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日里座无虚席的图书馆今天变得门前冷落起来,多半凳子空着无人问津。李默习惯性地从书架上取了一本《采煤方法概论》,打开目录的第一眼就是诸如数字、公式、图表等枯燥无味的东西,四年了他都不记得查阅了多少本类似的工具书,感觉很机械、冰冷、无聊的,便把书放回原处,走到在贴有文学艺术类标签的书架上取了一本封面颜色比较醒目的书《红与黑》,挑选靠墙拐角处的一个凳子上坐了下来。其实,这个档口的李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烦意乱,眼睛盯着一半红色一半黑色的封面,自己都很纳闷为什么选了一本连书名都二元对立的小说?自从考入中国矿业学院的四年来,他除买了一本当时非常流行的《第二次握手》外,几乎没有看过什么古往今来的名家名篇,涉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作品更是绝无仅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默虽然一时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这本小说,只翻阅了小说的前言和正本的前几个章回。主人公于连,作为法国底层社会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表现出了要立志通过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的理想与愿望。单凭这一点,李默就对小说及其主人公前途命运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小说讲述的历史背景是在19世纪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呈现出的是主人公通过三次社会跃迁实现个人野心却最终毁灭的悲剧故事。虽然与自己未来的目标理想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整个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全社会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大好政策,主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尽快站稳脚跟,赢得领导的信任与支持。一想到这里李默就有一种从来就有的自信和莫名其妙的兴奋,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个人努力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觉秋天还没有怎么的停留,徐州的季节便悄悄的进入了冬天,前些日子风和日丽的校园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冷风,落光了叶子的柿子树在风里不停地摇摆,被风扫过了的柿子开始不断往地上掉落,摔成了一坨坨橙色的果泥。大学校园的毕业季本来就不同于平常四平八稳的日子,富有激情的学生们早早就买了红平绒皮的毕业纪念册,还特意去照相馆冲洗了一沓子黑白照片,互相交换给了同学们,让在纪念册上写几句话作为四年朝夕相处的一份珍贵记忆。校园里就这种风气,像经历刮风下雨一样谁都不能被排除在外,李默作为班、系、学院的学生会干部更是如此。不过他写给大家的留言大多不经过字斟句酌,单凭自己的直觉落笔书写,随性而发,但同学们都喜欢李默这种不加掩饰的直白与真诚,纷纷把纪念册递给他,光这一件事就耗费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他还要配合学院党委、教务处、学生处组织学生的毕业典礼,用钢笔手工填写毕业证书,组织拍摄班级集体毕业照,所以他比别的同学更忙碌一些,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回到宿舍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有哪一年的腊八节来的如此匆忙,差一天就与1982年新年元旦重叠了,腊月二十是同学们毕业放假离校的日子。腊八那天早晨,李默起了个大早,一个人走在偌大的操场上,仿佛可以看到一群人还在为一颗脏兮兮的足球而舍命追逐。是啊,他是要把学校里的每一寸土地再丈量一遍,寻觅那些不能重新再来一次的喜怒哀乐。学生宿舍楼里透出的灯光是那样微弱柔和,垂下来柳枝条像一缕缕刚刚漂洗过的头发迎风飘摆,台阶角旮旯里的树叶瑟瑟作响,忽而又被卷起来落到了另一处角落。操场东边的农家院子里不时传来几声公鸡打鸣声,彻底刺破了低沉寂寥的天空,灰蒙蒙天幕里偶尔飘下几片零零星星的雪花,刚刚落地就嗖地一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操场的北边矗立着一栋四层楼的图书馆,整座楼漆黑一片,没有一丁点儿亮光。李默抬头仰望着三层一排大格子窗户,想象着窗口里面的那些个桌椅、板凳、书架估计再有多少年还会是那个样子,简单而又整洁,陈旧而又孤独。向右穿过一片杨树林,踩在一层软乎乎的叶子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对面的又低又矮的实验楼静到了无声无息,大概是因为学生们都去忙毕业或者放假了,楼梯上的枯黄树叶看起来越堆越多,竟然随着风吹成片成片的往下滑落。李默在这里度过的时光远远超过了图书馆,至今在口袋里还装着303实验室的一把钥匙。说到底,整个校园里最让李默魂牵梦绕的还是空旷敞亮的食堂和色香味俱佳的饭菜。特别是每天中午的第四节课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食堂里饭菜的一阵阵香味儿直接从教室窗户飘了进来,从而把自己的胃口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即使端起半碗隔夜的炒白菜直叫人如饥似渴,如狼似虎。在那个年代,这个食堂里的一日三餐给了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李默以最底层、最基本的生存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默依然清楚地记得四年前自己走进校门的那一刻的欣喜、惊奇。回首之间,他就要结束校园里的学习生涯,有一份依依不舍,更有一种学业有成,未来可期,前程似锦,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