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8-20</p> <p class="ql-block">八月末的初秋,暑热渐退,晚风裹挟着丝丝凉意,轻抚过渴望远行的心弦。我收拾行囊,跟随省老年大学深度游团队,踏上陕北行的旅程,去寻找那片黄土地上的诗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19人,在王亮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陕北之行。与志同道合的队友们并肩,欢声笑语中,疲惫悄然消散。我们将穿越历史的厚重,拥抱自然的壮美,每一处驻足,都是心灵与远方的共鸣。陕北的丹霞地貌在秋色中绚烂如画,在这里,远方不再是距离,而是脚下绵延的路;诗行不再是文字,而是眼中跳跃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如约出发。行囊里装着诗行,心中怀着远方。陕北的沟壑在召唤,又似故乡的清风在耳畔低语。这一路,即是诗意的追寻,又是心灵的归途。</p><p class="ql-block">我们乘飞机到西安,住一宿,然后第二天乘大巴车到延安。</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晨曦为古城西安披上金沙,我们已整装待发。7时正,旅游大巴的引擎声划破晨雾,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恰似历史长卷的卷轴徐徐的展开。窗外的钟楼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恍若时光老人目送着我们这群现代朝圣者。</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载着满车惺忪的睡眼驶向延安,驶向南泥湾。车窗外的秦岭山脉像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青灰色的山脊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偶有几株红叶刺破水雾,如同宣纸上溅落的朱砂。当“黄帝陵”三个古朴的篆字突然撞入眼帘时,整辆大巴都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声音好似裹着山风飘来:“看车的右首边,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透过车窗望去,苍松翠柏环抱着青砖牌楼,檐角铜铃在晨风中轻响,仿佛五千年前的编钟穿越了时空而来。</p> <p class="ql-block">车行百里,关中平原的沃野渐次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苍茫。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大地的指纹,沟壑纵横间,枣树与槐树交织出斑驳的绿意。王亮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片土地的故事: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正是在此,用锄头与汗水将荒原变成“陕北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是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东南45公里处的重要革命纪念地。南泥湾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原为荆棘遍野的荒凉之地。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进驻南泥湾,响应中共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通过开荒种地、修复水利、改良土壤等措施,三年内实现粮食自给率超100%,创造了“耕三余一”的农业奇迹,使南泥湾成为军民协作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站在南泥湾的稻香门前,阳光透过稻穗的缝隙洒在石碑上,毛泽东题写的“南泥湾”三个大字在阳光下更显庄重,石碑旁的稻穗造型拱门金黄饱满,仿佛刚从田间收割,带着露珠与禾香,与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p> <p class="ql-block">阳光为镌刻“南泥湾”三个大字的石碑镀上金边,队友们排成一列,并肩而立,身影拖曳在斑驳的光影中,如同与历史重叠的胶片,这一刻,延安精神在快门声中凝固成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中心的党徽雕塑熠熠生辉,广场四周的纪念碑群静静诉说着历史,并默默告诉我们,南泥湾的稻浪里,永远翻滚着自力更生的基因;黄土高坡的沟壑中,始终回荡着艰苦奋斗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烈日下的党徽广场,红旗随风飘扬。一位残疾人身着洁白褂子,头顶羊肚毛巾,双手紧握话筒,歌声浑厚有力。周围游客驻足聆听,眼中闪烁着敬意与感动。 《南泥湾》的旋律响起,歌词“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与广场历史浮雕交相辉映。歌者虽身有残疾,但歌声中传递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与三五九旅垦荒时的豪情一脉相承。 歌声渐强,仿佛穿越时空:战士们挥镢开荒、纺线织布的画面历历在目;从“烂泥湾”到“米粮仓”的奇迹跃然眼前。听者心潮澎湃,眼中泛起泪光。 </p> <p class="ql-block">听完红歌,风把衣角掀起,似在催促我们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大巴车启动时,回望南泥湾的青山绿野,心中涌起对革命年代的无限遐思。车窗外的风景飞驰而过,宛如时光隧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餐后,我们乘坐着载满欢声笑语的大巴车,驶向延安枣园。车窗外,秋色渐浓,金黄的稻田与翠绿的枣林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车内,队友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革命历史体验,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激动。 </p> <p class="ql-block">枣园又名延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这里花草繁多,风景优美,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旧址有小礼堂一座,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兼职工俱乐部;平房三座,是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窑洞20余孔,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领导人的办公室和寝室。毛泽东同志的旧居位于两排石窑洞五个院落的中间,东西分别是朱德旧居和周恩来旧居。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迎接解放战争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到了枣园附近,我们远远看见游客服务中心,它的屋顶线条流畅,檐角微微上翘,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感。门前广场上,几棵百年枣树枝繁叶茂,为游客撑起一片绿荫。 木格窗棂、青石台阶,还有墙上悬挂的红色文化标语,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 </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枣园,像给整片园子镀了层金。我们一行人通过闸机进入园中,踏着松软的泥土走进这片承载着历史与生机的土地,空气中浮动着枣花淡淡的甜香,混合着泥土的腥气,竟酿出一种令人心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园林小径漫步,枣树林立,枣树枝叶低垂,<span style="font-size:18px;">果实挂满枝头</span>,苍劲的枝干与革命旧址相映成趣。中央广场的毛主席铜像身着中山装,目光如炬地凝望远方,铜像基座刻着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p> <p class="ql-block">枣树们列队般站在园中,枝干遒劲如老人青筋凸起的手臂,树皮皲裂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裙皱。有风掠过,叶子沙沙作响,枣子便跟着轻轻摇晃,仿佛在向游人点头致意。</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砖铺就的小径慢行,两侧枣树茂密,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脚下是岁月磨平的砖石,远处散落着中央军委作战室、行政办公室等西式建筑,红墙灰瓦隐于绿荫中,仿佛时光交错 。 </p> <p class="ql-block">铜像广场矗立“五大书记”群雕,窑洞内保留纺车、碾盘等旧物,无声诉说着革命时期的日常。枣园以园林式设计将革命遗迹与自然景色结合,春夏季花草繁茂,环境清幽。 </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只见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像是岁月镌刻的诗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窑洞外观质朴,走进其中,简陋的陈设映入眼帘,几张桌椅、一张土炕,便是全部。在这逼仄的空间里,革命先辈们曾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挑灯夜战,运筹帷幔,他们的坚韧与奉献,让这小小的窑洞闪耀着伟大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看着简陋的土炕、木桌和泛黄的照片,.仿佛将思绪带回烽火岁月。会议室里保留的木质长椅,仿佛仍回荡着当年决策民族命运的低语。 </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洒在蜿蜒的小径上,我们缓缓走出枣园旧址。脚步沉重却带着温暖的回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p> <p class="ql-block">沿途的老枣树沙沙作响,枝叶轻抚过脸颊,似在与我们轻声作别。这些树由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亲手栽植,如今依然结出甘甜的果实,供后人品尝。树下,幸福渠的水流潺潺,灌溉着田野,也滋养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回望枣园,窑洞如深邃的眼睛,默默注视着我们。对岸新城高楼林立,玻璃幕墙映照着金光,与旧址的黄土形成鲜明对比。这反差让人心生感慨:正是先辈的牺牲,换来了今日的繁荣。</p><p class="ql-block">如今延安故事还在持续发生,而延安精神,如枣园的灯光,永远照亮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队友们聚在“我们如此热爱延安”的标牌下,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欢快的笑声融入延安的清风中,未来无论身处何方,这张照片都会成为心中最珍贵的红色印记,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驶离了枣园。车轮碾过黄土,将枣园的剪影渐渐抛在身后,而前方,杨家岭的红色旗帖已在风中招展。</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它的大门采用传统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半圆形拱门设计既符合延安地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又巧妙融合了革命历史厚重感。五角星装饰不仅美化建筑外观,更成为旧址的标志性符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 </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北杨家岭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旧址整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党中央在延安期间,先后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陈云、李富春、杨尚昆、邓小平、王若飞、董必武、吴玉章、凯丰、王首道、王明等近20位领导人在此居住;毛泽东主席在此居住期间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43篇重要著作,领导了边区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机要局、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宣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党务委员会、农村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中央警卫团等20多个中央机关在此生活战斗10余年,他们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集体领导下,指导全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革命运动,杨家岭是党中央号召大生产运动的策源地,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中心。1947年胡宗南轰炸延安城,这里的许多建筑遭到破坏,全国解放后陆续修复,直到1953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古柏挺拔,远山苍翠。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巍然矗立,鲜艳的党旗在礼堂顶端迎风飘扬。</p><p class="ql-block">大礼堂外的一块碑石,记录了这个特殊会址的历史:中央大礼堂专为召开党的七大而建,筹建于1940年,建成于1942年,可容纳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76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在雄壮的《国际歌》歌声中,代表全国121万党员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欢聚一堂。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向大会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陈设如昨。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会场两边墙上悬挂着六个“V”字旗座,“V”是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旗座上各插四面党旗。礼堂后墙“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为大会题写的主题词。</p> <p class="ql-block">会场陈设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召开六次代表大会,走过24年的历程,这24年是胜利的24年。此次大会要贯彻整风精神,通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达到“同心同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注定不平凡的会议,因战争环境及其他条件不成熟,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到1945年召开党的七大,期间整整相隔17年。</p><p class="ql-block">历史雄辩地证明,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烟,信念如一。76年后,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汲取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入场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中央大礼堂出来,一条石板小径蜿蜒通向山腰的窑洞群,这条路曾是革命领袖们步履坚定的日常通道,如今在阳光的直射下仿佛镀上一层金色光晖。两侧枣树沙沙作响,仿佛低声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杨家岭的窑洞前,我们驻足于领袖们曾生活工作过的简朴空间,感受历史的厚重。临别之际,这片红色圣地以它独有的静谧与庄严,为我们下一段旅程注入了精神力量。 </p> <p class="ql-block">坐在毛泽东接见斯特朗时的石凳上,掌心贴合冰凉的青石,能清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p><p class="ql-block">回望朱德六十岁庆生过的中央大礼堂,"同心同德"的匾额在檐角闪着微光。而周恩来旧居窗棱的剪影,正将延安的星火缝进远行的行囊。 </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洒在杨家岭的青砖上,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片承载着革命火种的土地。中央大礼堂的“V”字形木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毛泽东旧居里那张破旧的木床,见证了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岁月;周恩来旧居中那张黑白照片,定格了他右臂骨折仍坚持工作的坚韧身影。 </p> <p class="ql-block">走出旧址,回望这片被历史镌刻的土地,心中涌动的是对先辈的无限敬仰。杨家岭不仅留下了革命的火种,更铸就了“同心同德”的延安精神。带着这份力量,我们将继续前行,在新的征途中续写辉煌。 </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大巴车来到了延安历史博物馆,远远看到一座恢宏的建筑——博物馆主体采用回字形结构设计,外观融合了陕北窑洞与连绵山峦的独特形态,黑底金字的匾额与白色石柱构成的宏伟门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Yan'an Revolutionary Memorial Hall),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238亩,主体建筑面积29853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10677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近3.6万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为一体的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于1997年被列入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20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延安历史博物馆广场中央巍然耸立着毛泽东铜像,连基座通高8.15米,重约3吨,由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铜像姿态庄重,目光远眺,象征着延安革命历史的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洒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广场上,我们手持诗页,高声朗读贺敬之的《回延安》,声音在历史与现实间回荡,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革命的炽热脉搏。</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宝塔山的轮廓在蓝天背景下清晰可见,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从我们口中飞出,与延河的风声交织。周围游客驻足,有的轻声跟诵,有的眼眶泛红——这一刻,诗歌成了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贺敬之以“信天游”的韵律,将延安比作母亲,倾诉阔别十年后重见的狂喜。我们读到“母亲延安换新衣”时,眼前浮现1956年延安焕然一新的面貌,更感慨今日盛世如诗人所愿。</p> <p class="ql-block">朗读尾声,我们望向纪念馆内陈列的抗战文物,突然读懂“手把手儿教会了我”背后的深意——是延安用革命精神哺育了无数青年。此行不仅是缅怀,更是传承:正如诗末“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红色基因永远奔涌向前。 </p> <p class="ql-block">我们推开了延安历史博物馆的青铜门环,门轴转动的吱呀声里,时光的褶皱被轻轻抚平,1935年的风裹挟着黄土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步入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一组青铜人物群雕赫然映入眼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形象巍然矗立,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国际友人共同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群雕长21.25米,人物平均高3.5米,总重超1吨,为全国最大革命历史题材青铜群雕之一。 雕塑展现了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军民自力更生、支援抗日前线的历史,背景融入宝塔山、延河水等延安元素。 通过艺术手法诠释延安精神,凸显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p> <p class="ql-block">一进展厅,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个画面都定格着一个瞬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沉浸在这历史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整齐排列在展板上,每一张都定格着一个珍贵的历史瞬间。照片中革命先辈们眼神坚定,无畏的神情中透露出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们有的面带微笑,那是对革命胜利的憧憬,有的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在思索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的煤油灯仍在跳动微光,玻璃罩上凝结着历史的雾气。那盏灯曾照亮过毛泽东在窑洞里撰写《论持久战》的深夜,斑驳的灯座上,依稀可见指腹摩擦的痕迹。隔着展柜的玻璃,我仿佛看见青年毛泽东在寒夜里呵开冻笔,字句如星火坠入纸页,照亮了整个民族的抗战之路。</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全息投影正在重现杨家岭的黄昏。1942年文艺座识会的场景里,毛泽东与作家们围坐在石桌旁,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们的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话语穿透时空,在展厅里激起回声。投影中的光影流转间,我看见丁玲的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贺敬之的诗行随着信天游的调儿飞出窑洞。</p> <p class="ql-block">陈列柜里,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陈列,它们虽经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破旧的抢支,虽已锈迹斑斑,却见证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简陋的衣物,䃼丁摞补丁,却承载着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暮色染红窗棂时,我站在七大会议的复原场景前驻足。755张木登排列如星辰,马恩列斯与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在穹顶下熠熠生辉。1945年的掌声似乎仍在梁柱间回荡,那份《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手稿上,墨迹如铁流奔涌。</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时,晚霞正为宝塔山坡上金纱。延河水依然流淌,而那些展柜里的煤油灯、草鞋与泛黄的文件,早已化作精神火种。这座博物馆不是时光的囚笼,而是让历史照进现实的棱镜——当我们触摸展品的温度时,便触摸到了永恒。</p> <p class="ql-block">驶离延安历史博物馆,车轮轻碾过延河畔的黄昏。清凉山如一位沉思的老者,静卧在车窗外,黄土褶皱里藏着烽火岁月的电波与传奇。它的轮廓在夕阳下缓缓后退,仿佛正将那段红色舆论史诗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忽然,九层宝塔的剪影跃入远方山巅——唐代古塔巍然耸立,曾经为延安报时报警的钟声,如今化作暮色中的永恒坐标。</p> <p class="ql-block">山间的宝塔楼隐于翠绿之中,白云悠悠飘过,仿佛在诉说一段静谧的岁月。这座宝塔,像极了陕北这片土地上的精神象征,沉稳而坚定,静静地守望着这片黄土地。</p> <p class="ql-block">红街的门楣出现在眼前,这段途经清凉山、邂逅延安宝塔的旅途,恰似穿越历史与现实的光影长廊。</p> <p class="ql-block">延安红街是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的大型红色主题文化旅游综合体,由万达集团投资建设,2021年6月12日正式开放,集红色文化体验、特色商业、沉浸式演艺和主题酒店于一体,获评“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入选当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p> <p class="ql-block">延安红街占地61公顷,全长1.5公里,以1935-1948年延安革命历程为主线,由红色主题街区、窑洞酒店群和延湖组成。空间规划包含四大红色文化街区(红色征程、红色生活、红色时光、红色年代)和五大主题广场(会师广场、边区广场、圣地广场等),通过复刻延安时期建筑群如会师楼、新华书店、大众戏楼等,重现革命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形态上看,延安红街的设计从延安古城的格局中汲取灵感,参照古城的中央大街打造了红街的南北空间轴线,既展现延安古城的风貌,又使红街能以历史为根基,礼敬延安红色岁月,弘扬延安红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踏进了延安红街的怀抱。街道两旁的建筑披着晚霞织就的霓裳,朱红的墙砖在夕阳里流淌着琥珀色的光,檐角的红灯笼次弟亮起,像一串串跳动的火苗,将整条街巷染成流动的星河。</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家店用晚餐。</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沿着百步石梯下行至延河边,延河如银带蜿蜒,<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岸的窑洞与楼房错落有致,橙黄的灯光倒映在河中,随着涟漪轻轻晃动,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span></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为摩天轮披上金色外衣,缓缓旋转的轮辐与晚霞交织,如同梦幻的剪影。摩天轮的轮廓与远山轮廓重叠,唤起宁静怀旧之情。此情此景,让人感受到时光缓流的诗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延河如镜,倒映着红街的飞檐翘角与摩天轮的弧线,虚实交织,分不清是天幕落入水中,还是水底升起了另一座城池。</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柔和暮色笼罩的</span>延安红街上慢步,只见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在灯笼暖光中泛起涟漪,仿佛时空交错的老延安城。两侧小吃摊升腾的袅袅炊烟与食物香气交织,营造出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质朴而温暖。这段漫步时光,让我们在香气与烟火中触摸到延安的质朴灵魂,感受到平凡生活里流淌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时分,整条街忽然活了过来。桥下的流水裹着晚风,将两岸的灯笼映成摇曳的星子。穿着红裙的姑娘们提着灯笼走过,裙裾扫过青石板的声响与远处传来的陕北民歌交织成曲。</p> <p class="ql-block">木质栏杆悬挂红色灯笼,月光与灯光交织洒在石板路上。两岸灯火通明,把建筑物勾勒成梦幻城堡,倒映在平静的河面,如“打捞一船繁星灯火”。远处清凉山亭台隐约可见,山风拂面时,可闻《再回延安》演艺的序曲随风飘来。</p> <p class="ql-block">摩天轮矗立在街角,灯光图案不断变化,从红色暖光切换到星光点点,与夜空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漫步青石板小径,红街的华灯初上不仅是美景的绽放,更是一场穿越历史的光影对话。让人产生一种“这夜色如酒,敬旷世温柔,与你一醉方休”的豪迈。</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离别时刻终将至。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街灯如星子洒落,为每一栋仿古建筑镀上柔光。两侧小吃摊飘散的香气,混合着延河畔湿润的空气,化作人间烟火的诗行。河面倒映着摩天轮的金影,涟漪轻荡,似在低语挽留。</p> <p class="ql-block">不愿离去,却不得不转身。回望街巷,灯光渐次模糊成梦幻光晕,仿佛穿越回鲁藜诗中“月光误作曙光”的意境——那份对黎明的期待,恰如此刻对红街的眷恋。脚步声远去,而延安的夜,已带着它的宁静与深沉,潜入梦境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