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穗城观展记:邂逅 18 世纪萨沃伊王朝的典雅与风华

素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8 月下旬的广州,总带着几分随性的诗意。前一刻或许还是大雨磅礴,将街巷洗得清亮,下一秒便可能云开雾散,让澄澈的蓝天白云铺满天际。珠江畔的 “小蛮腰”(广州塔)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子,时而隐于轻薄烟云,时而显于晴空之下,那份灵动与曼妙,总让人看不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今日恰逢多云天气,微风不燥,正是出行的好时候。我骑着车穿行在城市街巷,最终抵达了广东省博物馆 —— 此行的目的地,是为了一睹特展《典雅之冠 ——18 世纪意大利萨沃伊王朝的宫廷生活和艺术》,展览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的亮相,汇集166件/套意大利萨沃伊王室珍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不同于常规展厅的规整布局,这个特展由多个小展厅以 S 型曲折串联而成,一步一转折间尽是典雅意趣。展品按类别与时间顺序层层铺展,从镌刻着王朝印记的钱币、勾勒城市脉络的建设图,到描绘宫廷日常的绘画、缀满精致纹样的服饰,再到承载生活气息的日常器皿,每一件都承载着 18 世纪萨沃伊王朝的鲜活记忆。更令人惊喜的是,展厅巧妙融入了 AI 动画人物还原技术与大型背景画,让静态的文物 “活” 了起来,既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沉闷,又增添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别开生面,引人入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一、千年王室:萨沃伊家族的荣光与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萨沃伊家族,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王室家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 10 世纪末期的勃艮第王国,历经千年变迁,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领主,逐渐跻身欧洲显赫王室之列。如今,这个家族留下的建筑遗产、艺术收藏与贵族传统,仍深深影响着意大利与法国的历史文化脉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16 世纪,萨沃伊家族将首都迁至都灵,自此开启了这座城市的 “黄金建设时代”—— 都灵及周边区域陆续建起二十余座宅邸与宫殿,而都灵王宫,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宛如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数个世纪里,王宫不断扩建与装饰,每一次改动都映照着王朝品味的迭代与权力的增长。这座宫殿的建造汇聚了七位艺术家与设计师的智慧,不仅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杰出典范,更融合了洛可可的柔美与新古典主义的庄重。其中,18 世纪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巨匠菲利波・尤瓦拉功不可没,他长期受雇于萨沃伊家族,所绘制的都灵王宫群建筑图,线条精致、细节繁复,尽显王室建筑的恢宏气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二、展品掠影:艺术、生活与科学的交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逛展途中,诸多展品都让我驻足良久,而最让我心动的,是费朗切斯科・德・穆拉的画作《迪安娜与恩底弥翁》(现藏于都灵夫人宫古代艺术博物馆)。作为 18 世纪那不勒斯 “黄金时代” 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穆拉是巴洛克晚期向洛可可风格过渡的标志性人物,其后期创作更趋向新古典主义的简洁与雕塑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迪安娜与恩底弥翁》中,他以明亮通透的色调铺陈画面,在田园诗般的静谧氛围里,细腻捕捉私密情感与微妙的心理暗示 —— 希腊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狄安娜初见沉睡于洞穴中的牧羊人恩底弥翁,便一见倾心。她如月光般轻柔地走进山洞,俯身亲吻他紧闭的双眼;即便后来主神宙斯让恩底弥翁陷入永眠以保青春,狄安娜依旧每晚前来,用饱含爱意却带着哀伤的吻,诉说无尽思念。画面里,狄安娜身后的天空悬着象征她身份的月亮,身旁伫立着手持箭矢的丘比特,悄然点出 “爱” 这一神话的核心寓意。穆拉将巴洛克美学的动感,与严谨的线条、均衡的比例相融,塑造出成熟晚期作品独有的韵律,而那精致优雅的构图与绝妙的光影色彩,更悄然预示着洛可可风格的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另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萨沃伊王室及皮埃蒙特贵族的首席肖像画家玛丽亚・乔万娜・巴蒂斯塔・克莱门蒂的作品。画中国王卡洛・埃马努埃莱三世身着华丽加冕礼袍,颈间佩戴象征最高荣誉的 “天使报喜勋章” 项链,靠垫上方摆放着代表王权的皇冠;他身披红色天鹅绒镶白貂皮的披风,披风上的萨沃伊结、银色十字与黑鹰装饰,皆是萨沃伊王朝的专属印记。画家以精湛技艺勾勒人物神态,既还原了服饰材质的细腻质感,又通过细节凸显出王室的威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展厅中,巴洛克风格的 “华丽” 处处可见:巨幅挂毯纹样繁复、动感十足,仿佛将王朝的盛景织入其中;歌剧及服饰专题区里,一幅全景式中庭场景油画格外吸睛 —— 画家巧妙融合了剧院的多重空间,舞台表演区、可容纳 32 名乐手的乐团席、正演奏羽管键琴的作曲家,以及神态各异的观众尽收画中,将都灵皇家剧院的宏伟与奢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此作出自画家乔万尼之手)。此外,喜剧《安德丽安娜》的经典法式长袍,缀满精致装饰,繁复奢华得让人仿佛能想象出剧中的贵族风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若说巴洛克的华丽是 “热烈”,那迈森瓷器的精致便是 “温润”。展柜中一组六件茶具与六件巧克力饮具,均为名贵的迈森瓷器,瓷身不仅绘有华丽纹样,还巧妙融入了中国元素,中西审美交融间,尽显宫廷生活的精致格调。而那不勒斯轿式座椅、缀满蕾丝的扇子、精美的头饰、造型典雅的巧克力壶与咖啡壶等宫廷用具,则从细微处还原了萨沃伊王朝贵族的日常,让 “宫廷生活” 不再是遥远的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最让我意外的,是一件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杰作 —— 由法国牧师兼物理学家让・安托万・诺莱制作的天球仪。这件天球仪代表了 18 世纪法国球仪制作的最高工艺:1739 年,作为启蒙时代的卓越科学家,诺莱受聘于萨沃伊王朝,担任维托利奥・阿梅迪奥三世的物理教师,同时在都灵大学任教半年。期间,他留下了诸多自制科学仪器,这件天球仪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 18 世纪科学仪器的经典之作,更见证了皮埃蒙特地区与法国科学界之间紧密的学术交流,让我看到 “宫廷” 不只有艺术与奢华,更有对科学的探索与尊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三、观展有感:从书本到现实的艺术共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此前读蒋勋先生的《西方艺术史》,书中对西方艺术流派与历史背景的解读,曾让我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次观展,让我跳出书本的文字,与 18 世纪萨沃伊王朝的艺术与生活 “面对面”—— 那些画作的色彩、文物的质感、空间的氛围,都化作了鲜活的 “感性认知”。当书中的 “巴洛克”“洛可可”“萨沃伊王朝” 不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能触摸、能欣赏、能感受的实物时,我对西方艺术史的理解也多了一层温度,更深深激发了我探索西方历史与文化的热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离开展厅时,广州的天空依旧是多云,微风拂过,想起方才邂逅的那些典雅与风华,心中满是充实与欢喜 —— 这大概就是观展的意义:在时光的缝隙里,与遥远的文明对话,让心灵在艺术与历史中得到滋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