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的万荣弟子刘志渊

野火

薛勇勤 原碑四周杂草丛生,被各种树木包围,难见阵容,碑座硕大的赑屃座保存完好,亦不能拍摄得上。 <h1>说起来,丘处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讲起《射雕英雄传》来,大家一定会知道,他就是大侠郭靖的师傅,鼎鼎大名的“全真七子”之一。<br>丘处机和“全真七子”是全真教的创派始祖王重阳的得意弟子。王重阳大家必然熟悉(“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犹在耳畔回响吧?),虽然他创立了全真教,但全真教在他手上并没有多大辉煌,把全真教推到巅峰的却是丘处机。因此,丘处机门下的弟子多如过江之鲫,知名的如尹志平(“金迷”心中的意难平),如宋德方(号披云子,最早倡导营建芮城永乐宫的人,太原的龙山石窟作为罕见的道教石窟,也是他主持开凿的),如潘德冲(永乐宫建筑群规划设计和实施者,蜚声海内外的永乐宫壁画也以他的建筑理念为统领),如何志渊(永乐宫的主持,与本文有关联,随后再说)。<br>而在丘处机诸多知名弟子中,万荣人刘志渊也是较为出众的一个。虽然声名远没有上述人物那么炫目,但在不少道教典籍中,仍然能够零零散散地“偶遇”到“刘志渊”这个名字,《金元时期山西知名道士表》中,收录有23人,刘志渊亦列入其中。<br>当然,山西能够出现这么多知名的道士,有着方方面面的缘由,但说到底是地缘因素。道教创始人王重阳本身就是陕西咸阳人,在终南山上创全真教,作为一河之隔、有着秦晋之好的山西,当然是王重阳思想流布传播的首选之地。特别是金元时期,蒙古人一路南下,杀人屠城,山西首当其冲,尤其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晋南,更是战火频仍,雪上加霜。那个时候,蒙古十万铁骑踏破河东重镇蒲州古城,千年胜迹鹳雀楼遭遇兵燹战火被焚,为阻挡蒙古人过河,蒲津浮桥也被蒲州守将侯小叔无奈烧掉。随之,蒙古人再“进攻绛州,拔其城,屠之”(《元史·太祖本纪》)。正是在这一恶劣的生存环境背景下,全真教“不嗜杀人”“敬天爱民”的主张,不仅让生长于社会底层、备受战争煎熬的平民所向往,也同样让希望以全真教粉饰太平的蒙古人所接受。于是,正如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那样,丘处机瞅准成吉思汗对中原佛教、道教是灭是扬摇摆不定之时,主动出击,在西域(今天的阿富汗一带)谒见成吉思汗,向其推介全真教笼络人心、麻醉汉人的“优势”思想,很快便成为成吉思汗的座上宾和蒙古的“国师”,他不断地被派往全国各地,进行布道,官方的目的就是通过全真教的教义,麻痹群众,不再掀起新的抗争。全真教的种子在全国迅即播撒开来。后来丘处机从西域回到中土,山西成为其往来频繁之地,全省建起了300多座道观,90%的县都有了全真教在活动,晋南地区更是风起云涌。而风陵渡之所以成为《射雕》系列中的重要故事发生地(“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正是因为《射雕》中的人物不管是丘处机还是郭襄、小龙女,都和全真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全真教的活动区域,山西不能不说是个重点。<br>刘志渊,正是金代末期全真教在山西传播之后的重要人物。日前,在万荣县高村镇南里村小学发现一通道行碑,为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所立。碑高两米有余,原碑额已不存,文首题“万泉县南里村天庆观宁虚真人道行之碑”。有赑屃座,粗壮肥硕;碑座之下,又有方形基石。这通碑为双面文字,正面碑文保存较好,由楷书书写,洋洋洒洒两千余字,记述了宁虚真人生平行略和道行事迹。尽管过去了七八百年,碑阴字迹模糊不辨。这个“宁虚真人”,正是刘志渊。查阅资料可知,这是朝廷对他的封赠。而碑文中的“天庆观”,大概是建在南里村的一处道观,可惜现在已不见踪迹。据南里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孙继民和村民丁志强介绍,村里原来寺庙庵观众多,现在村委会驻地过去师一个尼姑庵,其西的地名就叫作“庵西”,往北过去隔一道深沟地势巍峨,村民现在把这儿叫作“寺疙瘩”,而村里最大的庙,在村中间,村民习惯称“大庙”,大庙建在一处高地上,庙内有正殿、献殿、戏台,规模宏伟,至于大庙供奉的是谁?众人皆说不上来,1975年前后,因为村里要填埋村北深沟,遂拆除了大庙,用其高台上的土填平了深沟,实在可惜。从村民的交流中可知,南里村当年着实庙宇很多,但大庙是不是当时的“天庆观”,却难下结论,但民国版《万泉县志》明确记载南里村有天庆观存在,那这座大庙,十有八九就是天庆观,因为民国时期,各村庙宇林立,县志独记载天庆观,说明其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值得一记,而更多的庙宇则是常态化的宗教信仰场所。<br>在南里村,这座碑村民习惯叫作“刘海碑”。刘海是道教传说“刘海戏金蟾”中的主人公,原型来自河北燕山,本名刘元英,道号海蟾子。《山西通志)有刘海蟾在万荣孤山一带传道的传说,最典型的是猗氏县道士高箓在孤山采药遇刘海蟾,得授长生诀。这说明了刘海当年确实在孤山传道修仙过。至今在南里村还流传着刘海修仙的传说:刘海在孤山附近修仙,有一天,大功告成,刘海开始向天上飞升,但飞到半空,朝廷害怕其成仙后把自己所作坏事予以惩罚,就派高人用更强的道法拦截,刘海被迫跌落到南里村,在地埝边的石头上就砸出了两个巨大的脚印,这两块石头保存了很久,上世纪末还在地头,可惜后来被人丢弃了。因为刘海这个人在南里村的影响较大,所以,刘志渊这块道士碑就被人们以讹传讹成了“刘海碑”,原本的碑主人刘志渊反而被人们渐渐遗忘。<br>根据碑文记载,刘志渊是全真教的著名道士,丘处机的弟子,万泉县南李村(今万荣县万泉乡南里)人,碑文中说“降神辰,归真于庚戌,享眉寿者七十有九”,结合立碑时间元至正十七年庚辰纪年,可以推算得出,刘志渊生于金大定十二年(1172)壬辰,逝于南宋淳佑十年(1250)庚戌,碑立于其羽化归仙三十年后即元至正十七年(1280)。<br>光绪年出版的《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一·方外录下”中有刘志渊一小段的记载,全文如下:“刘志渊,字海南,万泉人,生有异征,为儿童不作嬉戏,事亲至孝,尝避兵祸绵山,万骑蹂践独不罹害,遇长春真人,受全真之学,号元(通“玄)沖子,年七十九,吟诗一绝而逝。今南李村遗迹尚存有大石,号登仙台。”和碑文中有关叙述相互佐证,出入不是很大。碑文的撰者叫何志渊,祖籍四川阆城,后迁山西芮城。《芮城县志》记载,何志渊奉诏校刊《道藏》于河东永乐镇纯阳宫,并领本宫提举职事朝廷赐紫衣,赐号“渊靖大师”。与此同时,他与刘志渊同样也得到当时道教名流披云大师(即宋德方)点化,因此二人应当志气相投,惺惺相惜,所以为刘志渊写道行碑文也就顺理成章了。<br>何志渊在碑文中写到:“真人,刘其姓也,南李(今作南里)其乡也,志渊其讳也”。和历史诸多名人一样,何志渊在写给刘志渊的道行碑中,也同样记述了一段刘志渊非同常人的出生佳话:刘志渊还没有出生,但他家院子里的牡丹就提前开放了,可谓百年不遇的吉兆;他出生的时候,红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屋子;他长大之后,材貌魁梧,神彩秀发,有着仙风道骨之神态。他在儿童时期,也不做那些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事,而且侍奉父母极其孝顺,做事多阴德,十里八村的人都评价他是“今日之曾子(二十四孝有曾子‘啮指痛心’的故事: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古日之孙叔敖(孙叔敖,楚国名相,‘孙叔敖埋蛇’传说曰‘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以上记载,足以证明刘志渊的人品德行。刘志渊生活于蒲州府万泉县,深受全真教思想洗礼,他给自己取号叫云阳子、玄沖子,不断学习道家的学问和方法,但身居穷乡僻壤而不得遇“仙人”,因此郁郁寡欢。后来丘处机的英徒、汾阴(今万荣荣河)人李公从东海(今山东)归来,他便慕名而去,追随左右,想拜其为师。李见其聪敏不凡,便对他说,我的学问,不足以当你的老师,“长春真人(丘处机)可以为汝之师焉,”幸运的是,不久丘处机正好云游到万泉县的栖游庵,遂“致百拜而以师”,丘处机慨然而允,授之以道,又加之海刘仙(即刘海)、披云(即宋德方)天师屡加点化,“真金之更锻炼,美玉之得磨砺,心境愈明,行天愈彻。”金朝末年,战乱频繁,刘志渊躲避到故里绵山,当时大军过境横冲直撞,到处捕杀百姓,他在绵山里,面前有众多军队四处搜寻,无数骑兵来回践踏,他也始终待在原地,没有离开,却也没有遭遇半点灾祸,大概这就是因为他是所谓的“仙家”,具有兵器都无法伤害的“法力”吧(玄而又玄)由于刘志渊的影响,他也得到了当时道教组织的重视,被任命为“提点”(金元时期的“提点”,相当于佛门的“方丈”或“住持”,具体管理各地道教的事务),但可惜的是,碑文并没有写明到底是何处的“提点”。在道教研究中,刘志渊最主要的观点是“警世观”。他强调注重“道禅”的修行:“禅道无为道是禅,道禅无二没枯偏。本来一点无分别,湛湛澄澄常现前。”他还明确指出摈除名利是非的警世要求:<br><font color="#167efb">纷纷俗事日时忙,昧了灵源勿忖量。<br>利害场中挥舌剑,是非浪里斗唇枪。<br>人间冗冗光阴速,物外寥寥春昼长。<br>只此荣华何可并,岂知沙界遍仙乡。<br>哀哉尘务苦忙忙,竞气贪财事事伤。<br>千种萦缠无可出,万端惹绊有为妨。<br>回头掣断是非锁,信脚踏翻名利场。<br>好去碧岩泉下隐,安闲养素保纯阳。<br>劝君莫进是非场,万苦千辛计漫张。<br>岂解利名风里烛,那知恩爱电中光。<br>贪荣争似贪仙士,趣富宁如趣道乡。<br>若要跃出尘世网,早归岩下爇心香。</font><br><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志渊一生,非独以道法而传世,除了担任道观主持外,他还写有大量诗文,在中国道教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驾鹤飞升之后,和他交往甚厚的蒲坂(今永济)人、曾任元地方宣抚使的王巨川感念其诗作有“英奇畅道之美”,遂令寂子杨公、刘先生等搜集整理编成《鸣真集》一部。关于《鸣真集》,现存《正统道藏》多署名为《玄虚子鸣真集》(亦有署名为“金玄沖师”,考证刘志渊一生,并无“玄虚子”这一道号,特别是在“序言”中,又言其“亡于金承安间”,“金承安”年号使用是在1196—1200年间,而何志渊所撰刘志渊道行碑明确记载刘志渊亡于南宋淳佑十年,孰对孰错?至于作者“玄虚子”,不得而知是如何而得名,序言内文明确“仆肇拜玄冲师於汾阴龙兴观”,作者当然就是刘志渊。而且在刘志渊道行碑中也写到刘志渊“得鸣真之集,无心作而自成”,文中所有叙述的人物生平,皆和碑文高度契合,因此这个“玄虚子”当为刘志渊毫无疑问。各类道教经典中,多记载有“玄虚子”,皆言籍贯、生卒年份不详,这通石碑的发现,意义却也非同小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存碑刻中,刘志渊的部分行迹被有意识的凿去,非常蹊跷,大概是过于玄幻,就如同前文提出的乱军之中不伤分毫,后人为尊者讳或者其他未知缘故,幸运的是,在《鸣真集》写的“序言”中,有刘志渊的部分行迹记述,算是对碑刻缺失部分的补充。从序言中可知,刘志渊久居汾阴龙兴观(非“天庆观”,要么是刘志渊早先居龙兴观,要么是张志明记述有误,不得而知,《万泉县志》明确记述此地有“天庆观”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元代保存至今的刘志渊这座道行碑,最大的发现,就是孤山即绵山。千百年来,对介子推的隐居地,纷争不断,介休绵山当仁不让,其后万荣、翼城等,不一而足。结合刘志渊道行碑以及其弟子张志明为《鸣真集》写的序文,我们可以发现,绵山就是孤山无疑。《左传》记载晋国于公元前629年在清原(今闻喜)、前621年在董(今闻喜东镇)、前594年在稷(今闻喜)、前560年在绵上蒐兵,这些区域,都在河东。而这里的“绵上”,就是孤山,清乾隆版《万泉县志》亦记载说县西南有地名曰绵上,那么其山教绵山,当然自有来由。在刘志渊道行碑最后的铭文中写道:“汾水溶溶萦河东,绵山高高矗苍穹。水可泫兮山可罿,丰碑永永诏无穷”。完美地交代清楚了刘志渊道行碑的地理方位,那就是河东地区汾河边的绵山上。而在《鸣真集》序言中,则有“师久居汾阴龙兴观”“师南迈绵山之右诱矣,仆北迁姑射之阳寓焉”的句子,姑射山,属吕梁山脉,位于临汾,庄子从在《逍遥游》中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是一座道教名山,张志明北居姑射圣地以修道,南望绵山师尊而仰望,所以这个绵山肯定不是介休的绵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志明对刘志渊的诗文高度评价:“师欬唾珠玉,不暇构思。或怀古,或托物,或赠答,或逸兴,纵心所欲。或词或颂,俱明宗旨。陈非心之心,言不言之言。言言见谛,句句朝宗,其文简,其义渊。”这一方面是礼敬师尊,另一方面,刘志渊的诗确实也拿得出手。《金元诗词选》选了他的诗作五十九首。他的七言绝句《雪中》,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审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半岭羊肠路曲盘,林峦雪障逼人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凭栏极目乘高望,顿觉一壶天地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其诗,完整的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特别是“一壶天地宽”,将道教文化和人文精神完美结合,更显思想境界的辽阔旷达,因为道教历来喜欢以“壶天”象征仙境,此处让刘志渊随心而用,可谓曼妙之极。我最喜欢的是其七绝《和武殿试赠王先生》,此处的王先生当为前文所说的蒲坂人王巨川,王先生为当地武官、军政要员,居庙堂之上,而刘志渊心心念念的是处江湖之远,故他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山庵蛰迹净无尘,耕道真功日日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片闲心俱不染,惺惺堪继弃瓢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非独我个人喜欢,在《金元全真文学研究》一书中,专家学者也认为此为道教隐居向道的代表之作。末句“弃瓢人”,使用了“许由弃瓢”(传说尧舜时期的隐士许由,“无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饮之。人见其无器,以一瓢遗之,由操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动,历历有声,由以为烦扰,遂取损之。”后遂用“许由弃瓢”借指隐逸傲世的真隐之士),有“一片闲心”,成“弃瓢”之人,过一种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无尘”生活,这是刘志渊给“久在樊笼里”的王巨川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谆谆劝告。不仅如此,他也用诗词对如何摆脱尘缘做了精妙解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营营远离诸疑网,念念能开众妙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认破妄缘无执相,皎然心镜不曾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试想一下,“一年一见一回老,白发功名总为谁”?人生往往陷入追名逐利之网而不得脱,与其在追寻与探求中迷失,在现实和虚无中纠结,何如约云为友,对酒当歌,在闲闲、淡淡、恬恬、适适的心境下,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岂不幸甚至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志渊活到七十九岁,等到他厌弃尘世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句子:“七十九年倏忽间,而今脱壳出尘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或许是我这段时间考证刘志渊其人得到的最大收获。</span></p> 碑刻局部 碑刻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