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沐川文旅领头人王总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093933</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人生不过三万天</p> <p class="ql-block">今天,县作家协会、摄影协会与书画协会共同携手,踏上了一场前往沐川龙门大峡谷漂流的写生采风之旅。当车子一拐一拐地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这片神秘之地,窗外的景色渐渐展开,好像有人一点点地推开山水的帘子,大家的心情也被勾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到了峡谷中段五宝沱,我一脚踏进去,立刻被那股气势压住。两边的石壁直直立着,像刀削过一样高耸。河水咆哮着冲下来,溅起的浪花不断往两边打,我心里一惊,像被猛兽吼了一嗓子。对面岩壁上刻着四个字——“中流砥柱”。那四个字硬朗地嵌在石头上,石头像个不动的汉子,站在水边,不怕时间、不怕激流。</p><p class="ql-block">当地的蒙进枢老师给我们讲,这石刻四个字是乾隆年间十二年一位增生留下的,阴刻在石壁上呈长方形长260厘米,高102厘米。几百年来它一直在这里,像是提醒人们:再大的水流,总有人要扛着。我听着,心里就想起那些在风雨里不低头的人。原来石头和人一样,都能有骨气。</p> <p class="ql-block">下图系蒙进枢老师2018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再往峡谷深处走,到上码头,雾气缭绕着山岭,水声柔了些,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溪边有野花点点开着。偶尔有鸟停在树上叫几声,好像在给山谷伴奏。这里叫“龙门”,有人说是神仙的门户。我想,不管是真是假,人们把最好的愿望寄托在这地方,也挺自然的。</p><p class="ql-block">一路走,能碰见不少古人留下的诗句。我站在溪边,忽然觉得和那些写诗的人离得很近,好像他们刚刚还在这里提笔写下几行字,还同我交流了写诗的心得。</p> <p class="ql-block">蒙进枢老师与《中流砥柱》合影</p> <p class="ql-block">回到下码头的休闲区,和我们一起同行的王总,老家是河南洛阳,在沐川已经待了十多年。他心里挂着故土,也牵着眼前这片土地。2015年,他开始着手把大峡谷做成景区。他非常谦虚说得很平淡,但我能感觉到,那是从心里生出的执念。他四处去筹钱,找专家做方案,一件件推进。</p><p class="ql-block">让我佩服的是,他始终守着一个原则——保护和开发要一起走。他知道山水一旦坏了,再修也修不回来。所以每一步,他都想着怎么能少破坏、多留住。如今,景区慢慢成型。旺季能带动一百四十人就业,淡季也有七十人。最多的一天,有六千人来玩。</p> <p class="ql-block">漂流是最受欢迎的。全程9公里多,落差将近200米,两个小时下来,尖叫声、笑声一浪接一浪。有人走全程,有人带娃只漂半程。岸边打水仗的更热闹,水枪、水瓢齐上阵,一下就能把大人小孩都淋个透,王总也亲自拿着水瓢互动。我看着他们,忍不住笑了,心里还冒出一个画面——哪天我带着女儿和孙子一起来,也在水里大喊一嗓子,那得多快活。</p><p class="ql-block">这趟写生采风,大家在自然里找到了灵感,也在历史和故事里找到了一种亲近感。</p> <p class="ql-block">傍晚,夕阳把山染得通红。我们在两位全程陪同下,结束了一天的旅程。站在峡谷边,听着水声渐渐远去,看着游客们还恋恋不舍。我心里有些感慨。龙门大峡谷,不只是山和水,它背后有厚重的历史、有诗句,更有像王总、李总这样默默坚持的平凡人。</p> <p class="ql-block">我相信,王总、李总将来会把这里打造得更好。也许沿路能看到介绍沐川历史的小牌子,也许会有更多诗画挂在绿道旁边。到那时,游客不光能看山玩水,还能读到一页页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愿意把今天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留着日子里的一段记忆,让更多的人知道沐川,走进沐川,来沐川我“氧”你。因为在这峡谷的水声里,我听见的,不只是激流的轰鸣,游人的尖叫,还有心里那股说不出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