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刘光明老师的点评

茶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冬歌文苑,常有文友为作者点评文章,说长论短,高屋建瓴,鞭辟入里,为作品增色不少,深受作者与读者欢迎。在这些热心点评者中,刘光明老师对我的文章点评最多,给予我诸多启发与教益,令我心生敬意,感佩良深,颇有知遇之感。借此机会,略作记述,以表感激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的文章《永兴岛上的日本炮楼》在冬歌文苑发表。刘老师为此撰写了长达760字的精彩点评,从四个方面充分肯定文章的写作特色,并指出一个值得“精进”的建议。他写道:“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文学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的优秀散文,堪称纪念抗战胜利的精神礼炮。”该点评不仅发在冬歌文苑平台,还被他发表在今日头条,引发更多读者关注。我反复琢磨他提出的建议:“或可增加岛上居民、驻军对炮楼的当代认知,使历史记忆与当下生活产生更鲜活的互动。”深感其言中肯,遂据此补充了一段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兴岛的这座炮楼,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静静伫立在椰林之间。方形的轮廓,斑驳的墙面,顶部那些规整的方形窗户,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水泥路蜿蜒而过,路边的绿化带和红色灯笼为这片历史遗迹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蓝天白云之下,它既显得沉重,又出奇地融入了当下的日常。我曾与岛上渔民聊起这座炮楼,他们对它的态度既不回避,也不刻意渲染。有人说,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觉得它就是个‘大石头房子’;也有人说,长大后才明白它背后的历史分量。驻岛的士兵们则把它当作一种提醒——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历史在这里没有被封存,而是与椰风海韵一同呼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因这段补充而更加丰满。此事让我深感,有人为你的文章悉心点评,是多么幸运的事!就像身边多了一位热心的导师,时刻为你点拨迷津、指明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更深。今年四月,我首次在冬歌文苑发文,题为《南坑红军英勇斗争史记述》。文章八千多字,因是红色传承,冬歌文苑破例全部采用。文章刊发后,我随即转发朋友圈,获得大量点赞与转发,特别是南坑当地的村干部与村民纷纷转发,短时间内阅读量骤增数千。然而,有人在评论中提出,文章中间部分关于“王家新屋的家国情怀”的描写篇幅过长,过于突出王家,我一时难以回应。就在此时,刘光明老师发表了一则点评,恰好对“王家新屋”的描写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如获至宝,便将这段点评转发至朋友圈,朋友们读后纷纷表示认同,质疑之声也逐渐平息。这段文字我至今仍保留在文章评论区,温暖而亲切,特此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最具震撼力的笔触,在于对牺牲者生命轨迹的深度追踪。孙发德一家八口仅存两人的惨烈,陈文章割草报警的悲壮,王家十二代人参军的传承,构成多声部的命运交响。特别是对邓岳生副师长跨越92年的寻亲接力,展现出超越血缘的集体记忆传承。当烈士遗骨最终在鞭炮声中迁入陵园,这场持续四代人的追寻,已然升华为对革命信仰的庄严确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巧妙勾连历史与现实:从木屋焚毁到徽派四合院重生,从深山游击到城镇化建设,王家新屋的变迁史恰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这种历史纵深感,让红色记忆不再停留于缅怀,而成为当代人接续奋斗的精神纽带。正如陵园里数百青松与五星红旗的辉映,革命者的理想主义光芒,始终照耀着现代化建设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日,冬歌文苑刊发我的《海南红树林》一文,又见刘老师力评《海南红树林的逆袭》,并发在今日头条上。他文中写道,从“生态之痛”到“海上森林”:海南红树林的逆袭,藏着中国人的守护智慧。胎生、泌盐、会呼吸!海南这片海上森林,不止是风景更是救命屏障。他从三大方面逐一评说,全文篇幅约1100字。文尾道,整篇散文以“景”起笔,以“事”叙事,以“情”收尾,把红树林的自然之奇、保护之艰、价值之新融为一体。它写的是海南的红树林,更是中国人对生态保护的坚守——从认识到它的重要,到修复它的创伤,再到激活它的价值,每一步都藏着对这片土地最深的敬畏。刘老师把《海南红树林》提升到这个高度认识,让我对自已的作品更加珍惜,并大胆转发朋友圈微信群分享,受到点赞与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光明老师是湖南大学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和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评论组成员,出版有散文集《我看见了太阳雪》。尽管创作任务繁重,他仍坚持为冬歌文苑平台的文章撰写点评,实属难能可贵。我加入冬歌文苑近半年,已发表作品26篇,其中17篇获得刘老师的点评。平台上的许多文友也都受益于他的点评,几乎每期都能看到他的文字。久而久之,我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文章刊发后,总期待刘老师的点评,将其置于评论区显要位置,仿佛只有如此,心中才觉踏实。我深知,刘老师的点评之所以广受欢迎,一是出于热心,乐于助人;二是见解独到,文笔精深;三是善于借助AI技术,但始终坚持自我把关。他以义气为先,以文会友,是冬歌文苑最受欢迎的人,也是我心中最可敬的点评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 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