儒生出宿舍不能直接进入明伦堂前的院区,需绕行至明伦堂正面进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成均馆大学成立,成立初期的教授团队大多来自旧成均馆系统。大学总部就设在原朝鲜王朝成均馆的旧址上。时至今日该校以其文科(儒学、东方哲学、历史学)、商学(经营学)、医学、自然科学、信息通信技术、半导体工程等学科闻名遐迩。其儒学相关研究是该校的特色和强项,与历史渊源一脉相承。目前成均馆大学有两个校区,人文社会科学校区位于首尔市中心钟路区明伦洞,即原朝鲜王朝成均馆所在地。自然科学科学校区位于京畿道水原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应该是成均馆大学的新生来学校报到的日子,明伦堂前聚集了很多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的学生,三五成群,叽叽喳喳。快门按下的瞬间,阳光落在每个人的发梢上,手里的鲜花好像也开得更加的绚丽,照相机把他们眼里对将来的盼头,定格成了照片里最鲜活的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成均馆内的丕阐堂是朝鲜王朝时期成均馆的核心讲学建筑之一,其名称取自《尚书》“丕显哉,文王谟”,寓意彰显圣贤教化之光辉。丕阐堂位于明伦堂西北方,是成均馆内高阶儒学研讨空间,主要用于进士、博士生的深度讲学与经典研读,功能类似“研究生院课堂”。明伦堂承担基础儒学教育如《四书五经》通讲,而丕阐堂侧重专题辩论如朱子理学精义、经世致用策略等,体现“进阶学术”的层级设计。2024年开始的大成殿修缮期间,丕阐堂被用作释奠礼的临时祭祀场所,孔子牌位曾移至此供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丕瘅堂位于明伦堂西北,藏有儒家经典的尊经阁位于明伦堂东北,毗邻而居,几近相连,便于学者随时调阅文献,形成“学术研究闭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成均馆的东北部有一个几近闭环的小院,里面有享官厅、六一阁、进士食堂。这是进入小院的门,进入小院,右手边是进士食堂,左手边是东斋。小院门口有一个平台,是为下辇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享官厅位于明伦堂东北后方,与东月廊、西月廊相连,呈丙字型结构。属于祭祀管理区。主要存放与准备释奠大祭所需的祝文祭文、香烛、祭器清洁工具等,同时也供参与祭祀的礼官、乐生等人员临时休整,确保仪式流程无缝衔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享官厅与典祀厅(牺牲处理)和祭器库(礼器存放)协同运作,形成“祝文—牺牲—礼器”三位一体的祭祀后勤体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进士食堂,是供在成均馆学习的儒生们吃饭的地方。主要供在馆学习的“进士”(通过初试的预备官员)与“生员”(地方选拔的精英学子)日常用餐,进士、生员按东西斋舍分区就餐(东斋进士、西斋生员),餐具使用陶制“祭器式碗盘”,体现“事死如事生”的祭祀伦理延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地方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需在食堂接受国王赐宴,也就是“荣恩宴”,象征这些人正式跻身士大夫阶层,也就意味着实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生理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六一阁,但它和儿童节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它的名称主要在于致敬欧阳修的六一居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一阁由韩国大儒赵光祖主持修建,旨在收藏御赐宋明善本及儒家经典,作为“经世致用”的学术宝库。体现“藏书为基,涵养士魂”的教育理念。其中六隐喻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基础教育,一就是一致于儒学根本,暗合“殊途同归,万法归儒”的治学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漫步韩国首尔的成均馆,仿佛踏入时空隧道。古银杏树筛下一地碎金,六百余岁的明伦堂朱匾肃穆,青瓦间流动着《礼记》的清风。指尖抚过荡平碑冰凉的裂痕,英祖的忧叹犹在耳畔;遥望大成殿一砖一瓦,好似见到了八佾舞卷起秋叶翩跹。最撼动人心的是东西斋前的石阶,当年莘莘学子踏过的凹痕,竟然与成均馆大学士们的鞋底重合。不经意间好像听到了成均馆砖木的浅谈低语,教育是文明不熄的灯盏,礼乐精神仍穿行于现代讲堂的玻璃幕墙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以食为天,之所以在游记的最后放一张饭店的图片,皆因为在成均馆大学周围的街道上有不少中餐馆,众多醒目的汉字招牌昭示着在成均馆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此希望这些漂洋过海来学习知识的孩子们能够在泡菜辛香与咖啡氤氲中,尝出生活的真味;于古老的银杏叶脉间,触摸六百年儒家学术的厚重回响。待到深秋金叶覆肩,你会懂得所有漂洋的孤独,终将沉淀为属于你的“成均”之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鸡汤: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你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只有你,你在这个世界就在,你不在了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