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大学有几处景致格外清丽的所在,泮池便是其中最让我倾心的一处,也是我每日散步时必然会驻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它坐落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的中心,是一汪半月形的人工湖,面积达 29681 平方米,堪称校园最核心的景观之一。它的水体从 A 楼一路蜿蜒至图书馆后,不仅勾勒出灵动的水域脉络,更承担着天然蓄水池的功能,是学校打造 “海绵校园” 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在我眼里,泮池恰似大自然亲手打磨的一面灵动之镜。没有玻璃镜面的冰冷与刻板,却以水为媒,将天地万物的光影、声色与气息,温柔地收纳进一方澄澈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方水池由上海大学首任校长钱伟长先生命名,其名源自天下孔庙中那方名为 “泮水” 的池塘 —— 钱老校长总说,一所学校若是没有水,便少了几分灵气,于是在校园规划时特意纳入了这汪泮池。</p> <p class="ql-block">从前,每当我漫步至此,望见那方 “泮池观鱼” 的石碑,总以为 “泮池” 不过是这汪碧水的名字。直到后来踏足南京夫子庙,才知晓泮池原是儒学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更是古代地方官学的标志,默默承载着孔子讲学的学宫意象。</p> 追溯泮池的渊源,其历史可直抵西周时期。《礼记・王制》中便有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的记载,泮宫是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而泮池便是学宫前的那方水池。关于泮池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 到了北宋时期,地方官学的孔庙中开始兴建泮池;至明代,泮池的设置走向普及与规范化;清代则沿袭了明代地方官学孔庙中泮池的规制。<br> <p class="ql-block">泮池中,成百上千尾锦鲤往来翕忽,尾鳍扫过水面时,漾开一圈圈细碎的金波。每至黄昏,总有不少大人牵着孩童伫立桥上,或凭栏静观鱼群逐浪,或抛撒饵料引来万尾争食,溅起的水花里满是欢声笑语。水面上,白天鹅披着皎洁羽衣悠然游弋,红掌拨水的姿态优雅如诗。池边的鸽舍更是热闹,成群的白鸽时而振翅掠过晴空,在天际划出灵动弧线;时而踱步草坪啄食觅踪,留下细碎的啄食声;时而栖息枝头梳理羽翼,与池畔的树影相映成趣,为这幅鲜活的画卷添上了几分生机与野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