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我写了篇文章《度夏》,说到了我们这代人度夏的一些趣事。曾几何时,我们还靠摇着蒲扇、在室外睡竹凉床等度过炎炎夏日,也说到古人的“心静自然凉”以及白居易“端坐一院中”的避暑之法。短短几十年,现在人们也可以吹电扇,吹空调度夏,近些年来,到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去避暑似乎成了一种风尚。</p> <p class="ql-block"> 省直机关的退休干部夏季到山区避暑从何时兴起无从考证,或许早已有之,只是我过去从来没有关注过退休老人的生活,所以并不了解,也可能是近些年来人们的手头日渐宽裕才形成了这种风潮。总之,“山中无夏”,每到夏季,退休干部进山避暑已经成了常态。</p> <p class="ql-block"> 在我将要退休的时候,有朋友约我到利川城区附近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以作避暑之用。朋友说,有人考察了湖北境内的一些避暑地方,利川城区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海拔1000米左右,不像其他一些适宜避暑的地方多在偏远村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二是利川相对干燥,而其他地区空气潮湿。所以,虽然利川距武汉相距较远,还是有大量退休干部来此避暑。</p> <p class="ql-block"> 利川也深知其地理优势,多年前他们在重庆市区的公交车上大打广告:“我靠重庆,凉都一夏”,直白地告诉重庆人,紧挨着“火炉”重庆还有这么一块清凉之地。不信夏日里受着烈日炙烤的重庆人对到这里来度夏不心动。</p><p class="ql-block"> 只是重庆人后来认为这个广告似乎有不雅的成分,有些吃亏,遂将这个广告撤下。但是越是有争议的广告语,可能越能被人们记住,利川藉此将“凉都”的名声打了出去。好多人可能没有记住利川,但是却记住了“凉都”和利川下面的一个避暑胜地——“苏马荡”。</p> <p class="ql-block"> 苏马荡作为较早开发避暑经济的地方爆红后,夏天由于短期内涌入太多的避暑人群,其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不是停水停电,就是道路拥堵。后来各地兴起避暑经济后,早期在苏马荡避暑的那批人有些就离开了此地。不过,近年来苏马荡一些基础设施也逐步有所改善,人们的抱怨声不再像过去那么多了,偶尔也听到一些赞许的声音。特别是一些有各种才能的机关退休干部,为苏马荡或吟诗作赋,或绘画摄影,甚至作词作曲歌之咏之,就差把这里说成人间仙境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苏马荡占得了先机,而且各方面逐年有所进步,但毕竟它地处偏僻,还是有各种不便。所以近些年,利川城区的避暑经济悄然兴起。虽然城区海拔比苏马荡低,气温略高一些,但它胜在基础设施完善。所以老人们宁愿牺牲一些避暑的效果,也要享受居住在城区带来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我来到利川后,住在城郊。这里天蓝,水绿,空气清新,自然环境很好。偶尔有新朋老友相聚,让人在清凉的夏季里过得不亦乐乎,不知老之已至。</p><p class="ql-block"> 但无论城区如何便利,毕竟从省会城市来到山区小城,即使在利川城区附近,仍然有诸多的不便。例如在武汉有生态步道,环湖绿道等,环境相对比较好,商圈也很成熟,社会关系稳定。利川郊区早晚想外出散步,环境略显嘈杂而原始。虽然离居住的地方不远就有清江穿城而过,但清江两岸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平常买菜要掐着日子去附近的集镇去赶集,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我年轻时在县城生活时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来山里居住,虽然没有都市之便,却有山居的独特韵味:每天呼吸着香甜的空气,享受着凉爽的夏风,买到的是天然的蔬菜,集市上那久违的叫卖声透着泥土的芬芳,包括显得原始的清江,也未尝不是一卷未经装帧的美丽画卷——原来居住于闹市的种种便利和安逸,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坐标,能有这样一段远离繁华、享受清凉与清净的生活,也是人生一乐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