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融入校园德育的四大实践策略

纪录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美篇昵称:纪录</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美篇号:6659277</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图片:手机拍摄</i></b></p> <p class="ql-block">在当代教育强调“五育融合”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源泉。《弟子规》作为承载千年文化基因的经典文本,虽带有部分时代印记,但其蕴含的诚信、孝亲、自省等核心思想,与现代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求高度契合。我们以“微•润”校园文化为引领,践行“微育大德,润养生命”校训,跳出传统“读背式”国学教育模式,将《弟子规》融入教育教学细节,构建多维度德育“微生态”,让经典智慧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滋养成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作文点评:以经典为镜,照见思想成长</b></p><p class="ql-block">作文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外化载体,字里行间藏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倾向。在作文批阅中,教师不应仅聚焦语言表达与结构逻辑,更需以“育人者”视角,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借《弟子规》经典语句搭建“对话桥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p><p class="ql-block">学生小管在习作中提及,自己值日时不慎打碎班级玻璃,因害怕批评选择隐瞒,最终导致全体值日生受罚。事后他内心愧疚,主动认错。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点评道:“《弟子规》中‘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的训诫,正是对你这段经历的最好注解。主动认错不是懦弱,而是直面过错的勇气,这份坦诚会让你卸下心理负担,更会成为成长中珍贵的品质。”</p><p class="ql-block">另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因母亲反对自己带同学回家玩耍,便与母亲大吵大闹,甚至以“出走”施压。教师借经典予以引导:“‘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面对父母的不同意见,温和沟通比激烈对抗更有效。你用‘出走’让母亲伤心,反而偏离了‘想和同学相处’的初衷,试着用耐心的语气和母亲讲道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纠错引导:以经典为尺,规范日常行为</b></p><p class="ql-block">德育的本质是“导行”,当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单纯的批评说教易引发抵触情绪,而以《弟子规》为“行为标尺”,让学生在背诵与对照中自我剖析,更能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沉浸式”纠错方式,既避免了对立,又让学生理解“为何错”“如何改”,真正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自觉。</p><p class="ql-block">一名学生因给同桌起“猪头”的绰号被同学举报,教师并未直接指责他,而是先让他背诵《弟子规》中“信”篇的内容。待学生背完,教师提问:“你觉得‘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和你给同学起绰号的行为有什么关联?”学生低头思考后回答:“‘猪头’是脏话,属于‘秽污词’,我不该说。”教师顺势引导:“给同学起绰号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想成为文明的小学生,就要从戒掉这些不好的语言习惯开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座右铭定制:以经典为灯,点亮自律意识</b></p><p class="ql-block">新时代德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小学生正处于自律意识培养的关键期,需要具象化的“成长指引”。《弟子规》中的经典语句简洁易懂、指向明确,适合作为个性化座右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对照、自我提醒,逐步养成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定制座右铭:针对上课交头接耳、干扰他人的学生,推荐“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引导其尊重他人学习空间;针对回答问题声音微弱、表达不清的学生,建议以“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为准则,培养清晰表达的能力;针对犯错后习惯性掩饰的学生,则用“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提醒其直面过错。同时,要求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熟记于心,让座右铭真正成为“随身的德育老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成长寄语:以经典为暖,传递教育温度</b></p><p class="ql-block">教育不仅是“纠错”,更是“赋能”。教师的成长寄语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将《弟子规》的智慧融入寄语,既能传递温暖与鼓励,又能为学生提供成长方向,让德育既有“硬度”更有“温度”。</p><p class="ql-block">学生美婷在班级才艺展示中未获奖,情绪低落。班主任写下寄语:“《弟子规》中‘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道理,正是想告诉你:一次失利不代表能力不足,反而能成为你进步的动力。继续打磨才艺,下次展示一定能看到你的精彩!”</p><p class="ql-block">学生王超英语基础薄弱,但学习态度端正。英语教师在与其谈话后,在作业本上留言:“‘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你愿意努力的态度已经很棒了。多向班级里英语好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一步一个脚印追赶,相信你一定能缩小差距,收获进步。”</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曾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弟子规》的德育价值,不在于机械的背诵与传播,而在于与学生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我们通过作文点评、纠错引导、定制座右铭、撰写寄语等“微举措”,将经典智慧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日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学会感恩、主动自省。</p><p class="ql-block">未来,我们的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融合路径,以“微环境”构建“大德育”,让《弟子规》等经典文本在新时代教育中焕发新活力,为学生成长打下“真、善、美”的坚实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