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边城烟火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就心向往之的集安行,是因为1950年10月16日志愿军先头部队,从集安鸭绿江铁路、公路大桥飞速渡江,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恰逢女儿要去集安参加学术会议,我们老两口正好在京,外孙也放了暑假,女儿便为我们三人报了行程相合的旅行团。7月17日,我们从北京朝阳站乘高铁前往沈阳北,10点30分抵达后,旅行大巴随即载着我们沿京哈高速向集安进发,中途仅作了短暂的吃饭休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吉林境内,视线所及多为山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两侧森林植被郁郁葱葱,满眼苍翠肆意铺展。我坐在司机师傅身后的座位,留意到路上车辆稀稀落落——大巴车速本就不快,可往往行驶几公里都见不到一辆前车,偶尔才有小车从旁超越,就连对向车道的来车也寥寥无几。我和司机师傅闲聊时感慨,车这么少,这高速何时才能收回投资?师傅说:“眼下还是旅游旺季,若是平常,车只会更少。”这般景象,不禁让人感受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营商环境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日恰逢雷雨季节,天气像个顽皮的孩童,变幻莫测。时而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时而阴云密布、暴雨倾盆。40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至少经历了十多次降雨,当真应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老话。</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傍晚6点,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集安市,入住华明假日酒店。晚餐在“山河屯铁锅炖”饭店品尝了东北特色菜——“铁锅炖大鹅”与“铁锅炖松江鱼”。灶台下方柴禾燃烧时,松木独有的清香弥漫开来,让这顿饭菜更添了一份质朴的烟火气。两个大锅菜品丰盛量大,尽显东北人的豪爽。尤其是饭店的招牌格外让人舒心,上方写着“走进七十年代”,门楣横批“山河屯铁锅炖”两侧,挂着“山是山河是河今晚铁锅炖大鹅”“小劈柴大铁锅吃了一锅又一锅”的对联,趣味十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市隶属于吉林省,由通化市代管,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的满浦市隔鸭绿江相望,是我国对朝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之一,同时因境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等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集安虽地处北方,却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山奇水碧、风景迷人。鸭绿江穿城而过,素有“小江南”的美誉。独特的气候与秀美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在集安游玩,既能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还能感受文明城市的温度。导游还特意提醒,我们入住的酒店旁就有最具人间烟火气的集安早市,这早市名气颇大,被誉为“隐形的4A景区”“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晨,一出酒店左转,步行几分钟便到了早市。有了昨天导游的铺垫,我格外想看看这个“集烟火气,抚凡人心”的早市究竟是什么模样。早市入口设计得十分合理,竖写“集安早市”的围挡别致精巧。在门口,我看到“温馨提示:为了市民和游客的安全,进入早市,禁止车辆驶入;早市期间,禁止携犬进入”的牌子,细节处尽显贴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市里头往来全是行人,买菜的市民最多拉个小推车,自行车、电动车一概不见,更没有遛狗者进入。不到六点钟,早市已人声鼎沸,摊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微信扫码的提示音与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一派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市规模不小,每个摊位都搭着统一的雨篷,显得整齐有序。商品按区域摆放,种类丰富得让人目不暇接:山珍特产、水果蔬菜、鱼肉蛋奶、泡菜大酱、早餐小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从摊主的衣着打扮能看出,不少是附近村民,售卖的都是自家种植的新鲜果蔬。我和外孙相伴而行,在一个卖水果黄瓜的摊位前,见小黄瓜新鲜水灵,热心的老大姐非要让我们尝尝,还说“不好你别买”。一尝果然不错,有股久违的原生态味道,我们买了十几根,3斤多一点,才花了6元钱。还买了集安特产白桃,别看个头小,吃在嘴里那浓浓的桃香味,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市不仅热闹丰富,还十分干净整洁。路中央每隔二十多米就有一个圆形不锈钢垃圾桶,上面专门设了放烟蒂的地方,供吸烟的人使用,市场地面洁净得连个烟头都见不到。我曾好奇,不让逛早市的人骑车进入,那么多卖菜摊贩的车子在哪存放?继续往前走才发现,另一个大门外停放着不少小型货运车、三轮车、电动车和自行车,原来都统一放在了外面,既不影响市场秩序,又方便了摊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集安市区,随处可见“集安最美,因为有你”的标语。漫步城市街道,文明的细节处处闪耀:斑马线上,车辆有序礼让行人;行人匆匆赶路时,不忘点头致谢。这一停一走间,流淌着相互尊重的暖流。“车让人”的场景让我感触颇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习惯了先让车走,可在这里,行人不走,车就不动。这便是文明城市的市民素质与温度。联想到我们的城市多次申请全国文明城市却未果,相比之下,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集安的第一天,就在高速沿途的苍翠群山里、铁锅炖的松木香气中、早市摊贩的热情笑容间,还有街头车辆礼让行人的温暖瞬间里,感受到了自然的秀美、生活的烟火与文明的温度揉得恰到好处。尽显这座小城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鸭绿江国门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集安,最让我向往的便是游览鸭绿江边的国门景区,寻觅这里的红色文化印记,找寻父母亲参加抗美援朝的踪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作为我国对朝鲜的三大口岸之一,公路与铁路在此连通两国。国门游客中心门前的墙上,有一个醒目的红色“1”字,上面镌刻着“1950年10月16日”“辑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4师370团”的字样。正是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从这里秘密入朝,兵分两路飞速渡江。集安也因此成为抗美援朝最早的出征地,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42万大军、17.2万随军担架队员从这里奔赴前线;15万辆(次)火车与近百万辆(次)汽车、马车满载援朝物资运往朝鲜,更接送18.2万伤病员回国治疗。集安人民倾尽全城之力,为志愿军撑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后援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庄严的国门下,23号界碑与刻着“鸭绿江大桥”的石碑静静矗立。桥头的“下解放桥头堡旧址”,是一座斑驳的碉堡——它本是日本侵华时为掠夺中国资源所建,抗美援朝期间却成了志愿军打击美军战机的防空火力点,默默守护着这条“铁血大动脉”。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弹痕,是中国人民用鲜血与生命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的鲜活见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神圣国门下的铁道上留影时,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虽然我没有参过军,依然庄严地举起右臂,向我们的先烈父辈敬礼!恍惚间,仿佛看到了父亲乘坐军列跨过鸭绿江的伟岸身躯,看到母亲在六十四军丹东留守处为志愿军伤员和家属服务忙碌的身影。景区的广播喇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声不绝于耳,重温这段历史,让人热血沸腾。我们的先辈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换来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此刻愈发厚重而清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览完铁路国门口岸,我们乘景区电瓶车前往400米外的公路国门口岸。乘电梯登上四层观光瞭望塔,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可近距离眺望对岸。江对面是朝鲜的满浦市,一排排刷着白色的平房,稀啦啦的几个小楼也很破旧,跟中国的乡镇差不多,和我们比起来简直天差地别。</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有3台高倍望远镜,人们排队依次眺望,每人限时5分钟。轮到我时,从不同角度调整观望:桥头的异国国旗随风飘扬,戴大檐帽的站岗士兵来回踱步;一户人家正在盖房,房顶上3个赤膊的工人似是木工,正忙着在屋顶钉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先前听导游说:怕刺激对方,我们这一侧尽量不建高大的楼房,都是低矮的平房,让他们感觉心理平衡。对岸楼房也是近几年盖起来的,因物资紧缺玻璃昂贵安不起玻璃,窗户常贴塑料薄膜,亲眼所见才发现,有些窗户的空洞,乍看竟以为是玻璃擦得太干净,细看原来是没有玻璃。导游还提及,疫情前公路口岸开通时,游客可通过公路桥梁走到对方桥头堡,有的朝鲜边民会向游客索要人民币和香烟,若给个块儿八毛,他们便会非常高兴。由此联想到我们跟前的好多人羡慕朝鲜的住房医疗免费。免费的房子连玻璃都没有,免费的医疗我想和我们六、七十年代一样,头疼脑热去医院给包3颗“安乃近”或“去痛片”完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门景区游览结束后,我们驱车前往集安“羊鱼石第一漂”游船码头——它因江中形似羊头与鱼身的天然岩石得名。游客可乘坐游船、漂流筏或快艇,在长达12公里的江面上欣赏中朝两岸风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船行于宽阔的鸭绿江上,对岸的建筑清晰可辨,途中能看到朝鲜的学校和水泥厂等。水泥厂正在生产,粉尘将设备污染成灰白色,高高的烟囱没有除尘降解冒出浓浓的黑烟。路上骑自行车的行人和工地上戴安全帽劳作的工人清晰可见,偶尔也有骑摩托车的人疾驰而过。反观我方一侧,沿江公路上车流穿梭不息,两岸景象中自行车和汽车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特意坐在船尾空旷处,一为拍照留念,二为能簇拥着那面迎风招展的红星红旗。江水静静流淌,祥和而宁静。一只白色水鸟从岸边跃起,快速掠过江面飞向对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国门景区和羊鱼石鸭绿江船游途中,既能体会国门的神圣与伟大,也能欣赏两岸的优美景色与异域风情。打卡国门铁路、公路景区,聆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感受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更能深切体会到: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太平盛世和幸福生活,何其珍贵。</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心中唯有一个期盼:愿世界永远和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门景区游览与船游鸭绿江,大家都尽兴而归。晚餐是在下榻的酒店左侧的妙香山酒店享用的,到了才发现,这里竟是早市的地界——管理者思路清晰,白天饭店营业,早市谢市便成了停车场。导游介绍,这家酒店的厨师和服务员都从对岸朝鲜而来,在这里用餐,既能品尝地道美食,又能欣赏独特的才艺表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餐间隙,一群青春靓丽的朝鲜姑娘登上舞台,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就此展开。她们演唱的曲目丰富多样,既有我们熟悉的中国经典歌曲,也有用韩语演绎的特色歌曲。在表演一首韩语歌时,她们的表情动作夸张,像极了我们年轻时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艺表演,“拿起笔作刀枪”“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这类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痕迹,与当下的场景对比,确实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演出开始前,主持人特意强调了禁止拍照,每桌旁边还站着一位服务员专门监督。想来,或许是担心视频图片流传出去,会给他们在国内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你懂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餐后,华灯已然初上,我们一行人漫步至鸭绿江边,在滨江广场饱览两岸风光:江水奔涌不息,对岸的景致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广场旁的商业街霓虹闪烁,斑斓光影交织成一片迷离幻境,让人沉醉其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吉他广场上,高19.1米的大吉他雕塑颇为醒目,这里是电影《缝纫机乐队》拍摄取景地的原型重建。广场的灯光秀将音乐与灯光完美融合,台上演员与观众热情互动,让人深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灯光亮起时,夜景与音乐共同演绎着集安的独特风情,成为当地夜景的一大亮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天的集安之行,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上午在国门前触摸抗美援朝的热血历史,江风里仿佛还回荡着先烈的呐喊;午后泛舟江上,一江之隔的两岸风光,让人读懂时代发展的不同轨迹;夜晚在霓虹与歌声中,感受小城的鲜活与温情。从红色记忆到人间烟火,从历史厚重到当下繁华,集安用它独有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家国与日常编织在一起。离开广场时,大吉他雕塑的灯光依旧明亮,鸭绿江水静静流淌,我知道,这段既有热血又有温度的旅程,会像国门墙上的红色印记一样,深深留在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探秘高句丽王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一座浸润着千年时光的城市,因坐拥世界级文化遗产——高句丽文化遗址而声名远播。(注:“高句丽”正确读音为gāo gōu lí)。这里的好太王碑、五盔坟、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将军坟,共同撑起了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色。若想循着时光脉络,读懂高句丽民族的兴衰过往,集安博物馆便是绝佳的起点。我们在集安最后一个上午的行程,便从这场与千年历史的对话开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博物馆是全球唯一以展示高句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单从建筑外观便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意涵——呈八瓣莲花状的造型,既融入了传统风水里“吉祥和谐”的理念,又暗合高句丽文化中对自然与神性的尊崇,阳光洒在建筑上时,仿佛连光影都染上了历史的纹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馆内,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缓缓铺展: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朝鲜北部及我国东北地区的鸭绿江中游、浑江流域建立政权;公元3年,政权迁至今日集安(当时称作“国内城”),并在此定都425年,此后才迁至平壤,直至公元668年灭亡。漫长的统治岁月,为集安留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宝藏——城市周边考古出土的大量文物,如今都静静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馆内还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生动还原了高句丽人农耕、祭祀、征战的生活场景:斑驳的陶罐旁仿佛还残留着谷物的气息,模拟的宫殿遗址里似有议事的低语回荡,原本遥远抽象的历史,瞬间变得可触可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博物馆,我们驱车至几公里外的长寿王陵。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将军坟”,这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好太王之子长寿王的陵墓。这座建于公元5世纪的石墓,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高句丽石结构陵墓,堪称“石造建筑的活化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专业解说员的引导下,我们细细打量这座“东方金字塔”:陵墓采用方坛阶梯石室墓形制,墓基呈规整的正方形,边长31.58米,高12.4米,共分七级阶梯,每一级都由精雕细琢的巨型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石缝严丝合缝,仿佛是用时光打磨过的拼图。墓体内部以鹅卵石填充加固,外部四面各配有11块重逾10吨的巨型护坟石,如同忠诚的卫士般牢牢守护着陵墓,墓顶则由一块完整的正方形巨石封盖,整体呈截尖方锥形,雄浑庄重的气势,让人不禁感叹千年前工匠的高超技艺。在主墓东北侧30米处,还有一座石棚状的陪坟,据考证应为长寿王的嫔妃或近臣之墓,默默陪伴着主墓,见证着岁月变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缓坡向上,便来到好太王陵——这里长眠着高句丽第十九代王,也是长寿王的父亲“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简称“好太王”)。初看时,它像是一座硕大的封土堆,实则是一座方坛阶梯石室墓。不同于将军坟的石砌规整,好太王陵的封土下藏着更珍贵的历史密码:此前考古发掘中,这里出土了刻有好太王名号的文字砖,这也让它成为高句丽数千座古墓中,少数能明确考证年代与墓主的王陵,为研究高句丽王室丧葬制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比王陵更具历史分量的,是位于好太王陵东北360米处的好太王碑。这座石碑由一整块天然火山石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高6米,重37吨,历经千年风雨,表面已布满岁月的斑驳,却依然挺立如初。碑的四面均镌刻着碑文,共1775字,字体以隶书为主,又兼具篆书的古朴与楷书的规整,笔锋遒劲有力,仿佛能看到当年刻碑者倾注的心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文内容更是一部“活的高句丽简史”:从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相传始祖朱蒙由天女所生,降生于夫余),到好太王南征百济、北讨夫余、西御契丹的丰功伟绩,再到他死后为守护陵墓所做的制度安排,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而它的珍贵之处,更在于碑文第一行“出自北夫余”的记载——这从史料层面印证了“高句丽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一”,是中国古代多民族融合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好太王碑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成为研究高句丽历史、汉字书法与东北亚古代民族关系的核心文物。</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说员的一番话,更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清晰认知:“高句丽与新罗、百济的纷争,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内部民族部落间的矛盾;高句丽与西汉王朝的互动,是古代中国中央政权与地方民族政权的交流与博弈——本质上,都是中国境内的历史事件。如今有些国家声称高句丽是其祖先、中国东北是所谓‘高丽故地’,完全是脱离史料的编造。若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不容篡改的真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时分,我们踏上返程的路途。因行程仓促,五盔坟的绚丽壁画、丸都山城的险峻城垣、国内城的残存夯土,都没能来得及探访,心中虽有遗憾,却也为下次再来留下了念想。车窗外,鸭绿江水依旧悠悠东流,从东北的群山间蜿蜒向西南,水波荡漾中,仿佛映照着高句丽人的耕耘与征战,也映照着如今集安的生机与繁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忽然明白,历史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石碑、展柜中沉默的文物,而是藏在每一块城砖的纹路里,浸在每一段碑文的墨迹中,更是融入这片土地延续千年的生活脉动——就像集安人至今仍会在高句丽遗址旁劳作、生活,用现代的烟火气守护着古老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集安之旅,真是不虚此行,收获满满。不仅寻到了高句丽历史的厚重印记,更在鸭绿江畔国门的清风里收获了满心的澄澈与感动,每一步都是与过往的温柔对话,每一眼都是值得珍藏的独家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