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乘地铁二号线到下马坊,从2号口出来去明孝陵。</p><p class="ql-block">下马坊相当于古代的停车场,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为一间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坊额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即批示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与尊崇。</p><p class="ql-block">这个下马坊原来在旁边中山门大街路上面,民国时期这个坊倒掉了,中间的柱子也断了,修好后,就放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拜谒皇陵需步行上山,大约2.6公里,刚好到达明孝陵的宝城宝顶。</p> <p class="ql-block">下马坊这里还有三块宝贝,两块御碑,一块龙纹石。</p> <p class="ql-block">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钟山为神烈山而竖立。碑通高4米,碑额篆刻“圣旨”两字,碑面楷书“神烈山”三字。此碑原有方形碑亭,已倒塌,尚存石柱础4个。</p> <p class="ql-block">禁约碑立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通高3.46米,宽5.31米,碑首雕二龙攫珠,碑面镌刻南京神宫监奉皇帝敕谕而制定的禁止损坏明孝陵及谒灵条款。</p> <p class="ql-block">龙纹石雕构件,该构件稍残,呈卧碑状,现残存三块,三块总长5.1米,宽1.18米,厚0.4米,龙纹为高浮雕,雕工精美,龙纹最多突出碑面达9厘米,局部镂雕。碑面边框上雕满如意云纹,中间雕有龙纹,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龙纹身上满刻龙鳞纹,龙纹旁也刻有如意云纹。</p><p class="ql-block">该构件疑为神烈山碑亭的遗物,2007年出土。</p> <p class="ql-block">“下马坊遗址公园”石刻</p> <p class="ql-block">“奉旨蠲免三则碑”,2002年3月发现于中山门外宁杭公路小卫街段北面的民房墙壁中。碑为青石质,高221厘米,宽94厘米,厚21.5厘米,碑下部有榫卯和底座相连。</p><p class="ql-block">碑首正面的上方刻有篆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奉旨蠲免三则碑》及云纹,碑边雕卷草纹,碑文因年代久远,部分字迹已浸泡不清,经仔细辨认可知,该碑刻于</span>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内容为江宁府上元县奉旨因孝陵陵户减少而获清政府允许豁免税赋银两等事宜。</p><p class="ql-block">2007年明孝陵下马坊遗址公园建设中,将该碑迁移于园内,并建四角仿古碑亭,对该碑予以保护性展示。</p> <p class="ql-block">孝陵卫,位于下马坊以东约800米处,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398年)明太祖驾崩后而设立的军事场所。设有经历司,系当时军事警卫机构,专门保护“孝陵”的部队。明代时,一卫有官兵5600名,一卫又分五个所,每所为1120人,门前卫所已无迹可寻,仅存有地名“孝陵卫”。</p><p class="ql-block">2007年7月明孝陵下马坊遗址公园建设中,根据文献史料,再现孝陵卫屯兵大营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拴马桩,是2007年7月征集与民间。多数为青石质,桩头部均雕有动物形状的图案。其中有猴、狮等,桩体为正方形,高度为2.5米左右。拴马桩主要立于帝王及贵族的墓神道和官宦宅院的院前屋后,拴马桩雕凿的纹饰和体量也是官品、爵位的彰显。</p> <p class="ql-block">明代石马,该石马雕凿作风格简朴,采用写实手法,形象逼真,雕凿技艺精湛,线条圆润,在局部线条的处理上又注重着意刻划、精雕细琢,于简朴中透出华丽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马是古人的坐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的朝会仪式中专设“典牧官,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是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墓两侧的石像生行列里,也有马的位置,象征着死者生前的崇高地位和显赫身份。</span></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据记载这是明代永乐皇帝为纪念生母而建的观音寺遗物。</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大石壁,原位于宁杭公路,小卫街段,2007年7月迁至下马坊遗址公园内保护。</p><p class="ql-block">石壁为青石质,高450厘米,宽550厘米,上厚49厘米、下部最厚处60厘米。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厘米的高浮雕火焰纹佛像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图案。浮雕背光上填红绿彩及少许金箔。</p><p class="ql-block">石壁下部为须弥座,束腰上雕刻椀花纹饰。</p> <p class="ql-block">石壁背面中上部书“水晶屏”三个大字,右上角有长方形“愚斋”、“清凉履题”隶书文字及两枚方形“熊赐履印”、“敬修”篆体章,其下部有“江宁刘瑞生摹镌”款。</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八月公布“观音阁大石壁”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沪宁高速,粉红色的应该是樱花。</p> <p class="ql-block">走在上边,笔挺的梧桐树,煞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常说南京是十朝历史文化名城,这十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历史文化园位于钟山风景区的下马坊遗址公园里,这里紧靠明孝陵景区的5号门,过去就是四方城(武功圣德碑)。这里原来是南京钟山手表厂,现在这里有十朝历史文化展区,另外还有文化交流场所、茶馆、咖啡馆等,户外的大草坪,是人们活动的好地方。还有个成语长廊,说起来南京也是成语之都,据说有200多个成语与南京有关。</p> <p class="ql-block">龟趺,又名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多为宫殿、陵墓负碑之用。传说为龙之长子。该龟趺发现于前湖北岸,头部已毁,应为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大柱础,为古代建筑构件之一,又称磉盘,为古代木结构建筑不可缺少之垫柱基础石。能增强木柱承压能力,防潮防腐,本身也有重要的装饰作用。柱础周边采用粗阔大气的回形钢架围合,益显大柱础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柱础群像,由石刻与几何体构成的一组地景雕塑,主体石刻为唐代宗教遗物,四侧雕有“人字拱”、“壶门”等精美图案。周边环绕明代柱础,置于错落参差的简洁平台之上。整组雕塑依托地形铺排,厚重开阔,雄浑大气。</p> <p class="ql-block">古今之间,石刻组件于现代造型之地景结合体,该地景展现抱鼓石、栏板的精美典雅造型,使现代结构语言与古朴美感形成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紫云亭,属于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内。</p> <p class="ql-block">外部装饰人物造像,包括朱元璋、朱棣、王导、范蠡、王安石等与南京有关的历史名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指南车,在六朝当时,有一种高级牛车叫“指南车”,用现在话讲就是在牛车上配备了“GPS”设备,这种车的最上方站有一个木头人,这个木头人在出发前确定好一个指示方向,在行进中,不管车子转向何方,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不变,这一装置,利用了差速齿轮原理。</p> <p class="ql-block">门当户对,抱鼓石一般用于宅第入口。圆鼓形石刻承托于犹如抱鼓形态的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又称“门当”,此三件明代抱鼓石,边缘雕有“万”字及莲瓣纹,石鼓中部浮雕狮子戏球。缠枝花纹镶边,石刻置于高大的几何形钢架上,钢架造型综合门楣、亭阁、跨槛上等元素设计,与石刻有机组成三门拱立,“门当户对”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经过“南京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额坊屏风,青石额枋,明清时期建筑构件。额枋正面雕有双狮戏球,两边有鼎、宝瓶等图案。“万”字底纹,回纹镶边,雕工考究,为不可多得的民居建筑遗物。屏风以仿古花窗网格图案,须弥座几何构架衬托。不同材质组成的仿古屏风,使石刻的古典精致与现代美感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宝珠为唐代佛塔顶部石构件。其腹部刻有铭文,现已漫漶不清。周边为方形框架,充满沧桑的古朴石刻雕塑与现代几何图形的框架相结合,带给人们力与美的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柱基</p> <p class="ql-block">佛光塔影。“南朝四百八十寺”,南京是中国古代佛教出现最早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处于中轴线上的两座采用传统的须弥座造型复制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和阿育王塔,代表了南京佛教文化的又一高峰。佛塔底座四侧立面上刻有金陵八大寺院的浮雕,展现了南京的寺庙文化。</p> <p class="ql-block">残缺的精美雕刻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博物馆,与它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非遗传智所</p> <p class="ql-block">粗壮的梧桐树雄壮地站立在中轴线两侧,前方就是明孝陵5号门。</p> <p class="ql-block">钟山风景名胜区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来到明孝陵景区5号门,是明孝陵的正大门叫大金门,整个明孝陵有七个大门。要全面了解明孝陵,就要从5号门大金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南向,有劵门三洞,门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雕花,体现了明初国家建筑的创新风貌。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上面的金色琉璃瓦和两边的红墙,在清朝末年和太平军的那次战斗中,全部毁坏殆尽。门西侧与外郭红墙相接,现仍可看到连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金门后,就看到一条过街天桥。这条栈道是2007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为了恢复大金门和后面的碑楼之间的完整性,特别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举行奉安大典的时候,修建了这条陵园路,把大金门和碑楼断开,似乎斩断了朱元璋的龙脉。</p><p class="ql-block">修了天桥,现在又连在了一起。天桥成为网红打卡地,在这里拍出的梧桐大道真是美美哒!</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一幅金黄色的梧桐大道照片,是对“美不胜收”的最佳诠释,11月份来正好。</p> <p class="ql-block">朱棣原本想在明孝陵紫金山上,给他父王立一块高达72米的天下第一巨碑,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当时已经动工,在南京东郊的阳山上,是一座石头山,在山上直接雕,快雕好时,才想到,碑太大了。分为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最小的一部分都有几千吨,当时没有起重运输设备,根本运不到明孝陵紫金山上,最终放弃了。半成品的巨碑还在阳山上,现在成了一个新的景区,叫做“阳山碑材明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高8.78米,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他立的。下面是赑屃,也叫霸下,是龙王六太子,“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它排行老六,是龙和乌龟生的。它有龙须、龙鳞,嘴巴里是长了牙齿的。</p> <p class="ql-block">过了碑亭才算进入了收费区域。</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设计了三条御河,这里是第一条御河,上面是第一座御桥。</p><p class="ql-block">过了御桥,前面就是南京最美的600米石象路了,春秋时节景色特别美,尤其是秋天,路两旁有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还有绿色的苍松翠柏,再加上600多岁的镇墓神兽分列两边,高低错落,五彩斑斓,童话世界一般,被称为“最美600米”。</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p><p class="ql-block">神道上总共有六种镇墓神兽,每种四只,两只蹲着,两只站着,一共是二十四尊,每种镇墓神兽都有独特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石狮,狮有兽中之王的尊称,生性灵活凶猛,可威服百兽,被佛教尊为护法的灵兽。陵前放置石狮,以显示帝王的无上威严和势力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獬豸熊目独角,又名任法兽,是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p> <p class="ql-block">骆驼,陵墓前置骆驼是明孝陵的首创。陵前置骆驼有炫耀国力强盛,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繁荣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石象造型简洁生动,形态逼真,十分传神。在东汉时,帝陵神道上已有象的位置,明代继续沿用。</p> <p class="ql-block">麒麟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为帝王仁德才出现的瑞祥之物,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p> <p class="ql-block">石马是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马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走过石像路神道,拐个弯,来到翁仲路神道。看到一对石望柱,望柱上凹凸不平的小坑,是古代老百姓,听说石柱粉末可以治百病,纷纷前来凿取,留下了很多小坑。</p> <p class="ql-block">翁仲原本是秦朝抗击匈奴的大将,原名叫阮翁仲,为身高两米多的大力士,因勇猛过人,匈奴人都特别怕他。阮翁仲死后,秦始皇铸造了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时,远远看到这尊铜像,以为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石人通通称为翁仲。</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武将顶盔掼甲,腰悬宝剑,手持金瓜骨朵。其实他们不能叫武将,应该叫武士,他们并不是领兵打仗的将领,是朱元璋的大内侍卫。这里有两位无胡须,前面两位有胡须,有老有小,代表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武将的后面是两对文臣,身着朝服,头戴梁冠,手持笏板。笏板常有两种材质,一种是象牙的,一种是玉石的,有两个功能,一是大臣上朝时,用以遮挡面目,以免直视不礼貌;二是提词器的作用,事先记录大纲。文臣同样是年老、年青各两尊。</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弯曲的布局是朱元璋陵寝设计的重要特征,主要围绕梅花山(孙权墓所在地)形成“北斗星形”,总长约600米,分为石象路和翁仲路两段。</p><p class="ql-block">最早选择这里作为陵寝的帝王是孙权,孙权252年去世后就葬在这里。从神道去往陵寝区要经过孙权墓,当时建孝陵时,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可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他给我守陵吧。”也有人说,神道之所以拐个大弯,也是为了绕过孙权墓。不管出于什么考虑,这条神道布局都是朱元璋的首创,也是孝陵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代表,明孝陵神道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蜿蜒形态成为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也是天上的文曲星,主管天下文运,所以孔庙前面都会有棂星门,就是一个礼制建筑,同时兼具美学功能,放在这里可以收拢视线,突出前面的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圆形地界中,矗立着“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文保碑,威严、霸气!</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为500多年明清两代帝陵延用,在中国古代帝陵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录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背面刻有“孝陵入世界遗产记”。</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明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文保碑上的“明孝陵”三个字,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所写。</p><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孝字指得是马皇后,这个地方1381年动工,第二年马皇后就去世了,她先埋在了这个地方,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所以叫明孝陵。朱元璋是十八年后驾崩,再次把地宫打开后把他葬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是明孝陵的第二条御河,御河上面的桥叫做金水桥。</span>金水桥又称五龙桥,象征着孔子提倡的五德“礼、义、仁、智、信”,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原桥排列5座,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现仅存3座,桥基和两岸石堤是原物,栏杆是清代重修的。</p><p class="ql-block">5座原桥都是封建等级的象征,最中间的这座桥叫做御路桥,专供皇帝所走;旁边两座桥叫王公桥,供皇室宗亲所走;最外面两座桥叫做品级桥,供文武大臣所走。</p> <p class="ql-block">过了金水桥,才算真正进入到了明孝陵的陵宫部分。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大门。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据明代孝陵规制,恢复其原貌。</p><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共5孔大门,中间3门,两边2门,左右对称。中间是神道,只有神才可以走,人不能走。人站在建筑内,朝外看,左手边御道,皇帝走,右手边王道,王侯可以走,两边的角门,文武百官走。康熙拜谒明孝陵时,放低姿态,走的是左边的角门。</p> <p class="ql-block">墙下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告示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特别告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受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神道进入文武方门。一共六扇大门,横九竖九共81枚门钉,象征着帝王专属,也代表门钉兴旺。</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碑殿位于文武方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享殿之间,原为“享殿前门”,是享殿前面的一道过门,为五开间建筑,后毁于清末兵燹。清同治三年,重建碑殿,为双坡硬山顶样式。</span></p><p class="ql-block">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见墙垣多倾圮,下旨“交与江苏巡抚宋荤、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康熙帝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p> <p class="ql-block">“治隆唐宋”,即赞颂明太祖朱元璋政绩盛隆、高于唐宗宋祖。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下的四字。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极高。此碑竖立于碑殿正中,是碑殿中最高、位置最显赫的一通。碑文正面楷书阴刻“治隆唐宋”四字,西侧上方还刻有“康熙岁次己卯四月望日敬书”12字。碑通高3.85米,宽1.42米,碑座为石质龟趺,长2.69米,宽1.64米,高1.06米。遗憾的是,该碑的碑额未能保存,碑座也略有瑕疵。龟趺的头部曾在历史上损毁,后人在保留的龟趺颈部重新雕刻,巧妙地再现了龟趺的头部造型。</p><p class="ql-block">碑殿内现有五块石碑,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内容是劝诫后人保护明孝陵;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p> <p class="ql-block">穿过碑殿,前方就是享殿。神帛炉位于享殿之前,东、西各一座,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神帛炉顶为单檐歇山式,正中辟劵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与祝版。</p> <p class="ql-block">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现仍遗留有56个石柱基。原建筑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丹陛石,最上面是二龙戏珠,中间是日照山河,下面是天马行空。这是只有皇家建筑才能有的。600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模糊得看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殿前分布着当时大殿的石柱基,横向是十根石柱础,也就是面阔九间;纵向是六根,进深是五间,代表的是九五至尊。当年有56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支撑,如今留下的柱础足有一米左右。可惜的是,这座大气磅礴的正殿,在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激战当中被毁坏殆尽。朝廷给修复正殿的钱实在太少,于是就只修了这三小间。</p><p class="ql-block">享殿,也叫孝陵殿,是整个明孝陵最主要的建筑,当年用来举行大型祭祀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大殿,供奉的是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当时一起殉葬的46位妃嫔的灵位还有画像。现如今,只简单地供奉着朱元璋的灵位和画像。</p> <p class="ql-block">三排的台基座代表着天地人,这里还雕有龙生九子之一的螭吻,螭吻性喜水雕之用来排水,三排水龙头,下雨时也会有千龙吐水的奇观,只可惜当年的大殿被毁掉了。</p> <p class="ql-block">内红门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入此门,寓意是由阳间走入阴间,因此,内红门又称阴阳门。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点,陵宫“前朝”“后寝”的分界处。“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就来到明孝陵的第三条御河,这座桥叫作升仙桥,单孔,石造,桥长57.5米,宽26.6米,两侧置石雕栏杆,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故名升仙桥,寓意着升入仙境。桥后7.8米,即是方城。它威武、霸气。老百姓叫它马娘娘的梳妆台。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宝城宝顶就在这座明楼的后面。</p><p class="ql-block">这栋方城明楼,它的顶是后修的,但是这个基座是600年前留下来的原物。看这些碳酸钙的沉淀物,就能够发现它的年代,有些地方还在滴水,白色的碳酸钙会越来越厚。</p> <p class="ql-block">方城东西两侧建有影壁,作“八”字形,壁砖砌,下部为须弥座式。须弥座束腰部及壁面四角饰砖雕花卉,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风格规范、精细、活泼,被视为中国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砖雕不像石雕、<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雕</span>容易保存,它特别容易风化,能够留下这么多的精品,实属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方城有长长的甬道,共54级,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经过方城之后,便是宝城与宝顶。宝城正面的墙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档书大字,据闻这些字刻于民国初年,用于解答游人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左右为登明楼通道。</p> <p class="ql-block">明楼为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制,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正上方有两个字,叫“孝陵”。楼顶重檐九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三孔拱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孔拱门,方砖墁地。清咸丰年间,楼顶毁于兵火,现仅剩砖墙四壁。</p> <p class="ql-block">这座明楼是后期复建的。原建明楼已被毁坏。这里面展示了朱元璋的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地宫VR探秘,探究600多年的地宫秘史。这里售票参观,60岁以上谢绝入内,里面比较黑又恐怖,怕老人出危险。不让进,我们只能离开。</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丙戎(9月17日)皇后马氏病逝,九月庚午(10月31日)入葬玄宫。因皇后谥号“孝慈”,朱元璋遂将这座正在营建的陵墓命名为“孝陵”。孝陵玄宫建于独龙阜地下,其上圜丘如天然坟茔。</p> <p class="ql-block">宝顶紧连方城的北面,是一个直径达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原是中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独龙阜。宝顶周围建有一圈以条石作基础的砖构城墙,周长1000多米,形成宝城。宝顶上树木参天,下部即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所在。</p> <p class="ql-block">在文武方门的正前方,约100米的地方,是明东陵,安葬的是大明第一太子朱标。当年39岁的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非常痛心,于是紧挨着自己的明孝陵,给太子修了一个陵墓,叫做东陵。</p> <p class="ql-block">但是东陵的地面建筑已全部损毁,现在只留下了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朱元璋动用10万工匠,花了整整32年时间才修好的明孝陵,明孝陵是当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大脚马皇后的合葬墓。600多年了,为何无人敢盗!</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之所以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洗礼仍保持完好,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严密的防盗设施,以及历经朝代更迭所带来的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历经六百多个春秋,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妻子马皇后仍旧在紫金山独龙阜的怀抱中沉睡,往昔无人敢惊动他们,未来亦无人敢打扰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