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兴教寺,始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境内,城南约20千米处的少陵原畔。</p><p class="ql-block">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由唐三藏玄奘大师尊印度大乘佛学瑜伽学说,以《瑜伽师地论》为本所创立。该宗以佛教义学见 长,剖析事物的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性,强调心外无独立之境。 玄奘大师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万法唯识”、“唯识真性” 为宗旨,著《成唯识论》而创立法相宗被尊为初祖,故兴教寺亦为中国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祖庭之一。</p> <p class="ql-block">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先后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等处译经。唐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日圆寂于玉华宫,先葬长安城浐河东岸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年)迁葬于少陵原并修建砖塔。次年又在塔院所在地建立寺院,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李亨来此瞻仰,题塔额曰:“兴教”。</p> <p class="ql-block">寺建成不久,曾一度荒废。唐大和二年(828年)修葺过一次。唐以后,屡遭兵燹。清同治年间,寺内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延至民国十年(1921年)兴教寺外无围墙,内无殿宇僧舍,只有三塔耸立于少陵原畔。</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戴季陶等来陕视察,大力倡修兴教寺,得到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等人的大方捐助。民国二十八年程潜再次倡修兴教寺,得到国民中央政府的同意,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这次修葺是一次有政治目的的修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所立的《重修慈恩塔院记》有详细记载。因日本侵略军攻打南京,“中枢议建西安为陪都”,也才有重修兴教寺一事。蒋介石本人亦曾来过兴教寺。</p> <p class="ql-block">护国兴教寺建修大殿、经楼等购地捐资功德芳名:蒋委员长两万元,程潜一万五千元,阎锡山一万元……。</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寺院满目疮痍,慈恩塔院地基下陷,严重危及玄奘塔、窥基塔及圆测塔,兴教寺平时住僧仅数人。</p><p class="ql-block">1953年春,因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参观访问的国事活动,政府修葺兴教寺,拨专款将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油漆一新,并在藏经楼下布置客厅。</p><p class="ql-block">1955年以后,参观访问兴教寺的国宾和游客日益增多,中央及省市领导也频频参访。为保护名胜古迹,适应外事活动,陕西省及长安县政府在1955年至1956年,对寺内殿宇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整、布置。</p><p class="ql-block">1978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一步落实,兴教寺先后修筑塔南护坡,大修大殿、藏经楼,将寺院破旧的土围墙更新为一色砖砌围墙。</p> <p class="ql-block">兴教寺由正院、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正院中轴线,将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建筑。正院两侧,各有一跨院,西部“塔院”,是玄奘及两弟子的埋骨处;东部“藏经”,内建藏经楼。</p><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圆测的舍利塔,藏有贝叶经等文物。现在寺内除三座舍利塔为唐代建筑外,大多民国和近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1961年03月04日,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这是公路旁去往兴教寺路口的“兴教寺”牌坊,公交站就在附近。牌坊宽大简洁,上覆琉璃瓦,檐下书有“兴教寺”三个大字。过牌坊要前行到山脚下,就到了寺院。</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路旁山体上有一组剪纸纹样的红色彩钢浮雕雕塑,详细地介绍了玄奘的一生,内容丰富,趣味横生,驻足细观,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从诞世陈留、自小聪慧、备通经典、云游求法、发愿西行。</p> <p class="ql-block">大唐盛世、孤身西行、丝路风情、凉州讲经、瓜州收徒、险行出关。</p> <p class="ql-block">九死一生、义结金兰、艰辛跋涉、名震五印。</p> <p class="ql-block">载誉归来、翻译经典、千年兴教寺</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楼阁型砖砌结构,四柱三门式,蓝色琉璃瓦屋顶,青砖雕斗拱与椽头,古朴庄严。正上方镶嵌“护国兴教寺”,左右分嵌“法相”、“庄严”。</p> <p class="ql-block">如今山门常闭,出入需走东侧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入寺迎面有“照古腾今”的碑刻,颇有光照千古、腾耀今世的意味。它立于兴教寺门内,仿佛是对玄奘法师穿越时空的历史贡献与精神光辉的礼赞,也提示着往来的人们,这里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中院第一座殿宇就是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上覆灰瓦,飞檐凌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楣匾额“大雄宝殿”,为赵朴初所题写。廊柱楹联:“一悟成真称大雄,万德庄严为宝殿”。</p><p class="ql-block">门柱楹联:“朝诵楞严唤醒三千大千世界,暮念弥陀利益百万恒沙众生”。</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元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镀金坐像(高约3米,重1.36吨),还供奉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缅甸赠送的白玉石刻弥勒佛像、唐朝铜铸观音像以及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回看山门</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重修护国兴教寺碑”,中华民国29年。</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长安兴教寺记”碑,1996年5月。</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门廊下的正中间有一尊阿弥陀佛圣像,为明朝铜铸,弥足珍贵,来了不要错过参拜。廊柱楹联:“愿佛双手齐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四周廊下悬挂着许多匾额和碑刻。</p> <p class="ql-block">“万福无极”,</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题写的“兴教寺”匾。</p> <p class="ql-block">“游兴教寺记”碑。</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p class="ql-block">山门内钟鼓二楼东西相对。现存钟楼为民国二十年(1931年)所建。碑刻旁边是钟楼,对面有鼓楼,对称布局,均为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所建,四角攒尖顶,二层楼阁建筑,位列主轴线两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是法堂,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佛韵浓郁。</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元代铜铸的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手结智拳印,两旁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上方还有供养天人,背光雕塑精美,中间有大鹏金翅鸟,周围还有金身佛像,毗卢遮那佛前有一尊佛陀的说法相,在诸佛菩萨的两旁还矗立着两座宝塔,辉煌壮丽,祥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在法堂的后方,塑有龙头观音,这与在大多寺院内脚踏鳌鱼头的观音神似,蛟龙出海,气势磅礴,菩萨风轻云淡赤足踏在龙头上,神情坦然,手中的净瓶遍洒甘露雨,消除瘟疫灾难,救苦救难,两旁竖立着善财童子和龙女两胁侍。</p> <p class="ql-block">法堂檐下匾额高悬,门旁楹联耸立。</p> <p class="ql-block">门柱楹联:“载驰万里百卷瑜伽亲承戒贤口授,阅历五天诸法唯识圆悟弥勒心宗”。侧柱楹联:“玉兰花敷荣竹石并寿,腊梅凌寒松柏同贞”。 楹联由中国佛教协会傅印敬撰写,长安茹桂书写,体现了法相宗(唯识宗)的核心理念。 </p> <p class="ql-block">法堂背面</p> <p class="ql-block">法堂其后是卧佛殿,殿内金碧辉煌,释迦牟尼头戴佛冠枕右手,右胁而卧禅床上,卧佛身长9米,高2米,全部用香樟木雕刻,金箔贴身,金光闪闪,满殿生辉。</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内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居中,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内供东方三圣,药师佛手托宝塔,日光和月光菩萨站立两侧。</p> <p class="ql-block">福宝殿在卧佛殿的东侧,内供财神和开心弥勒, 赐福赐财予众生,满足信众祈福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在卧佛殿的西侧,居中供奉地藏王菩萨,两侧还有闵公和道明父子。</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大悲殿内供奉着千 手观菩萨,前方还有一尊玉佛。</p> <p class="ql-block">中兴堂也在卧佛殿西侧,内供千手 观音和玄奘大师法相。至此中路的殿宇参拜完毕,接下来前往塔院。</p> <p class="ql-block">塔院全称慈恩塔院,是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兴教寺塔是玄奘舍利塔、窥基舍利塔、圆测舍利塔三塔的合称。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舍利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西侧是玄奘弟子窥基舍利塔,东侧为新罗王之孙圆测舍利塔,形式均与玄奘塔相仿,在苍柏翠竹掩映中,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玄奘舍利塔,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砖造五层,仿楼阁式,总高21米,平面方形,底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不能登临。塔内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 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因亦称大遍觉塔。</p> <p class="ql-block">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撰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p> <p class="ql-block">窥基舍利塔(西)</p><p class="ql-block">建于永淳元年(682年),大和三年(829年)重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高6.76米,底层边长2.4米。底层龛室内有窥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碣。二层南壁镶有“基师塔”砖铭。</p><p class="ql-block">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中,祖父尉迟懿是隋朝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是唐朝开国公,伯父尉迟恭是唐朝名将,受封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东归长安,专注传译事业,并着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七岁时,窥基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两年以后,应诏参与译经。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舍利塔的西侧。</p> <p class="ql-block">圆测舍利塔(东)</p><p class="ql-block">圆测塔通高7.10米。底层龛室置圆测泥塑像,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并序”碣。二层有“测师塔”砖铭。</p><p class="ql-block">圆测是新罗(朝鲜)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武则天当政时期,圆测颇受优待,每遇中外名僧论道,必邀圆测首位开讲。垂拱年间(685年—688年),圆测受诏助中印度僧地婆诃罗译出经论十八部、三十四卷,武则天写序于各经之首。此时,新罗王数次上表,请圆测师回国,弘扬佛法。但因武则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国而留居大唐。</p><p class="ql-block">证圣元年(695年),圆测再一次应诏助于阗僧实叉难陀译经。然译事未终,即卒于佛授记寺,时为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二十二日,临终前,圆测嘱咐弟子将自己陪葬在师父的舍利塔旁。火化后弟子慈善分其遗骨,带回长安,葬于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龙兴寺僧广越,又取丰德寺东岭上测师遗骨一份,葬于兴教寺玄奘塔之东侧。</p> <p class="ql-block">“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p> <p class="ql-block">三殿院,院内施工,未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厢的闻慧堂,大门紧闭。门柱楹联:“见闻思修破迷雾,福慧具增登觉岸”。出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p> <p class="ql-block">通过“闻慧堂”南侧的“经楼”月洞门,便进入东院。主建筑藏经楼,周围花竹茂盛,雅致幽静,殿前还有石经幢、宝鼎、铁铸宝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位于东跨院偏门内,二层楼阁建筑,五楹架构,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雅致幽静。藏经楼为二层: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二层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遗憾的是没有开门,只能在外面观看一下。</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中间匾额:“慈悲济世”,门柱楹联:“青砖黛瓦现成清净法身,黄卷赤轴不坏世间假名”。</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前的“中日友好石书心经光明塔”。</p> <p class="ql-block">“御笔般若波罗蜜心经”碑</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背面。</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后面的一个院子,大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走出闻慧堂北侧的“清幽”月洞门,结束护国兴教寺的参拜游览。</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年5月22日,13:20,60分钟</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编辑: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