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美篇号:61879361</i></p><p class="ql-block"><i>昵称:青蓮文化</i></p><p class="ql-block"><i>文/简祖奎 图/李启民、何贵龙</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云雾深处的三界梵音</b></p> <p class="ql-block">【正安历史文化丛书】三界寺</p><p class="ql-block">文/简祖奎 图/李启民、何贵龙</p><p class="ql-block">三界寺坐落于新州镇顶箐村小垭口海拔1750米的顶箐山顶上,始建于唐宋时期,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正安州志》载:“三界寺,在州北二百里,又名鼎箐寺、鼎云寺。桐梓、正安、南川三地交界处,山形如瓮, 天晴常雾。相传明万历年间总兵刘珽题诗于此。” </p> <p class="ql-block">一、建筑内容与格局</p><p class="ql-block">建筑内容:三界寺由前殿、厢房、后殿、天井和院坝组成。前殿宽17.5米、 进深4米、高4.5米,横排6间房屋,中间3间内嵌,与左右两端的两间房屋呈“凹” 字形,正面只有中间一间屋子开一扇大门,别无门窗。大门为石门框,高2.3、 宽1.33米,门柱长宽各0.4米,雕花,无门联。门额上横书“鼎云寺”三字。“鼎云寺”三字上端横书:三界山。前殿外墙和室内梁柱、天花板、椽子等均为整块石料。 </p> <p class="ql-block">厢房两间,分别连接前殿与上殿。厢房长5米、宽4米、高4.5米,两层, 第二层有走廊与前殿二楼连接,上殿有楼梯上厢房二楼走廊。 </p><p class="ql-block">后殿一排5间房屋,与前殿对称,两层, 第二层为阁楼式建筑。后殿前有走廊,宽2.5 米,走廊廊柱和椽子为整块石料。正大门左边的石柱上装饰有整块石料雕刻的下山狮一只,椽子上挂铸钟一口;右边柱子上是石雕下山免一只,椽子上挂铸钟一口。 左右廊柱下前方各有一只石狮。</p><p class="ql-block">天井长4.40米、宽3.60米,由青石铺熳。天井有4级1来长的石梯与上殿相连。天井边上另有残存的石磉墩4个。 </p><p class="ql-block">两口铸钟分别悬挂在上殿底层走廊的廊柱椽子上,下部直径0.5米,上部直径0.3米,高0.7米。左边铸钟无铭文,右边铸钟字迹清楚,为清朝嘉庆十五年六月, 由匠士钟明太铸造,唐学诗、五能举等10人各出善资250文,唐光宗、唐光文、 唐光禹、韦爱口等各出善资120文。 </p> <p class="ql-block">寺内神台两个,一个在前殿室内,长4米、高1米、宽2米,由1米左右的石条子或是石板砌成,神台两端为0.4米见方、2.5米高的石柱,天花板由2米左右长、0.5米宽的石板铺墁。神台塑大小木质神像40余尊。另一个神台在后殿室内,由2米左右长的石条子绕室内后墙和左右两边砌成,神台四周可通行,塑大小神像130余尊。后殿第二层塑大小菩萨20尊。 </p><p class="ql-block">寺内有石碑16块,其中“募化正安碑帖”碑体为青石四棱形状,高2.15米、 宽0.36米、厚0.4米,两面刻字,无年款。 </p><p class="ql-block">“募化南川碑帖”碑体为青石方首形,高1.9米、宽1.10米、厚0.6米,文字依稀可见,镌刻有序文及捐资人名字。 </p><p class="ql-block">“塑王碑”三块,碑体为青石方首形,从左至右依次为塑王、二塑王、三塑王, 三碑高低不等,塑王最高、二塑王次之、三塑王最低,塑王碑高1.51米、二塑王1.1l 米、三塑王0.85米,三块石碑同立于一个基座上,无年款。 </p><p class="ql-block">“修玄碑”4块,碑体为青石方首形,大小不一,碑一、碑二在同一基座上, 碑三、碑四分立于旁。碑一高1.4米、宽0.72米、厚0.14米,上首刻“修玄天楼碑”, 内容记载三界寺创自唐宋,元末明初遭到毁损,三具倡仪复建玄天楼,功成告竣立碑及捐资人、会首、坛师、撰写人名等等。碑二高1.2米、宽0.64米、厚0.13 米,记载桐梓、正安、南川三县修玄天楼捐资人及捐资数量。碑三、碑四已严重风化残断,除碑额大字隐约可见外,其余内容看不清楚。 </p><p class="ql-block">功德碑三块安放在前殿室内,高1.05米、宽0.66米、厚0.07米。碑额阳刻“功德无量”,记载捐资人名及出资数额,落款为“皇清嘉庆十八年岁属癸西仲夏月立”。 数目总碑为青石方首形,高1.32米、宽0.53米、厚0.14米,碑额题“数目总碑”, 记载桐梓、正安、南川出善资数量及捐资人名,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戊岁七月初旬功完告竣吉立”。 </p><p class="ql-block">“积善流光碑”为青石方首,高1.10米、宽0.73米、厚0.15米,额题“积善流光”,落款为“民国乙亥年六月下旬”,碑文:盖闻,天有日月毫光现,佛圣巍峨必显灵蚊,民诚心常感口,屡蒙佛祖佑群生,诚哉,斯言也。然佛圣底佑勿边, 兹有南邑善士龚荣圃意诚,将已祖父之业地名通坪山土乙幅全股水四坵,在粮乙厘。 兹因年高,难以耕管,将业捨与三界山,慈悲座前永作每年庆祝底全。为首解天银、周文英、杨治国、李永恩、罗坤武、张永裕、 娄明德,引领善缘众名下永远世代经收,彼日合会酌议,出备铜钱乙百二十千,现交龚姓亲领。此钱追荐三代,口殁均沾。自之后倘有不遵恶徒,勿论僧俗口等将业罢耕出售,众姓执约报官。昔年三县县主定有砍头之罪,决不宽容,则庶其不差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界山碑”,碑体为青石四棱形,高1.84米、宽0.33米、厚0.25米,三面镌刻文字,额刻“三界山”,左右两面记载众会首商议修缮及住持僧人和捐资人名等。正面刻“培修庙宇碑序”,碑文:三界主顶巍峨无极,时世生成文峰胜境, 雾气腾腾观无涯,美盛彷犹如地口,週围紫霞气云,正、桐、南邑显其名,轮流神仙显圣,始初修竖庙宇,多旧,风漂雨淋。乾隆甲辰修三轮,是后,重又朽损。 光绪重修以后,檐蓋四壁倾颓。天尊祖师重降尘,轮流论谕千口,指示天银培补, 再示文英修成。会首募掛化善,人协力补完胜境,各处善资加垫磨石鑚碑,録名,一新古刹,千古美名,幸甚,特以立塑记。 </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三界寺修建在孤山顶上,坐北向南,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四合院建筑,外围墙身为石条子,内部隔墙由青砖砌成,顶盖小青瓦。 </p><p class="ql-block">三界寺所在的鼎箐山与桐梓县芭蕉镇、南川区合溪镇接壤,因此,鼎山又名三界山,周围数公里没有人烟,放眼四野,一片苍山茫茫。 </p><p class="ql-block">三界寺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独路可达,整座山峰百分之九十为方竹林,其余为杂树灌木,山间小道,幽深狭长。三界寺岩壁下有两口山泉,水量较小,但四季不断。 </p><p class="ql-block">三界寺建筑主体墙身为石料,用材硕大,做功精细。室内石狮石免等雕刻技艺精湛,其建筑石材取料于距寺庙60米外的半岩,最重的石块达2000斤,搬运不便,修建时颇费功夫。</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据居住在山脚下65岁的小垭口村民邓龙元讲,他们小时候经常上山采药, 常到庙上去玩,那时的寺庙还比较完好,菩萨都是用石料雕刻的。原来的寺庙修建在山脚下的河坝,就是现在的鼎箐方竹笋厂的位置。后来搬迁到山顶上去时, 从龙元的老房子处砍伐大量木材去修建。寺庙修建好后,做阴神活动时,神说鸾楼起高了,就把鸾楼拆除了。 </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五年(1810)进行过一次大的修缮。 破四旧时期,最大的一尊菩萨燃灯佛被打成两半截。 </p><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恢复香会活动,增添了很多佛像。 </p> <p class="ql-block">三、相关活动</p><p class="ql-block">三界寺修建初期,周围寨子虽然离得较远,但是人们常在寺庙聚会活动,会首由相邻3个县的村民担当,正月十九日做3天、六月十九日做7天、九月十九日做3天,一直坚持到解放前夕。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三界寺无人管理,任其破败。但是,一直以来都有香客上庙敬香。近年来,安场的贾昌福长期住在寺庙上,香火又渐渐旺盛了起来。每年香会活动期间,远近香客前来烧香拜佛,也当是观光游玩。 </p> <p class="ql-block">四、轶铁闻趣事</p><p class="ql-block">“鼎云寺”名称的由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邓龙元与桐梓县芭蕉镇长岩村的骆长生等会首商议,说每逢下雨时,鼎箐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久久不散, 这庙叫“鼎云寺”更名符其实,于是就改叫鼎云寺了。 </p><p class="ql-block">三界寺与武术学校:历史上,鼎箐山脚下的小址口村子里居住着冯、邓、郑、 黄、骆等几个大姓人家,家境比较富裕,常遭到老二抢劫,于是共同出资在山下的杉树井修建了一间武术学校,专门教授青壮年男丁学习武术,保护一方安宁。 武术教官除了本族中的武官冯老爷外,其余就是三界寺的和尚。这冯老爷是武官, 因在县衙犯事,回家窝居暂避。一天,差役上门来抓他,他正在犁田,叫差役稍等, 他把剩下的田犁完了,不慌不忙地把牛牵到水沟边,把牛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腿上, 把牛腿上的泥洗干净了再双手把牛抱起来叫差役给他接过去,差役哪里见过这么力大无穷的人,吓得不敢接。冯老爷进屋把一碗茶水放在石磨子上,连同石磨一起递给差役,吓得差役不敢接茶喝。待冯老爷换好衣服,自己跟着差役到县衙去了。后来,县衙设计在食物里下毒毒死了冯老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界寺:云雾深处的三界梵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在黔北正安、桐梓、南川三地交界处,海拔1750米的顶箐山顶,一座古寺隐于云雾之中。三界寺,又名鼎箐寺、鼎云寺,自唐宋时期始建,已守望这片土地千年。</p><p class="ql-block">《正安州志》载其“山形如瓮,天晴常雾”。明万历年间总兵刘珽曾题诗于此,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铸钟铭文至今犹存。寺庙占地1800平方米,以巨石构筑前殿、厢房、后殿,形成四合院落。最重石材达2000斤,取自60米外悬崖,当年修建之艰可以想见。</p><p class="ql-block">寺内遗存16块石碑,默默讲述千年沧桑。“修玄碑”记载:“三界寺创自唐宋,元末明初遭到毁损”;“三界山碑”则详录乾隆甲辰、光绪年间数次大修历程。这些石刻不仅是建筑档案,更是三地民众信仰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寺名还有一段现代插曲。上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邓龙元与众人商议,因见山顶云雾缭绕,与天相接,遂将“鼎箐寺”更名为更富诗意的“鼎云寺”。</p><p class="ql-block">三界寺地处偏僻,却曾是区域文化中心。历史上,正月、六月、九月十九日的香会期,三县村民齐聚于此,最长持续七天七夜。寺中和尚甚至兼任山下武术学校教官,传授武艺保境安民。</p><p class="ql-block">关于“冯老爷”的传说更添神秘色彩。这位武官力大无穷,能抱起水牛洗脚,手托石磨敬茶,最终却遭官府设计毒害。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人口中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历经破四旧的破坏,三界寺在上世纪80年代重现香火。如今,虽处深山老林,每年会期仍有香客不绝于途。他们攀登唯一小径,穿越方竹密林,来到这云雾深处的古寺,寻找内心的宁静。</p><p class="ql-block">三界寺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三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它见证了黔北地区千年来的信仰变迁,承载着人与自然相融的生存智慧,成为镶嵌在黔北群山中的一颗文化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