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之赏析

文明丙焕

<p class="ql-block">  好书耐读,不仅针对个体与当下,更是穿越时空历经千年不停召唤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渴望,荡涤着人性之中的尘埃,《水经注》正是如此一本不可多得之作。未读之前,原本狭隘地认为它只是对河流的一本注释,仅限于地理层面之作,故而只有在近期阅读主题枯水期时才翻开一阅,未曾想到惊喜却是扑面而来,讶异之处恰也是赏析或者说是感慨之点。</p><p class="ql-block"> 一段时间未尝触及文字抒发心绪,家中老人生病耗费大量精力,好在家人齐心,共克时艰,病体渐愈,可以此经历成文亦有大不敬之意,此为其一;虽未停下阅读的步伐,但输入与输出本就不成比例,全凭心中之念,心思不能凝聚,无感而发形同无病呻吟,宁缺勿滥实乃成文之律!此为其二。与重庆冯兄不期而遇,因为文学与艺术共同之好,无形之中谈及炎炎夏日的写作之荒,颇有同感。其让我推荐可阅之书,《水经注》便脱口而出。于文字爱好者而言,文中可得文字咀嚼、风雅追求和情操陶冶三合一之功效;于中年男性而言,河川地理研究既可经世致用,又有驰骋江山的精神漂流之娱;于艺术层面而言,片言只字、妙绝古今的山水细描,无形之中激发脑海中的山水之乐,那一瞬间所有唯美画面皆为之而聚。相信如此这般交流,此书成其案头之读本应是板上钉钉之事。</p><p class="ql-block"> 与好友相交,不求时长,缘来缘去本如流水,刹那间触动心灵有了写作的源头即为当下,涓涓细流如同散落素材,其趋于河流之汇聚则如思维之逻辑,顺流而下百川入海则若行文之浑然天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山水实为一体密不可分,作者郦道元所在的北魏时期南北分立,文化却从未割裂,在佛教佛法盛行之地,儒道之中融入更多的佛教文化,中华文明发育更为完整,因而体现于文字的造诣往往极高,深得家学真传的他正是文艺上的一个奇点,以大悲悯之心行大般若蜜,成就了震烁古今的杰作,亦为后人之幸。此等佳作,可屡读,仅读一次便感慨颇深,然理解尚浅,故初从文学、艺术、内涵三方作一薄探。</p><p class="ql-block"> 文学造诣,唯美欣赏。北宋文豪苏东坡于其诗《寄周安孺茶》中写道: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喜爱之情可见一斑。书非好不能读也,是其基本素养;能屡读,则必是好中择优,有诸多可借鉴之处;能乐,则文中必有众多触动心弦之处,乃至拍案叫绝;一个深字,亦说明启迪之厚,人有我无,却可因学而复为己用,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豪荐书,诚不我欺!明末史学家张岱曾言:“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以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居然屈居其下,如若未能阅读此书,便会觉得此乃咄咄怪事,然阅尽便知顺理成章,岱评名实相副,而诸多后人实属不解此中之意。君试看《江水》之片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㬢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沮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约略二百字的短文,已将三峡时空、季节、景致、情感交融一道,可读可思,可感可叹,意味深长,耐人隽永。诗仙李白《朝发白帝城》未可言其剽窃,可借用之意实不为过。太白之诗气势雄浑豪迈,可寥寥数语的大线条语句于三峡似乎有轻描淡写之嫌。亦可说一个写细,一个写意,各人喜好不同,各有其美罢了!以文字优美而言,文中所见甚多,只应天上有,足实令人叹为观止。过去部分章节曾入选中学语文,而今不见踪影,实乃可惜。佳作流传千古,永不过时,在此告诫后人珍惜。</p><p class="ql-block"> 内涵丰富,知识百科。由今来看,《水经注》因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已近乎一种百科全书,对许多行业的学者,如历史、地理、人文、河川、水利,甚至动植物、矿物等方面,都能觅得其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兴衰成败,因而参考价值甚大。《水经注》共四十卷,以《河水》(即黄河)开端至《渐江水》(钱塘江)收尾,书中所立标题河流达一百二十二条,但此书成于一千四百逾年前之北魏,如此宏大叙述已属不易,而今比对,除了名称变化之外,河流本身变化也不小,再者当时南北分立,有些描述只能参考文献,亦有些瑕疵但不掩瑜,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系统性的不朽之作。城因水而兴而作,古都洛阳即为代表,是黄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魏文帝即由大同迁都于此,也是郦道元亲所见闻之地,故而关于此城与水的关系,郦道元不惜浓重笔墨,写尽都城大量自然与人文景观,实为研究或复兴洛阳的珍贵史料。卷十六节选片段“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明常所起景阳山,余基尚存。”“景初元年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榖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九溪八谷,芙蓉覆水”“云台观风,缨峦带阜〞。众语争艳,叙尽都城之繁华,壮哉美哉!水利通俗而言即水于人有利之处,文中多有赘述。如“高梁水注之,水首受㶟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水利在农耕时代可谓帝国兴盛标志,集蓄水丶灌溉与防洪于一体,于民生福祉大有裨益,就今天而言依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所涉及的矿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金属矿物: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共计20余种;能源矿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外,还记载了19种岩石类型,以及古生物化石和人类化石(如渭水上游成纪县的“僵人峡”中提及人类化石),并记录了矿产的开采与利用情况,涉及采矿、冶金等手工业生产活动。就知识整体性性而言,可媲美沈括之《梦溪笔谈》,文字之美则远胜之,此类遑遑巨作,自古亦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艺术想象,抽象作喻。词章学派给予《水经注》以极高的评价,然而他们偏重于其文词之美,而忽视了其知识的多面性,或者说相较于文词而言,其他方面可忽略不计。任何一种评价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事物本质,也实属正常,但我们可从多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评价中加以综合,得出相对完整的深刻结论。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从其中某个评价之中,作一个专题性的探寻,深入其间,挖掘内涵,艺术性与词章学派的结合,可恰如其分地让彼此相得益彰,此为个人浅见。中国的古文字独绝天下,象形、会意之字,源于自然成于生活,一字多意亦字字千钧,实用性艺术性存矣!郦道元用字精炼,组词精美,传意精辟,短短的几行文字,即能实现宏大的叙事,于读者脑中勾勒出一幅幅完美的山水行旅图、沃野千里图和城市美奂图,及其它们的完美组合与切换,实现千年的穿越之约。如此悦读,古文字之精妙就不仅停留于文字层面,由其衍生的文思则如甘泉涌动,甘之如饴,沁入心田。挚友画家叶星千先生曾对抽像画有过精辟阐述:所有抽像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背后一定有具像为其作支撑。所有的优秀表现都需要在精心解读后,在技巧技艺层面加以精确体现,即实现高度的认知与精巧的行为之间的完美统一。就此而言,精美洗炼之文与朦胧抽像之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若将此二者并行而阅而思而解,岂不妙哉!丰富的阅读是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简约之路,世界则是一本阅读的实践之书,可横看成岭侧成峰,于文字中细品艺术之花,则有一花一世界,一字一菩提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 从阅读中可知,北魏政权偏于北方,在此任职的郦道元不免只能亲赴中华部分之域,未亲临之地在文字表达上显然略逊一筹,此为不统之憾。古籍传承一千多年,由于种种原因,有三卷未能留传至今,后人强补之处未免有所差池,故有遗失之痛。然而,其作虽有憾有痛,依然在大浪淘沙后愈发熠熠生辉,愿后人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余,亦将有感于斯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