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日历上那个被圈了无数遍的日子终于翩然而至。想到旅途上会有怎样的欢声笑语,会有哪些意外的风景闯入眼帘,会有多少顿共享的美味和酣畅的倾诉……这一切想象,都让眼前的空气仿佛都闪烁着微光。连漫长的车程都变成了值得期待的序章。这一天,终于到了。我们,出发吧!</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广州永庆坊101洋楼私厨。</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栋经过精心修复的民国时期老洋楼,清水红砖墙、复古的琉璃窗花、雕花的铁艺阳台,充满历史痕迹。是一座隐匿于西关闹市中的私人宅邸,用摩登的方式讲述着老广州的繁华旧梦。</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云南弥勒</p><p class="ql-block"> 乘坐高铁旅行在座位上你的心情就会随着窗外的风景而流动,可能是城市高楼的丛林骤然褪去,切换成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是钻出漫长隧道后,豁然开朗的壮丽山川,是掠过一片宁静的湖泊,看到水面上倒映的云朵和飞鸟。听着广播里报出一个个越来越接近目的地的站名,一种我们正在一步步靠近目的地的实在感非常强,只想大声喊出,弥勒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东风韵小镇,那些赭红色砖砌的建筑群,像从地里长出来的巨大蚁巢,又似被神力揉捏过的陶土胚胎,曲线诡谲而温柔。</p> <p class="ql-block">找找谁是谁</p> <p class="ql-block"> 在太平湖公园穿上彝族服饰拍照,这份心情是传统与自然邂逅的惊喜,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身份扮演与文化沉醉。它远不止于一张照片,更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心情是忐忑又无比新奇的,仿佛自己能感受到千百年来彝族姑娘们穿戴起这身盛装时的庄重与欢欣。</p> <p class="ql-block"> 踏入云南红河酒庄的瞬间,时光便慢了下来。转入地下酒窖,橡木桶的沉香扑面而来。幽暗光影中,沉睡的酒液正悄然蜕变,还藏着玫瑰蜜独特的清雅。此刻方知,云南红的风味不止于酒,更在这天地酝酿的浪漫之中。</p> <p class="ql-block"> 芳芳,生日快乐!愿你暴富、暴美、暴瘦,所有愿望都“暴”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永远一起疯,一起笑,一起到老!</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碧色寨。</p><p class="ql-block"> 碧色寨滇南边陲的一个小站,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它静卧于云南蒙自的苍翠山峦间,法式黄墙与红瓦在亚热带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时光仿佛在此凝固。这里远不止是一座车站,它是滇越铁路这颗“高原明珠”上最璀璨的钻石,曾是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交融的前沿。上世纪之初,火车汽笛第一次划破西南边陲的寂静,碧色寨瞬间跃为“小巴黎”,商贾、冒险家、外交官在此云集,繁华一时无两。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屈辱,也亲历了开放与进步的曙光。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更让它重回公众视野,站台上时钟永恒的“三分钟误差”,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隐喻,铭刻下无数人的青春、离别与等待。如今的寨子已褪去喧嚣,铁轨沉默,旧机车静静陈列。然而,漫步其间,手指划过斑驳的黄色墙面,依旧能触碰到那段沉睡的、混合着钢铁雄心与家国情怀的滚烫历史。它是一位无言的史诗叙述者,等待着每一位过客去聆听。</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建水。</p><p class="ql-block"> 建水的米轨车站,是每一位来建水的游人必到之地。</p><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米轨车站前,仿佛时光都慢了下少,这座车站带着岁月的痕迹,斑驳的墙壁、站牌,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不像现代高铁站那样宏大壮观,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就像一本被翻阅多次的旧书发着淡淡的墨香。走进车站内部,木质的长椅、陈旧的时钟还保留着往昔的模样。我坐在长椅上,想象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旅客们拖李,怀揣着梦想和期待,踏上这窄窄的铁道驶向未知的远方。这米轨铁路,曾经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和梦想,又见证了多少的离别和重逢。建水的米轨车站,就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把过去的美好都封存其中。它让我们明白,旅行不仅仅是欣赏风景,更是与历史对话,感受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建水城外远远地便见一座长桥卧于水面,如龙脊蜿蜒,这便是十七孔桥了。此桥原名“双龙桥”,因有十七个券洞相连,当地人便直呼“十七孔桥”,倒更显亲切。桥身全用巨石砌成,青灰颜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不是石质,而是某种凝固了的时光。桥墩分立水中,如巨象之足,稳稳托起了整个长廊。桥两端各有石狮一对,踞守桥头多年。它们的神情竟各不相同:一尊怒目而视,一尊含笑睥睨,一尊垂首沉思,一尊昂首远望。石匠的匠心独运,使冷硬的石头也有了性情魂灵。这座桥之所以动人,不在其宏大,而在其持久。二百年间,朝代更迭,人事变迁,而桥依旧在那里,渡人过河,遮风挡雨。它不言不语,却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脚步与梦想。</p><p class="ql-block"> 桥之所以为桥,本意是连接两岸。而这十七孔桥,连接的又何止是水之两岸?它连起了古今,连起了人与天地,连起了瞬间与永恒。</p> <p class="ql-block"> 团山村依山而建,青瓦白墙,层层叠叠,果真如团捏而成的一座山丘。路是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照得出人影。两旁是明清老宅,门楼高耸,雕梁画栋,虽不免斑驳,气派犹存。张家花园是典范,但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规模宏大,布局精巧。木雕门窗上的图案繁复细腻:喜鹊登梅、鹿衔灵芝、狮子滚绣球……无不是吉祥寓意。可见当年工匠执凿操刀,倾尽心血于方寸之间,将一整块木头雕琢成会说话的故事。这些老宅终究会老去,或许有一天,它们只存在于文字和照片中。但此刻,它们依然站立着,以砖石木雕诉说着过往,等待愿意倾听的耳朵。</p> <p class="ql-block"> 建水有一奇筑,名曰“蚁工坊”。远望如巨蚁巢穴,近观方知是陶艺工坊,全由空心土坯砌成,五彩斑斓,宛若童话之境。墙壁皆用淡粉、浅绿、鹅黄诸色涂抹,柔和而不刺目,颇有梦幻气息。整个工坊呈放射状排布,似蚁穴又似迷宫,教人想起孩童时以沙土筑城的游戏。</p><p class="ql-block"> 离去时回首,蚁工坊在暮色中宛如发光蚁巢,默默孕育着滇南陶艺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深处,藏着一处清幽所在——朱家花园。踏入朱门,恍若隔世,清末滇南富商的私宅园林,竟保存得这般完好。园中建筑鳞次栉比,院落套着院落,似迷宫般曲折有趣。雕花门窗上的纹样繁复精致,梅兰竹菊、福禄寿喜,无一不是匠心力作。房梁上的木雕彩绘虽经百年,色彩犹未全然褪去,仍可窥见当年朱家的富贵气象。最妙处当属后花园。一池碧水映着蓝天,假山嶙峋处植有几竿翠竹,斜斜地挑出一抹青影。池畔有亭,亭中有石桌石凳,坐在此处,但闻鸟语啾啾,竟不觉身在闹市之中。这座花园仿佛时光胶囊,将百年前的雅致生活,凝固在了建水一隅。</p> <p class="ql-block"> 芳芳为大家准备了出游服,于是择一僻静处,蓝天白云绿地为背景,拍起照来。事后观之,服装固然增色,然真正使相片生辉的,却是眉目间的默契,是年少时结下的情谊。衣装终会褪色,而这定格的笑颜,想必多年后观之,仍能唤起今日的温煦。</p> <p class="ql-block"> 极致简约的白色T恤,是我们之间关系的注脚:纯粹、直接、无需赘言。我们没有做过多的动作,只是欢快地走着,安静地站着、坐着,眼神交换间便已道尽千言万语。背景或许单调,但画面因我们之间流动的情感而充满张力。即使最简单的白衬衫,也能因为共享的时光而变得独一无二、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旅程已毕,我们又将回到各自的城,继续各自的生活。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然不同。手机里存了数百张合影,我们的笑容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还有那些只有我们懂的暗语典故,日后提起,必当相视一笑。 </p><p class="ql-block"> 山海自有相逢日,此行且止,心已启程,待到来年春草绿,夏花繁,我们再寻一处好山水,重启箱箧,共赴新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