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无言 ‖ 沧海有忆

谷雨阁

<p class="ql-block">  八月下旬,从安阳启程,行程500公里,驱车到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六天中,尽情领略大海的魅力,看海阔天空,感慨颇深。</p> <p class="ql-block">  游历最后一日,参观日照贝壳博物馆。步入馆内,恍若踏入一个被时光遗忘的秘境。四壁陈列的贝壳,静默如亘古的星辰,却各自怀抱着一段深不可测的海洋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些贝壳形态殊异,有的如螺旋上升的塔楼,数学般精确;有的舒展如扇,似要捕捉最后一线夕照;有的生着棘刺,宛如微型的远古兵器。它们曾经是一个生命体的居所,是柔软肉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最后屏障。而今,肉体早已消逝,空余这钙质的躯壳,在人类的玻璃展柜中继续着它们沉默的叙事。</p> <p class="ql-block">  俯身细看一枚宝螺,其光泽历经岁月仍未曾消减。想来,这光滑的表面,曾多少次被海水抚摸,又被细沙磨洗?它可曾见证过珊瑚丛中的鱼群?可曾感受过深海暗流的推力?可曾听过鲸歌穿过水层的震动?</p> <p class="ql-block">每一枚贝壳都是一部无字的编年史,记录着海洋的呼吸与叹息。</p> <p class="ql-block">  人类与贝壳的纠缠亦颇深远。最初,先民拾贝于滩,以其为饰,以其为器。继而,贝壳成为最初的货币,在原始交换中闪烁微光。那些被钻孔的贝币,穿越时空,仍在诉说着早期经济的朴素形态。</p> <p class="ql-block">  在更宏大的文明叙事中,贝壳化身为神话中的符号:维纳斯从扇贝中诞生,古老的仪式里贝壳担任通灵的媒介。人类总是善于将自然之物纳入自身的精神图景,贝壳亦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然而,博物馆的辉煌照明之下,亦隐现一丝阴影。标牌上“已灭绝”的字样偶尔刺入眼帘。那些因栖息地破坏、海洋酸化、过度捕捞而永逝的贝类,其空壳成为它们存在过的唯一证据。博物馆在此显露出其双重性:它既是记忆的保存者,也是一座精美的坟墓;它既颂扬着自然之神奇,又无声诉说着失去之痛楚。</p> <p class="ql-block">  离馆之际,回望这座收藏着万千海洋遗珍的建筑,我思及我们与贝壳、与海洋的关系变迁。我们从拾贝者,变为收藏者,继而成为主宰者,而今当是成为守护者的时候了。贝壳博物馆不应仅是展示奇观的场所,更当是唤醒海洋保护意识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贝壳虽无言,然其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叙述。它们告诉我们:生命的形式可以如此精妙,自然的创造力远超凡俗想象,而所有美丽的事物都需要足够的慈悲与智慧去呵护。每一个曾将贝壳附耳倾听海潮声的人,都应当听见这份跨越物种的嘱托。</p> <p class="ql-block">  买一枚加工好的贝壳,留作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