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三年前,在黄河之滨的金城兰州,曾经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书法盛宴。当时由甘肃弘宇文化公司精心策划组织的"百位名家百米书法长卷"创作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他们以笔为媒,以墨为语,在百米长卷上挥洒出中国书法的千年神韵。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集体呈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曲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在这幅已经成为时代记忆的艺术巨作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于铭洪以其深厚的楷书功底,为长卷增添了一抹端庄典雅的亮色,展现了一位当代书法家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百米长卷:书法艺术的集体史诗</p><p class="ql-block"> 百米书法长卷堪称当代书法界的“千里江山图”或者"清明上河图",它以一百米的物理长度承载了千年精神的深度。在这幅长卷中,书法家们各展所长,陶器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交相辉映,如同展开了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南北的艺术风格在这里碰撞融合,黄河流域的雄浑与长江流域的秀丽在这里和谐共生。每一幅作品都是书法家心灵的独白,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是个人风格的展现,又是文化共识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黄河与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在长卷中获得了艺术化的呈现。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与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苍茫,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浩荡与苏轼"大江东去"的雄浑,这些经典意象通过书法家们的笔墨得到了新的诠释。书法家们不仅书写文字,更在书写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在数字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手写的温度与力度显得尤为珍贵,它是对"书法消亡论"的有力回应,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于铭洪:楷书世界的坚守者与探索者</p><p class="ql-block"> 百米书法长卷中有一位书法名家的作品分外耀眼,就是河北书协理事于铭洪的书法作品。于铭洪擅长楷书,在于铭洪的书法世界里,楷书不是简单的入门书体,而是一片可以深耕的艺术沃土。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于铭洪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众多权威展览中屡获殊荣,其楷书作品以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受到业界推崇。在百米长卷中,他的楷书作品如同一方宁静的港湾,为整幅作品注入了沉稳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于铭洪对楷书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他认为:"楷书是入得书法的门径,也是登堂入室的锁钥。"在浮躁的当代书坛,许多人急于求新求变,却忽视了基本功的锤炼。于铭洪却坚守着"学书当从楷入"的古训,认为"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不是保守,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创新智慧。他深知,魏碑的雄强与唐楷的严谨是楷书艺术的两大源头,只有深入理解这些传统精髓,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于铭洪的楷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永字八法"这一楷书基本要领的深刻把握。他的笔法既有"魏碑十美"中的魄力雄强与点画峻厚,又融入了唐楷的结构严谨与法度精密。更为难得的是,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艺术思考。他认为楷书创作应当"因创相化,稔熟韵与法后,而能神秀别体",即在熟练掌握传统法则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的表达。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态度,正是当代书法家应有的文化自觉。</p><p class="ql-block">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书法艺术的当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百米书法长卷的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事件,它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文化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样的集体创作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它既是对书法艺术价值的重申,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捍卫。当数字字体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时,手写汉字的艺术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当全球文化趋于同质化时,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愈发珍贵。</p><p class="ql-block"> 于铭洪的书法实践也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他一方面深入研习魏碑唐楷这些传统经典,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让楷书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他认为楷书不应被视为"小儿科",而应当成为书法家修习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在他看来,楷书的端庄严谨不仅是艺术要求,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端庄严谨是书法的核心",这种核心价值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民族记忆。百米长卷中的每一幅作品,包括于铭洪的楷书创作,都是对这种文化基因的当代诠释。它们告诉我们,在科技至上的时代,人类依然需要书法这样的"慢艺术"来安放心灵;在全球同质化的浪潮中,文化多样性依然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当未来的人们展开这幅百米书法长卷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百位书法家的个人风采,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担当。于铭洪等书法家们的努力提醒我们,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滋养创新的土壤;经典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峰,而是攀登新高的起点。在书法这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中,每一次笔墨的挥洒都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