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妯娌村由于深处大山之中,村民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喂猪、喂鸡和放羊三大家庭产业,说起牧羊,当数庵沟村的郑喜君先生。</p><p class="ql-block"> 郑喜君,男,妯娌庵沟村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卒于一九八二年,享年八十二岁。从八岁开始放羊一直到八十岁因体力不及结束,从没间断。</p><p class="ql-block"> 妯娌村丘陵密布,沟壕纵横,背依山坡,野草遍地,村民们就依靠这个优势,发展养羊放牧,增加经济收入。羊满身是宝,羊粪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养一群羊相当于建一个肥料加工厂,增加土地肥力,使粮食丰产增收;夏天剪的羊毛可以织毛衣,也可以直接卖钱,增加经济收入;一只羊一年可以产一次羔,运气好时可以产双胞胎或三胞胎,满月就可以卖掉换钱,使养羊的经济效益倍增,郑公就是看到了这点,从小就开始放羊,一干就是一生。</p><p class="ql-block"> 郑公放羊,历尽难辛,夏天烈日炎炎,冬日雪花飘飘,白天领着羊群满山坡上跑,夜里在寒风中陪伴羊群在羊圈旁睡觉;夏天要定时给羊洗澡、剪毛,怕羊受热生病麻烦找,一年四季要不时给羊喂盐加料,预防营养不足难上膘。由于他善于用心观察,掌握了羊的许多生活习性,他的羊群在他的口令中在头羊的带领下在庄稼地间也从不乱跑作践庄稼。</p><p class="ql-block"> 关于他放羊那高超的技能,我曾亲眼目睹,六、七十年代,他给生产队放羊,我们十来岁的孩子跟在羊群后面拾羊屎蛋换工分,有一次是夏初麦子开花时节,周家坟的坟地里绿草茷盛,但四周是麦田,只见他带着羊群,选择离坟近的一垄麦子,用脚分开,叫了一声过来,只见大公羊紧跟着他,后面的羊头顶前边羊的屁股一个一个的跟着走到坟地里,他站在麦地边,羊开始吃草,没有一个羊跑到麦地里吃麦,吃完后,他又一声过来,顺原路走出麦田,我看到羊如些听话规矩,惊的目蹬口呆。还有一次我跟着他的羊群在苗洼坡拾羊屎蛋,响午时分,他说天太热了,下黄河给羊洗洗澡,他前边走,羊跟在后面到了河边,只见他脱掉鞋,淌着河水到水淹到腿肚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只轻轻的叫了一声,过来,见公羊就淌着水到他身旁,他弯腰给公羊洗了洗,公羊离开后,后边的羊一个一个轮流着到他身旁洗澡,整个羊群在洗前洗后都站在岸边也不乱跑,比人还听话。夏天响午时,他放羊回来先去沟底水泉边用桶打水让羊喝,喝后领着羊群到他閁的槐树下休息,他一声卧下,羊都会规规矩矩的找树阴卧下,他回家吃饭休息,羊也不用看,也不会乱跑,让过路人都感到惊奇。</p><p class="ql-block"> 他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羊常见病的治疗方法,用杨桃叶根皮晒干碾粹治羊尾巴生蛆,用醋洗治羊口疮,用姜水治感冒等,还通过摸索实践掌握了羊生产时的接生技窍,拯救了无数个难产的母羊,是母子平安,并能用这些土法帮助其它村民解决放羊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他的热心相助,赢得了周边村民的赞誉,人们都愿意把自家的羊交给他放,称他是牧羊专家,放羊高手。</p><p class="ql-block">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郑公就是凭着对羊的热爱,把毕生的热血都献给了收羊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