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邓稼先</p><p class="ql-block">[dèng jià xiān]</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其他9个同名词条</p><p class="ql-block">邓稼先讨论(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男,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讨论。</p><p class="ql-block">1945年,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50年,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3。195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4年至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8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1962年9月,领导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继续投入到氢弹研制工作中,中国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1979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1986年6月,中央军委对邓稼先事迹解密。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长期隐姓埋名,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和无私奉献二十八年,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立下卓越功勋,为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作出重大贡献,临终前牵头撰写有关建议书并呈报中央,为指导新时期在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战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86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1994年,获得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讨论。</p><p class="ql-block">国籍:中国。性别:男</p> <p class="ql-block">教育科研工作者</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邓稼先学术讲义I-电动力学(重排本)》78</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1994年获得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p><p class="ql-block">1986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1</p><p class="ql-block">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span></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故居地址与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东侧。</p><p class="ql-block">- 建筑结构:徽派风格砖木阁楼,主体三进,包括门厅、守艺堂(含邓稼先出生地)、燕誉居(生平陈列展),保留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家族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故居参观指南</p><p class="ql-block">-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景区建议提前电话确认)。</p><p class="ql-block">- 交通方式:乘坐安庆22路公交车至棵松站步行可达。</p><p class="ql-block">- 注意事项:需提前预约团队参观;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及吸烟;展品禁止拍摄;需寄存随身物品(贵重物品自理)。</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的历史贡献与精神</p><p class="ql-block">- 核武器奠基人:领导完成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隐姓埋名28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 精神传承:故居内设生平陈列展,展示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