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的"通道会议"期间,1934年12月11日-12日-13日,中央红军军委纵队通过通道芙蓉附近哪些地方?当事人是谁?</p><p class="ql-block">军委一、二纵队于12月10日分别从广西龙胜的龙坪、广南城进入湖南境内,11日上午在龙坪短暂休整 。</p><p class="ql-block">彭绍辉12月11日的日记记载:“我师受领掩护‘红星纵队’的任务。上午‘红星’在龙坪未动,下午尾随‘红星纵队’行进,‘红星纵队’到流源(今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乡乡流源村)宿营,我师超越20余里到下乡宿营。”</p><p class="ql-block">12月11日,中共中央一面开会研究红军行动方向,一面命令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等部侦察入黔道路。张云逸奉命率军委先遣队从流源、两江口(今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罗江河与双江河交汇处) 架桥后经地连、芙蓉(今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到达附近的下金殿(今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调查入黔的道路情况。</p><p class="ql-block">陆定一日记:"12月11日晴、军委二纵队到辰囗(今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近郊村寨),野战司令部到平等(今广西龙胜县平等乡)"。</p><p class="ql-block">中央警卫团12月11日行军令:明确记载"12日务必抵达芙蓉保障要务"(2017年发现)。</p><p class="ql-block">12日,张云逸将调查的情况写信给朱德和周恩来,同时在信中还附了一张行军路线图。</p><p class="ql-block">彭绍辉1934年12月12日日记记载: “我师到下午l时才出发,由两江口渡浮桥,经底艮(地连),职笑洲(菁芜洲)(今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 ‘红星纵队’在此宿营。</p><p class="ql-block">陆定一,日记:"十二月十二日晴、军委二纵队到芙蓉市附近,野战司令部到芙蓉"。</p><p class="ql-block">张南生日记: 十二月十二日到金殿。 伍云甫12月12日的日记写道:“大队伍六时出发,余守候一分队发‘5393’、‘5413’、‘5458’等台电报,下午到达芙蓉宿营。</p><p class="ql-block">聂鹤亭行军笔记:12日傍晚"军委首长在芙蓉东侧庵堂召开紧急会议" 。</p><p class="ql-block">12月12日,中央一、二纵队进至通道县的芙蓉一带。刻不容缓,当天傍晚,中共中央负责人和军事指挥者在通道芙蓉木林庵召开了紧急会议,即通道会议,以期迅速解决红军的前进方向及战略方针问题。出席会议的有随中央纵队执行指挥责任的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兼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兼红军总政委)、在中央负总责的临时中央书记博古、中央书记张闻天(兼中宣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除王稼祥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外,其他5人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另外还有一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p><p class="ql-block">周恩来1971年回忆:"在湘黔边界,毛主席主张放弃原计划,改向贵州前进。这个决定是在一个侗族村寨的寺庙里作出的。"(《周恩来选集》)</p><p class="ql-block">军委12月12日19:30电令:标注"万万火急"字样的原始电文,与会议召开时间形成精确对应,直接导致红军放弃原计划转兵贵州的决策 。</p><p class="ql-block">证实中央警卫团12月12日从平等急行军90华里至芙蓉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伍云甫日记:13日"自芙蓉出发,经芦溪(今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进入播阳所"。</p><p class="ql-block">陈伯钧日记记载: 12月13日、晴,行军。由麻阳塘经黄家堡、马家坝、双江口[今通道县城]、罗屋[今罗武村](今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芙蓉到金殿,60里。12月14日、晴,行军。由金殿经沪[炉]溪、么姑到张黄,约35里。陈伯钧12月13日经芙蓉、金殿西进的记录,与中央行动完全同步。</p><p class="ql-block">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和当事人日记,1934年12月11日至13日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在通道芙蓉附近的行军路线及关键人物如下:</p><p class="ql-block">一、12月11日行军路线</p><p class="ql-block">军委一纵队(红星纵队)</p><p class="ql-block">从广西龙胜平等乡出发,经流源村(今通道县下乡乡)宿营。</p><p class="ql-block">当事人:彭绍辉日记记载其师掩护“红星纵队”至流源。</p><p class="ql-block">军委二纵队(红章纵队)抵达辰口(今通道县双江镇近郊村寨)。</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陆定一日记明确记录野战司令部驻平等,二纵队至辰口。</p><p class="ql-block">先遣行动张云逸率军委先遣队从流源经两江口架桥,过地连、芙蓉,抵达下金殿(今牙屯堡镇)侦察入黔道路。</p><p class="ql-block">二、12月12日行军及会议</p><p class="ql-block">军委纵队行动</p><p class="ql-block">一、二纵队分别从流源、辰口出发,中午会合于芙蓉、金殿(两地相距约2华里)宿营。</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陆定一记录“军委二纵队到芙蓉附近,野战司令部到芙蓉”;</p><p class="ql-block">伍云甫日记记载下午抵达芙蓉;</p><p class="ql-block">张南生记录二纵队至金殿。</p><p class="ql-block">通道会议召开地点:芙蓉村木林庵(古庙)。</p><p class="ql-block">时间:傍晚,会后19:30发出“万万火急”电令。</p><p class="ql-block">参会者:朱德、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李德。</p><p class="ql-block">关键记录:周恩来回忆会议在“侗族村寨寺庙”作出转兵决策;</p><p class="ql-block">聂鹤亭笔记提及“芙蓉东侧庵堂 (依照芙蓉村地域分析,聂鹤亭当时落脚点是在芙蓉新寨团) 召开紧急会议”。</p><p class="ql-block">三、12月13日转兵行动</p><p class="ql-block">军委纵队路线</p><p class="ql-block">从芙蓉出发,经芦溪(今牙屯堡镇)进入播阳。</p><p class="ql-block">当事人:伍云甫日记明确记录行军路线。</p><p class="ql-block">后卫部队行动陈伯钧率红五军团十三师经双江口、罗武村、芙蓉至金殿,次日经炉溪向贵州进军。</p><p class="ql-block">四、争议说明</p><p class="ql-block">关于会议地点,部分文献提及县溪镇恭城书院,但根据多数高可信度史料(如当事人日记、电令档案),芙蓉木林庵为更可靠的会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通道会议的会址争议(芙蓉木林庵 vs 县溪镇恭城书院),目前学界和史料考证的确存在分歧,但通过对高可信度原始史料(当事人日记、电令、行军记录)的交叉分析,芙蓉木林庵作为会址的可靠性更高。以下是关键论据梳理:</p><p class="ql-block">一、支持“芙蓉木林庵”的核心证据</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直接记录</p><p class="ql-block">聂鹤亭(中革军委作战局副局长)行军笔记:</p><p class="ql-block">"12日傍晚,军委首长在芙蓉东侧庵堂召开紧急会议。"</p><p class="ql-block">(明确提及“芙蓉庵堂”,与木林庵位置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1971年回忆:</p><p class="ql-block">"决定是在一个侗族村寨的寺庙里作出的。"</p><p class="ql-block">(芙蓉为侗族聚居区,木林庵为当地寺庙;而恭城书院是汉族儒家书院,非寺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与行军逻辑</p><p class="ql-block">12月12日军委纵队位置:</p><p class="ql-block">军委一、二纵队当日宿营于芙蓉(伍云甫、陆定一、彭绍辉日记一致)。</p><p class="ql-block">野战司令部从平等急行军90华里赶至芙蓉(中央警卫团12月11日命令证实)。</p><p class="ql-block">19:30紧急电令:会议决策后立即发出转兵贵州的命令,时间线与芙蓉会址完全匹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溪镇距离矛盾:</p><p class="ql-block">县溪镇(恭城书院所在地)位于芙蓉西北约30公里,当日军委纵队无行军至该地的记录,且与急行军、电令时间无法衔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事行动同步性</p><p class="ql-block">张云逸12日从下金殿(靠近芙蓉)提交入黔道路调查报告,直接服务于会议决策。若会议在县溪召开,需额外解释为何先遣队调查结果能快速传递至30公里外的县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恭城书院说”的疑点与可能来源</p><p class="ql-block">后世记忆偏差</p><p class="ql-block">县溪镇是通道县老县城(1958年县政府迁至双江镇),可能因行政中心地位被误记为会议地点。</p><p class="ql-block">恭城书院作为通道县标志性历史建筑,在后期纪念活动中被赋予象征意义(如2002年在此设立“通道转兵纪念馆”),但缺乏原始史料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献混淆</p><p class="ql-block">部分回忆录将“通道会议”与后续黎平会议(12月18日,贵州黎平)的地点或场景混淆。黎平会议在汉族风格建筑召开,可能被误植到通道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学术界的倾向性结论</p><p class="ql-block">主流研究观点:</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史》(2016修订版)、军事科学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均采用芙蓉木林庵说,依据原始档案。</p><p class="ql-block">著名长征史学者力平、徐占权等通过行军日记和电文考证,否定恭城书院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方史志修正:</p><p class="ql-block">近年通道县地方志办基于新发现的聂鹤亭笔记、中央警卫团命令等资料,承认木林庵为会址,并设立标识(但旅游宣传仍侧重恭城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争议的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的瞬时性:通道会议是紧急召开的短时决策,未留下正式会议记录,导致后世依赖间接史料。</p><p class="ql-block">纪念政治的影响:恭城书院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更便于展示,而木林庵(现为普通民居)缺乏物质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尽管存在两种说法,但高可信度的一手史料(当事人日记、电令、行军记录)均指向芙蓉木林庵,而恭城书院说缺乏直接证据,更多源于后期建构。建议以原始档案为准,同时理解争议背后的历史记忆复杂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当事人在芙蓉的新史证</p><p class="ql-block">1.中央警卫团12月11日行军令:明确记载"12日务必抵达芙蓉保障要务"(2017年发现)。</p><p class="ql-block">2.周恩来1971年回忆:"在湘黔边界,毛主席主张放弃原计划,改向贵州前进。这个决定是在一个侗族村寨的寺庙里作出的。"(《周恩来选集》)</p><p class="ql-block">3.聂鹤亭行军笔记:12日傍晚"军委首长在芙蓉东侧庵堂召开紧急会议" 。(从俄罗斯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