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穿越时空的诗意启迪

杜晓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一整套《迦陵说诗》,奈何一整套书内容太过于繁多,这个假期我拿起其中一本《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先试着啃一啃。说到诗歌,大家都会想到盛唐,但是在大学时期学习古代文学史时,我就对魏晋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我的心里,正是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才不会对文人有更多的束缚,魏晋风流也就应运而生,无论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又或是集大成的谢灵运,都是诗歌史上的浓墨重彩。所以《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就如同一座桥梁,跨越千年时光,带领我们走进汉魏六朝诗歌的瑰丽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古朴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从正始之音的隐晦曲折到太康诗歌的繁缛华丽,再到陶渊明的自然平淡,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叶嘉莹先生在书中从具体的个体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诗也不一定非得有如此深沉强烈的感动,对于一个敏感的诗人来说,有时外界只需有一点儿小小的物象的变动,就能够引起他诗意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区别,汉魏古诗的美感特质,与唐代近体诗的美感特质是不一样的。唐代的近体诗,有了韵律,所以它有一种声音的美。还有唐诗有时候写一些景物的形象,有一种形象的美。而且特别是盛唐的时候,国家强盛,诗歌的声音、形象都是高远的,都是博大的。汉魏的诗大多都是叙述,风景不那么重要,它所叙述的,是它的结构,是它的口吻。你叙事怎么感动人?这个就要看你怎么样去说,你叙述的结构跟口吻,这是汉魏诗的好处。汉魏诗歌感动读者的力量在于它叙述的结构跟口吻,所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就是向前走,向前、向前,走了一段,你忽然间一回想,“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实在写得很好,前面是刚刚走,我跟你生生地分别了,“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你已经走了很久,一段路以后,回想一下我们自离别以来,“相去万余里”,这个“去”字不是动词,说“你到哪里去”,不是的。中国古人说这个“去”,特别是说到“相去”的时候,是说“相距”,是指的距离,我们相隔在万里之外。所以这是叙述,这是叙述的口吻,这是叙述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书中,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叶先生分析道,开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典型的感发起兴,由大自然中草木的蓬勃生机引发对人类生命情感的联想。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当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而这位楼上女子,曾经是倡家女,如今成为荡子妇,独守空床。诗句直白地表达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浓烈。这种对平凡人物情感的刻画,质朴又动人,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安诗歌中,曹操的诗以其雄浑大气、慷慨悲凉的风格独树一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叶先生指出,曹操在这首《观沧海》中,通过对大海壮阔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自己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诗人将自己的壮志豪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吞吐宇宙的气势。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宏大的自然、社会背景相融合的写作手法,正是建安诗歌“风骨”的体现,也让我在教学中明白,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去感受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叶嘉莹先生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了一次心灵层面的交流之旅。她对诗歌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深入到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之中,让诗歌真正地活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有着诸多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以往,我可能更注重诗词的背诵和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叶先生的解读方式让我明白,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例如,在教授汉乐府《长歌行》时,我可以借鉴叶先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述乐府诗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从而更好地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蕴含的深刻道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人生感悟的角度来看,汉魏六朝诗人们在动荡的时代中,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让我深受触动。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像这些诗人一样,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就像叶嘉莹先生自己,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和研究,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诗词的力量。这种对诗词的执着和热爱,也激励着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将诗词之美传递给更多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这本书,是一次与经典的深度对话,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之旅。它让我对汉魏六朝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的教学工作和人生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