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甘宁之瓦窑堡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一点,我们离开志丹县城,前往瓦窑堡。两地相距一百四十多公里,只有开始的一少段是高速路,大部分路段都是省道。省道的路况还可以,就是大货车特别多,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一路邵哥和岳哥精力集中,轮换驾驶,再次向他俩表达谢意。</p> <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瓦窑堡也是故地重游,六年前我们重走长征路曾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瓦窑堡是陕北高原中部偏北的一个古镇。始建于元代初年,地处三川口,依山建堡。从元代至民国时期,皆为边塞要冲,屯兵设防。经屡次扩建,临河砌堤,渐成城廓,到清雍正年间已是陕北一带物资交易集散地,故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说。目前境内以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而饮誉西北。</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铜像</p> <p class="ql-block">  瓦窑堡镇是子长县政府所在地。这里过去叫安定县。1935年为纪念谢子长对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共西北工委决定将他的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3日拍照</p> <p class="ql-block">  从1935年11月7日到1936年6月21日,瓦窑堡不仅是中共陕甘晋省委的所在地,也是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所在地。党中央于1935年12月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而使瓦窑堡名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分三批来到瓦窑堡。第一批是1935年11月5日,王首道、贾拓夫、刘向三等奉命带领一连队伍到达瓦窑堡,营救因肃反而被关押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人。11月7日,张闻天、秦邦宪、王稼样、刘少奇等率中央直属机关从甘泉县下寺湾出发,经安塞等地第二批到达瓦窑堡。第三批是12月13日,毛泽东在直罗镇战役结束后,从富县东村出发,经甘泉、安塞等地也来到瓦窑堡。</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留念</p> <p class="ql-block">  尽管党中央在瓦窑堡仅仅停留了七个月零十四天,但它是党在困难时期的重要据点,革命的火种在这里被点燃。因此,被称为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发祥地、红军东征的出发地。</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期,就在红一方面军进行直罗镇战役时,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到空前的高度。但是,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一面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一面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重兵进行反共内战,疯狂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使民族危机更加严重。</p> <p class="ql-block">⏸瓦窑堡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方党组织的推动下,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游行示威活动。史称“一二九运动”。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大中城市,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一二九运动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p><p class="ql-block">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这就要求党中央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策略。就在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到了瓦窑堡。他带来了一个喜出望外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此人叫张浩,原名林育英,是林彪的堂兄,中共早期革命家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他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具体制定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张浩出席了大会,并在共产国际七大筹备期间,参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讨论起草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即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p><p class="ql-block"> 这个宣言根据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新形势,提出应建立包括地主、资产阶级和一切军队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组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呼吁各党各派抛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去抗日救国。为了尽快让中共中央了解到共产国际七大和《八一宣言》的新精神,所以,没等共产国际七大开完,中共代表团就决定派张浩回国进行传达。</p> <p class="ql-block">⏸林伯渠旧居</p> <p class="ql-block">  林育英化名张浩,从蒙古入境,风餐露宿,穿越沙漠。为应付沿途盘查,他穿一件光板皮袄,挑一副货筐,假扮成货郎,一路打听消息。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长期同共产国际失去电讯联系的中共中央。他到瓦窑堡后,立即向张闻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正在前线指挥直罗镇战役,张闻天即派专人将张浩传达的内容予以通报。</p> <p class="ql-block">  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会议连续开了一个星期。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以及列席人员李维汉、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十三人。</p><p class="ql-block"> 会议有两项议题:一是政治形势与策略;二是军事战略。张闻天主持会议,并作了政治形势与策略的报告,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瓦窑堡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  会议第二项议程,由毛泽东作关于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他指出:1936年的军事指导思想,要准备对日直接作战,扩大红军,发展游击队和开展白军工作。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强调红军应把立足点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根据地两个任务上来,并将打通抗日路线作为中心任务。这是后来红军东征、西征的指导方针。</p><p class="ql-block"> 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它分六个部分:目前形势的特点;党的策略路线;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党内主要危险是关门主义;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决议明确了新时期党的任务,就是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 <p class="ql-block">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表明党已经纠正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适时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主动权。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张闻天旧居,张闻天就是在这间窑洞和刘英结婚的。</p> <p class="ql-block">  瓦窑堡会议后,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还论述了长征。这是毛泽东第三次论述长征。第一次是1935年10月25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最早最原始地讲述长征;第二次是1935年11月9日,毛泽东在与红十五军团领导人见面后,在甘泉县象鼻子湾召开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布置直罗镇战役计划时,又一次论述了长征(著名的雪地讲话);这一次讲话,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长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这段非常经典的讲话。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p> <p class="ql-block">⏸谢子长雕像</p> <p class="ql-block">  在瓦窑堡,我们首先参观了瓦窑堡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军委旧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旧居等。</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瓦窑堡的旧居有两处。一处在县城中山街中盛店后院,共有四孔窑洞,毛泽东住左边两孔,林伯渠住右边两孔。毛泽东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于1935年12月13日到达瓦窑堡住在这里。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参加了瓦窑堡会议,为红军东征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为贯彻落实瓦窑堡会议精神,开展了对东北军、西北军及陕北地方实力派的团结争取工作。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领红军主力东征,前往山西。</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另一处旧居,据说在城里下河滩一处窑洞内。毛泽东指挥红军东征回师陕北,于1936年5月21日返回瓦窑堡,住在那里。6月21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党政军机关离开瓦窑堡,前往保安(今志丹县)。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到访毛泽东在下河滩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谢子长烈士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县城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上次来我们就没有找到会址。这次,邵哥向毛泽东旧居的管理员询问会议旧址,没想到那位管理员说,我带你们过去。其实毛泽东旧居和会议旧址很近,走过去也就几分钟吧,只是处在城中村偏僻一隅,没管理员带路,还真不好找。特别感谢那位热心的管理员。旧址院内有五孔砖窑,左起第二孔是张闻天旧居,第三孔是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 走进瓦窑堡会议旧址,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古老的窑洞,简朴的会议室,破旧的桌椅……每一处都透露出历史的沧桑和厚重。</p> <p class="ql-block">⏸谢子长烈士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  到子长县,一定要去祭拜谢子长。谢子长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中山街上,是1946年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所建,内有革命烈士纪念塔、谢子长墓、雕像、陈列室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步入烈士陵园,迎面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镶十块青色碑石。塔后面的院子中间立着谢子长烈士雕像,两侧是陈列室。园内松柏成林,雅静肃穆。再往后是一座台子,纪念堂和灵墓就建在高台上。纪念堂碧瓦红柱,古色古香,内立四块碑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给谢子长烈士的题词。纪念堂的后边是谢子长墓。</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三次为谢子长烈士题词,分别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赴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并为谢子长墓撰写了碑文。</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谢子长墓撰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发动领导了清涧起义。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共在全国领导的第三次起义,打响了陕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1928年5月又参与了渭华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1932年后,他与刘志丹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曾担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政委、西北军委主席等职务。他驰骋疆场,英勇斗争,胜不矜功,败不丧志,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陕北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在清涧县河口镇反“围剿”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负伤。1935年2月21日,因伤情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他被评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谢子长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谢子长短暂的一生,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拟诗一首纪念谢子长烈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陕甘星火起苍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战山河赤帜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马嘶云惊暗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心化碧照穷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怀惠雨恩长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碑立春风姓字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若问英雄何处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原千嶂守吾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