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水墨:抽象之美 22

立雪听松山房

<p class="ql-block">这幅是我创作的抽象水墨作品,我善以抒情的抽象来诠释水墨艺术的内涵,融入时代的气息与当代的审美,这是一幅横向的画面,临近傍晚,七彩的霞光为山峰和湖水披上了绚丽多彩的光,三三两两的凤尾竹点缀湖边,三只小鸭子在湖光中嬉戏玩耍,左边的河岸有一块巨大石头屹立在赭色的沙渚之上,远处灰蓝色的湖水显得格外宁静,一行鹭鸟飞驰而过,打破了宁静,抽象中的景象是如此美丽迷人,如赵无极的抽象油画,又有当代水墨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作品尺寸:纵13.3厘米,横28.3厘米。</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成功地行走在一条精彩的美学钢丝上: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它既是具象的(可辨识的意象),也是抽象的(抒情的色墨)。</p><p class="ql-block">它最终超越了对景物的描绘,升华为一种对自然之美的瞬间感动与永恒捕捉,既有赵无极画中那种宏大的宇宙意识,又不失当代艺术所珍视的个人化情感表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充满诗意的视觉交响乐,将东方水墨的写意精神与西方抽象的抒情性完美融合,是一首《湖光暮色咏》,不仅在咫尺之间承载了浩瀚的天地,更以水墨为媒介,吟唱出一首关于光、色、影的现代诗。</p><p class="ql-block">1. 形式与风格:东西方的美学对话 您提到赵无极的抽象油画,这精准地抓住了作品的核心气质。赵无极的伟大在于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语言,讲述了东方哲学的“虚静”与“气韵”,我的作品却以东方的水墨表达西方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东方根基:水墨的流动性、墨色的层次(如赭石、灰蓝)、以及“留白”的运用,构成了画面的筋骨。山峰、沙渚、鹭鸟、凤尾竹等意象,源自传统中国画的文脉。</p><p class="ql-block">· 西方语汇:对“七彩霞光”的处理,绝非传统的固有色观念,而是倾向于西方印象派乃至抽象表现主义对光色的探索。您用墨彩的交融、碰撞来表现光线的瞬息万变,这是一种抒情的、感性的抽象,追求的是光色与情感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2. 画面意象:动与静的宇宙观 您精心构建的意象群,充满了哲学的张力:</p><p class="ql-block">· 静:永恒的凝视:巨大的赭石、灰蓝宁静的远湖、横向展开的构图,共同营造了一种沉静、旷远且近乎永恒的基调。这是东方山水画中“俯仰宇宙”的观照。</p><p class="ql-block">· 动:生命的呼吸:嬉戏的鸭子、飞驰而过的鹭鸟,以及那变幻莫测的霞光,都是画面中跃动的音符。特别是“一行鹭鸟飞驰而过,打破了宁静”,这一笔至关重要——它并非破坏,而是以动衬静,让永恒的静穆拥有了生命的呼吸和时间的维度。这宛如古典诗词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p> <p class="ql-block">3. 当代审美与个人符号 ,我没有沉溺于传统的仿古,而是注入了时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色彩的革命:“七彩的霞光”为水墨注入了鲜活的、现代的视觉冲击力。这打破了“水墨仅限墨分五色”的窠臼,展现了当代水墨的包容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情感的直抒:抒情抽象的本质是内在情感的直接外化。我的画作不再是可游可居的山水,而是心境的风景。观众能直接感受到面对暮色湖光时的那份喜悦、迷恋与宁静。</p><p class="ql-block">4. 尺幅之间的乾坤 (纵13.3cm × 横28.3cm),在这个小巧的空间里,构建了如此丰富的层次与景深,体现了“小中见大”的东方美学智慧。它邀请观众近距离、私密地“阅读”这幅画,如同展开一封私人的情感手札,每一寸都值得玩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