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石灰车间,大检修的热潮正酣,而在粗壮的窑气管线内部,一场与“结疤”的较量正悄然展开。这些附着在管线内壁的坚硬结疤,是影响设备高效运转的“拦路虎”,清理它们,成了车间眼下最紧迫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严阵以待,筑牢安全防线</p><p class="ql-block">“票证齐全,监护到位,安全措施确认无误,可以进入!”随着安全员的指令,穿戴整齐的作业人员接过手电筒和小铲刀,弯腰钻进直径不足一米的窑气管线入口。看似简单的进入,背后是层层严密的保障:作业前,每个人都按流程办理了受限空间作业票、动火票等各类票证,监护人手持对讲机守在入口处,随时保持通讯;管线外,通风设备持续运转,检测仪器实时监控着内部的氧含量与有害气体浓度。“越是狭窄受限的空间,越不能有丝毫侥幸。”安全员李师傅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所有措施都到位,才能让大家安心干活。”</p> <p class="ql-block"> 管线深处,与“顽疾”硬碰硬</p><p class="ql-block"> 管线内部漆黑闷热,只有手电筒的光束照亮一片片凹凸不平的结疤。这些结疤是长期运行中物料沉积、反应形成的“顽疾”,不仅堵塞管线,还会影响介质流通效率。作业人员半蹲在管线里,一手举着照明设备,一手握紧小铲刀,对着结疤一点点凿、一点点刮。“这里的结疤又硬又滑,还带着反酸反臭的味道,呛得人直皱眉。”刚从管线里出来的王师傅抹了把脸上的汗,防护服上已沾了不少灰黑色的碎屑,“有时候一铲子下去,只能刮下一小块,急不得,只能慢慢来。” </p><p class="ql-block"> 狭窄的空间里,转身都格外困难,汗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往下淌,很快浸透了衣衫。但没人叫苦,大家轮流进管线作业,出来时个个满身油污,却都默契地先汇报清理进度:“东侧管线清了一半,剩下的结疤比较厚”“西侧拐角处发现一块大结疤,需要多花点时间”……简单的几句话,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p> <p class="ql-block"> 清理不止,为设备“焕新”蓄力</p><p class="ql-block"> 在石灰车间,“清理”是贯穿检修的关键词。除了窑气管线的结疤,车间里的储罐、管道、阀门等设备,都要进行全面清理。从附着的积垢到残留的物料,从细小的缝隙到隐蔽的角落,作业人员用高压水枪冲、用刷子刷、用工具铲,不放过任何一处“卫生死角”。“别人看我们天天跟污渍、结疤打交道,觉得枯燥,但我们知道,清理干净了,设备才能少出故障,运行起来更顺畅。”车间主任说,“这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是为设备‘焕新’蓄力,为后续生产打基础。”</p><p class="ql-block"> 窑气管线的清理仍在继续,手电筒的光束在管线深处忽明忽暗,像一颗颗跳动的星。这些默默坚守在管线内外的身影,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责任——在看似平凡的清理工作中,为车间的安全高效生产扫清障碍,让每一台设备都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运行周期。</p><p class="ql-block"> 石灰车间拉应萍1604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