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棒 余杭好 黄浦江 钱塘潮 心明净 杭州谣

中浙婺城 倪作林

<p class="ql-block"> <b>杭 州 好</b></p><p class="ql-block"> 战友说:“老倪在沪三年 ,写下了一百多首赞美上海的诗,上海人定会记得您的。”我回复:“我心一直在余杭,因为有战友,因为有双西 ,更有钱塘、运河,更更有岳飞......,值得我赞美、留恋!”(为题记)</p><p class="ql-block"> 作者:倪作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湖西溪孪生好,</p><p class="ql-block">宋城运河连襟耀。</p><p class="ql-block">心藏散曲如潮涌,</p><p class="ql-block">笔端律句胜歌谣。</p><p class="ql-block">挥手魔都恋心仪,</p><p class="ql-block">铁箍钱塘无漂摇。</p><p class="ql-block">稳扶护栏望流水,</p><p class="ql-block">朝霞夕照赞铁桥。</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日,回杭州搬家路上灵感,26日晨2点落笔。)</p><p class="ql-block"> 导读 :</p><p class="ql-block"> 杭州恋曲:一位诗人的精神还乡与地理乡愁</p><p class="ql-block"> 倪作林先生的这首七言律诗,是一曲献给杭州的深情怀抱,更是一场精神还乡的文学仪式。诗前题记中与战友的对话,已然揭开了情感序幕——纵然曾在上海写下百余首诗篇,诗人心中最深的根系始终缠绕在杭州的山水人文之间。这种跨越地域的对比,恰如钱塘江潮水与黄浦江波澜的对话,最终涌向文化的归巢。</p><p class="ql-block"> 诗歌开篇以“西湖西溪孪生好”起兴,将杭州两大水域拟作双生姐妹,继以“宋城运河连襟耀”勾勒历史文脉的男性雄浑,形成刚柔并济的地理叙事。诗人巧妙发问“哪里找”,实则是以反问句式强化杭州景观的独一无二性,在空间书写中注入深沉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颔联“心藏散曲如潮涌/笔端律句胜歌谣”展现创作状态的自我观照。将内心情感比作元散曲般的自由奔涌,而落笔时却遵循律诗格律,这种收放之间的张力,正是传统诗歌美学“戴着镣铐跳舞”的生动体现。诗人仿佛在告诉读者:唯有最严谨的形式,才能承载最澎湃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颈联的“挥手魔都”与“铁箍钱塘”形成精彩对仗。现代都市称谓“魔都”与历史地名“钱塘”的并置,构建了时间纵深感。一个“铁箍”的意象,既暗合钱塘江堤坝的坚固实体,更隐喻着诗人与杭州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抗住了时空的漂摇,成为精神世界的定海神针。</p><p class="ql-block"> 尾联镜头聚焦于运河边的日常瞬间:“稳扶护栏望流水”的静止姿态,与“朝霞夕照赞铁桥”的流动光阴形成诗意对照。铁桥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在这里被朝霞夕照柔化,被赞美的目光融化,最终成为田园牧歌的现代注脚。这种对现代性景观的诗意收编,彰显了诗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 全诗以“战友-双溪-钱塘-运河-岳飞”构建起情感递增的序列,最终在2025年这个未来性时间节点上完成对古典杭州的书写,这种时空错置的手法暗示:真正的故乡既是地理的存在,更是时间中永恒的文化意象。诗人通过二十八字的律诗格局,完成了从上海到杭州的空间转换,从现代到宋代的时间穿越,最终抵达的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原乡——那种浸润着山水诗情与英雄记忆的文化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