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持人:洪小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广西与抗战”学术论坛开幕式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的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申晓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录音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是8月23号,这个是我们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的这次以广西抗战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今天如期开幕,这是一个值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尤其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80年前的1945年的9月3号,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美国军舰上,签订了投降书,这也就在法理上确认了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落下帷幕。 我们知道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战场,中国的抗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如此,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是最早奋起抵抗法西斯主义、且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胜利的取得是八年,而我们抵抗日本侵略始自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所以我们的对日抵抗坚持了14年。不仅如此,为赢得这场胜利,我们付出了3000多万军民代价。不管怎么样,中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一起最终是赢得了这场战争,我们胜利了!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了,今年正值大庆,从进入8月以来,国内各界开展了很多的纪念活动,从8月15号开始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为庆祝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当然,我们也无例外,但是不同于一般的纪念活动的,在场各位都是一些历史研究者,现在我们能坐在一起,除了庆祝胜利之外,我们还负有回顾和还原那段历史,审视那场,实际上堪称人类浩劫的这场战争,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还有为那些曾经为这场胜利付出生命代价做出巨大贡献人的业绩能够彪炳史册,我们要尽到我们的责任这样一个神圣使命。 所以我们才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用举办研讨会的方式来纪念这场胜利的取得,这是我们这次论坛举办的初衷。那么,为什么我们这次论坛要以“广西与抗战”为命题来举办和召集呢,这就与我们基金会这几年来着重研究的目标和对象有关了。下面我就借这个机会,把我们基金会这几年来项目开展的一些个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一简单介绍。 我们基金会成立到项目研究开始,实际是2019年的下半年,其实基金会设立还要早两年,是由白先勇老师在南京大学设立的,用以资助我们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是刘俊老师负责的,还有一个就是民国历史研究,由我和李继峰老师负责。由于基金会才成立,我们力量有限,摊子也不能铺得太大,研究目标须比较集中,所以我们就把“民国与广西”作为了我们的一个主打研究项目,具体的做法就是以此为题做一套丛书。分若干专题,尝试就近代以来广西社会新旧转型中发生的变迁、变革做一个多面向的审视和全方位的考察。在最初的编撰计划中,我们列了好几个专题,起始点选在对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政坛军界上都十分活跃的以李、白为首的广西派也即“新桂系”研究上,关于“新桂系”研究,我们重点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广西建设”,即所谓的“广西道路”作了较为深入的透视,这也是我们第一辑丛书的内容。丛书约稿有十本左右,现在已完成的差不多了。我们丛书的第二辑的命题就是我们现在论坛的主题“广西与抗战”。这项研究的启动也已过去5年了,这期间遭遇了一个疫情,对项目开展有一定影响,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如今也快接近完成了,在座的大家都是项目参与者,这次论坛也是想借纪念抗战之机,对我们的研究进展作一番促进和检验。同时借论坛的召开,来给我们第二辑丛书的撰稿人,提供互相砥砺促进的机会,以期书稿学术品质的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论坛举办欲达到的主要目的。我们准备对这次论坛主题们第二季丛书确定广西抗战为主命题,本次论坛汇聚一批抗战史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旨在对全面抗战爆发后原主要在李、白新桂系集团辖下的广西是怎样走上抗日御侮的战场,新桂系领袖和其率领下的八桂子弟在八年抗战中如何与敌浴血奋战,以及全体桂省军民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为胜利的取得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作一较为全面的审视和透视。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做呢,贵在有新意,所以我们强调研究不炒冷饭,要有开拓性。找准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具体到为什么我们要做广西抗战,恰恰就是我们认为是研究比较薄弱的。为什么这么说?关于抗战的研究,虽然关注者众,无论专著还是论文,成果是出了不少,但不足也很明显,比如我们历史书写中,以往敌后战场写得比较多,也即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研究也比较多,但对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作用的肯定,还是近些年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但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尤其是能被看做比较深入的研究,比较大而化之。在地区抗战史上的研究,虽然有些省份做得还不错,如四川,但其他地方则成果了了,所以开拓的余地很大。具体到对广西抗战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还是比较零碎的。甚至可说相当薄弱。比如,对被日本入侵者视为战神的两位广西将领,他们对抗战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海峡两岸似都不愿意多谈,为什么不愿意多谈也不奇怪,因为大陆方面因为国共两党的长期对峙,这是个客观事实。以往对以蒋中正为统帅领导的抗战就很少做正面肯定,桂系更加不要谈了,近些年中对正面战场的军事作战是做了若干肯定的,但在评价上是有保留的。而在台湾方面,也因为蒋、桂之间的历史嫌隙,裂痕很深,所以不容易一下子清除。 故有关抗战史的书写,对李宗仁基本不提,白崇禧还是提的,但在评价上是有保留的。然而,对新桂系的这两位领袖,他们的军事才干,其实谁都否认不了。我想起史学前辈唐德刚先生,对李、白两位广西将领军事才干的一个评价,“写历史的人,如把国民党政权中数十员翎顶辉煌的‘上将’,以传统所谓‘将才’标准”来排排队,则桂系的这两位首领,实应分居第一、二位。‘小诸葛’白崇禧,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已数十年,不过纵是真诸葛当年,也不过是羽扇纶巾的戎幕之才。若论威震三军之‘主帅’的风范,则李宗仁还应居首位。”因此,在李、白之间,唐德刚先生的评点:“论谋略,论险诈—走偏锋,则李不如白;然御百万之众,进退有度,师克在和,将士归心,则白不如李”。两人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而彰显李、白杰出军事才干的也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在国民革命北伐时期,李宗仁为北伐出师部队第七军军长,白崇禧则被蒋介石邀请担任了北伐军国民革命军前方总参谋长。二就是在抗战时期。 李宗仁为五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为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他们在领导抗战中的角色和作用不言而喻。他们不仅是抗战前线的指挥员,作战部队的统领者,也是抗战战略方针的制定者,所以谈抗战,回避李、白两将军的抗战思想与抗战理论是无从谈起的。而且在整个抗战时期,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最后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也无论是军事作战或者是文化建设。那么桂系降临和桂省居民都有他们独特的建树和贡献,有他们首屈一指的表现,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不过尽管如此,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目前有关抗战研究战果当中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反映,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补上遗憾,为促进推进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准备就是把“广西与抗战”作为一个重点项目,作为我们丛书撰写的主命题,希望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让广西抗战的全貌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呈现,借此对李白两位这个是名将,也是抗日名将包括广西省全体居民在抗战中付出的代价做出的独特贡献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展示和评价,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开拓稿源和组织撰写中,一直希望在一下三个主要方面能有所突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一,是抗战时期由“新桂系”领袖担任主帅而统帅进行的军事作战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的抗战时期,广西军乃公认的抗日疆场上最具战斗力的劲旅,其领袖李宗仁、白崇禧两将军不仅为乃中国抗战方略、方策的主要制定者、阐述人,也是亲临抗敌前线指挥了徐州、桂南、随枣、武汉保卫战等一系列重大会战和战役的主帅,战功最为卓著者。故本辑丛书就从抗战中由桂系将领李、白担任主帅的以上这几场主要战役入手,就这几大战役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战役得失之检讨,分别从军事史研究的角度作了专门的研究,此为本辑丛书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此外,在八年抗战中,国军在已为日寇占领的沦陷区、敌占区,国军也曾作坚持抗敌的努力,白崇禧将军就是国军中开展敌后游击作战的倡导者。而李宗仁将军领导下的第五战区,其老河口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以及五战区领导下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游击基地。在整整八年抗战中,不仅在中原腹地屹立不倒,为川陕后方和战时陪都重庆起到屏障作用,还因其坚持与敌运动作战,对敌之交通要道京汉铁路形成了长期的困扰,对敌之军事重镇武汉形成直接威胁,这绝对是抗战军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本辑丛书对此也有专稿作了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二,是关于“新桂系”领袖在抗战思想、理论、方略,以及作战指导原则等方面的特殊建树,以及所作贡献。首先,“新桂系”领袖李、白为抗战中著名口号“焦土抗战”论的首倡者。早在全面抗战尚未爆发的1936年,李宗仁就面对全国媒体公众发表了“焦土抗战”论的著名讲话,表明了不惜全国化焦土也要抗战到底的决心。而“新桂系”领袖所提的这一口号,并不是故作豪语,讲话中不仅有对中日战争一旦爆发后,交战双方之国情以及开战后敌我各自所具之优劣、长短的透辟分析,而且对如何实行抗战、坚持抗战、争取抗战之最后胜利作了初步的战略、策略构想,提出了持久抗战、游击抗战、全面抗战的口号和主张。而在日发动侵华战争后,白崇禧赴京助蒋抗日,立即被蒋委以重任,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在有关抗战方略的拟定上,白的意见受到蒋高度重视。徐州会战后,大军退守武汉,在蒋于1938年6月汉口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白总结了前一阶段作战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之议,认为:“以我劣势装备对优势装备之敌,以我脆弱之空军对优势空军之敌,若仍像徐州、淞沪、太原等会战,采用正规战与敌硬拼,势恐难持久。为适应长期战争需要,在战略上买行‘消耗持久战’方针的同时,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此议一出,当即为蒋委员长采纳,并通令各战区施行。武汉会战结束后,南岳军事会议召开。白崇禧在会上就抗战第二期战略指导确立了“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原则。为加强对游击作战的指导,白并撰写了《游击战纲要》,分发到各战区及军事学校,作为开展游击战之教材。 此等功绩谓之“抗战之最”,都不为过,抗战书写岂可或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三,是对八年抗战中桂省军民所作之特殊贡献,以及富有广西特色重要方面内容的展示和书写。广西于抗战的贡献并不仅只是桂系领袖的抗战意志、远见卓识和骁勇作战,也不仅在于战场上广西子弟的浴血奋战,以及桂省军民为抗战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在八年抗战中,为广西赢得诸多声誉和赞叹的还有很多方面,其中最著名的如战时大后方的桂林文化城建设、抗战军旅中的广西学生军,以及飞虎队在广西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内容在以往抗战史研究中只是提到,尚未有人去做专门的认真研究和书写,而在本辑丛书中,我们都有专门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专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值此大庆来临之际,我们基金会史学项目组,也有举办一场有关广西与抗战的学术纪念活动的打算,而我们“民国与广西研究”丛书第二辑若干书稿的顺利问世,就是我们项目组全体成员给这场盛大庆典献上的一份厚礼!虽然在求真、求实、群星璀璨的浩瀚史海中,我们献上的这颗小星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因为它并不那么夺人耳目,甚至可说很不起眼,但同样是浩瀚星海不可或缺的一颗!作为史学研究者,能用我们的笔回到历史现场,诚实地记述下李、白两位广西将领及其率领下的全体桂省军民在那场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他们的卓越事功,以及为抵抗日敌入侵所历经的沉重苦难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于愿已足。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仁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讲了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大概包括哪些内容,明天我们对每位作者的书稿,能够逐一做一些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祝论坛举办成功。谢谢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申晓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申晓云教授代表基金会致欢迎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任玲玲副院长代表历史学院致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江苏省委党校李维鋒教授发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介绍目前国内抗战史研究动态和有关广西抗战研究概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稿人及发言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