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给老师们推荐《家长教育学》的理由<br> 各位老师:<br>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本特别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可能有的老师会想:“咱们是学校老师,家长的教育学,用专门花时间读吗?”其实恰恰因为咱们天天和孩子、和家长打交道,这本书才更该读——它不是给家长的“单向说明书”,更像是咱们和家长之间的“共通密码本”。<br> 先说说为啥要推荐它。咱们当班主任这些年,肯定常遇到这样的事:家长来问“孩子写作业拖拉咋办”,咱们苦口婆心说“别老催,让他自己担后果”,家长点头走了,过几天又来:“没用啊,不催他能拖到半夜”;或者看到孩子上课走神,跟家长沟通“在家少让孩子边玩边吃饭,练专注力”,家长可能还委屈:“我哪有时间盯这些?教育不还是靠学校吗?”<br> 不是家长不听,是咱们缺一个“能让家长真信的依据”。而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就藏着这个依据。他当了30多年校长,带过无数孩子,书里写的不是“空道理”——是他见过“孩子上课走神,家长咋配合改过来的”“家长总骂孩子,孩子后来咋变沉默的”这些真事儿,最后凝出来的规律。比如书里说“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咱们跟家长说时,不是“老师觉得该这样”,是“做了一辈子教育的人,见过成百上千个家庭后说该这样”,家长心里的“嘀咕”会少一大半。<br> 再说说读这本书,对咱们到底有啥用。<br> 最直接的是“少费口舌”。以前咱们跟家长聊孩子问题,得编例子、讲自己的经验,家长未必全信。读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家长说“孩子总撒谎”,咱们不用急着解释“可能是怕你骂”,翻到书里“家庭里的‘容错感’”那部分——“您看这里写的,有个孩子打碎了碗不敢说,是因为上次打碎杯子被揍了;后来妈妈说‘碎了就碎了,咱一起扫’,孩子反而敢说实话了”,比咱们说十句“别凶孩子”都管用。<br> 更重要的是“懂家长的难”。书里专门写了“年轻父母的慌乱”——有家长第一次当爸妈,孩子刚上一年级就怕“教错”,跟咱们刚当班主任怕“带错班”是一样的。咱们读了这些,再跟家长沟通时,就不会只觉得“家长咋这点事都弄不明白”,反而能说:“我知道您急,苏霍姆林斯基书里也写了,好多家长都这样,咱们一起试试书里的小招”——距离一近,家长才愿意跟着咱们走。<br> 尤其是新一年级老师们,这本书更是“及时雨”。刚入学的孩子,习惯、情绪都在过渡期,家长最慌“孩子跟不上”。书里“怎么让孩子觉得‘上学是开心事’”“家庭里咋练‘听指令’”这些内容,咱们提前读透了,开学跟家长聊时,直接递一句“书里说每天接孩子别先问‘考了多少分’,先问‘今天有没有啥好玩的事’”,家长拿不准的心思,一下子就定了。<br> 最后说句实在的:不用把它当“任务书”来读。不用逐字逐句背,翻到“习惯养成”“亲子沟通”这些章节时,顺手划划让你“哦,原来是这样”的句子——比如看到“别替孩子整理书包,他忘带几次自然就记牢了”,想到班里某个总忘带文具的孩子,记下来,下次跟家长聊时提一句,就算没白读。<br> 咱们天天在学校“教孩子”,这本书是帮咱们“懂家长”的——家长懂了怎么陪孩子,孩子在学校的状态顺了,咱们带班也能少操一半心。书我已经让德育处给大家各备了一本,就放办公桌抽屉里,课间翻两页,碰到家长问问题时翻两页,慢慢读,慢慢用就行。<br> 辛苦大家抽空看看,有啥读得“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咱们下次碰头时再聊聊——说不定能攒出一堆“管用的招”呢。<br>2025-8-2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