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边写、一边笑,写着写着鼻头还发酸了一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用上电灯,还是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之前,家里都是点煤油灯,我家还好一点,用的是有玻璃罩子的美孚灯,而邻居家,用的是装墨水的小瓶子改造的,一根铁杆子拉出一个灯芯,火苗很小,灯光如豆,还有人用灯盏点灯,一个小铁盏装上菜油,里面放一根灯草,那灯光就更小更暗,我们现在吃的灯盏粿,就是觉得这种粿的形状酷似这个灯盏而得名吧。还听从山里来住校的农村同学说,他们家还点的是松干,就是松树里的油脂,放一个铁篓里点上,松火熊熊,倒也放亮,不过,一个晚上要添好几次松干,出门也提着它,要不,就劈上几块竹片,点上作为手电筒,如果是路较远,就要多准备几扎竹片,烧掉一扎又点一扎。</p> <p class="ql-block">美孚灯</p> <p class="ql-block">墨水瓶改制的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部队探亲回来,他决定这次休假要做两件事,一是花了五块钱,在家里装上了有线广播匣子,说这样每天都能听到来自北京的声音,听到国际国内的新闻,这个喇叭匣子,成了我家第一个现代化的科技用品和电器。每天早上六点钟,随着东方红乐曲的响起,"桐江镇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第一次播音… "…广播员的普通话,虽然夹杂着浓浓的信水县地域乡音,但当时我觉得是那么纯正清脆和甜美。不知不觉,成了我学说普通话的老师。自打装上了广播,它也成了催我起床的号音,我一个堂叔住隔壁,也可以共享资源,他每天做的事,就是捧着红薯稀饭边吃边听"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中的新闻。新闻播完,他的一海碗红薯稀饭也就喝进了肚子里,好像这新闻成了喝粥的咸菜干……</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事,接线装电灯,父亲说,书念的好坏没有关系,但千万别把眼睛读坏了。(其实,有没有电灯不是眼睛用坏的原因,我尽管小时候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现在眼睛还是1.5,而我家几个小字辈,从小就有日光灯、台灯,却一个个都戴上了眼镜,这好像很难解释了)。当时镇上有个小型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不大,好像只有十几个千瓦,好在除了机关单位外,用电户很少,居民用电户就更寥寥无几,因此,我家还是小镇居民中第一批用上电灯的人家。那时,也不装电表,那如何计量呢?按装灯数量计费,每盏灯只允许装十五支光(瓦),最多二十五支光。收费的人会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检查,发现超过标准会罚款甚至剪掉电灯线,你也别奢望一天到晚都开灯,白天是不送电的,冬天、晚上要过了六点才来电,到了九点半,电厂就发信号了,一闪一灭一闪一灭,我经过几次后就弄明白了,这是提醒你、还有半个小时就断电了。我家装了两个灯头,一个是在客厅,吃饭做作业,还有一个在卧室,电费倒不很贵,一盏灯,每月五毛钱,和烧煤油灯差不多,当然也有不便,没有点煤油灯方便,特别是停电以后,所以,奶奶她还是保留了美孚灯……</p> <p class="ql-block"> 按理说,我十二岁就用了电灯,应该是懂电了,但想不到十九岁那年,差点出了大问题。我在知青林场,当时还升官了,当上知青队长,享受了住单人宿舍的待遇,不过,位置不好,紧挨着厨房,平时炊烟袅绕,湿柴的烟呛得人流泪,那天下小雨,傍晚从田里收工回来,身上淋湿了,打着赤脚,手上也湿漉漉的,一进门,我就去开灯,我房间里的开关,别人都是拉线开关,而我房间不知是哪个吃粿的农村土电工接的,装在灯头,要用手按,我一只手刚抓到灯头,只听到啪地一声,我啊地一声,就被电流击倒在地,人顿时就失去了知觉,直到两个小时后,我才慢慢苏醒过来,茫然中我发现自己倒在地上,可为什么会躺在地上,再一看,右手掌一片乌七麻黑,这大概就是电流击伤的痕迹。好一会儿,我才想起来,原来是触电了。现在想来非常后怕,也联想到,我脑子笨,记忆力差,反应慢,会不会同那次触电有干系………</p> <p class="ql-block"> 不管咋样,我在童年就用上了电,不像我爷爷就没见过电灯,也不似我奶奶直到老年才用上电。不过,也算享受了现代文明。不过,七、八十年代、电力建设水平还是比较低,常常停电,平时还无所谓,就怕遇上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或者是碰上好看的电视剧,正看到紧要关头,咔嚓,停电了,所以,坊间常听到有人说:三日不停电,不叫XX县,两天不停水,不叫六摘李。戏谑之言,透着不满和无奈,六摘礼当时是自来水公司经理,他也有无奈和委屈,他说抽水靠什么,不是电吗,电厂不送电,我让工人用勺子舀水吗?</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水和电越来越正常了,但电费又是一个问题了,今年38度的天气很多,没有空调就很不舒服,但空调一开,电表就嗖嗖地转得飞快,一不小心,几百元大钞就进了供电公司账户,我母亲房间里也装了空调,但她从来不开,她说用不着,还是手里的大蒲扇实用,其实,我知道,她是想省钱……</p> <p class="ql-block"> 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息息相关,照明、烹调,电视、电脑,就连手机,不充电,那也开不了机……</p><p class="ql-block"> 说到空调,我又想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我家空调,不知什么原因,制冷效果很差,有时开到十六度,居然还把人热醒,偶然间听人说是不是没有什么氟利昂了,连忙打电话给一个搞修理的师傅,他打开盖子看:没有了,一点也没有了,要加不加?我说:加、加、加满为止。加上后,师傅说:好了,不过,你晚上不能再开16度了,你开到25度,可能还会受不了。果然,25度还凉嗖嗖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