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追寻抗战足迹:纪念白求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b></p><p class="ql-block">心怀虔诚追寻革命前辈荣光,脚踏热土赓续抗战红色血脉。</p><p class="ql-block"> 白求恩纪念馆位于五台县耿镇镇松岩口村,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和白求恩纪念馆组成。</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4日三晋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专委会一行38人乘坐大巴来到五台耿镇镇松岩口村。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马路对面一座坐北朝南特别显眼的青瓦白墙建筑,厂字型大门上方金光闪闪的“白求恩纪念馆”七个大字是胡富国题写的。白求恩汉白玉塑像,小院东西各有一排郁郁葱葱的槐树和冬青树,展馆呈“凸”字型,门口左右有长方形花坛,鲜花盛开,象征革命友谊长存。</p> <p class="ql-block"> 在三晋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专委会邢健青主任带领下,向白求恩敬献花篮,全体成员三鞠躬礼,表达对白求恩的崇高敬意、深切缅怀之情,同时传承和弘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白求恩纪念馆建在原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东侧,纪念馆前矗立汉白玉雕刻的白求恩全身塑像,塑像后立有一字碑,正面镌刻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碑左是徐向前题词,碑右是聂荣臻题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览馆,正厅是以茫茫八百里太行山为背景,一幅白求恩与医疗队风尘仆仆赶往前线的雕塑,西面展厅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部分,东面展厅是感人而崇高的精神部分。馆内展示了白求恩光辉事迹和他曾用过的医疗器械,丰富的图片资料、重要的文物展品及深度挖掘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支援抗日斗争。同年6月17日,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到达晋察冀根据地司令部驻五台县金岗库村,他被聂荣臻司令员聘用为“军区卫生顾问”。6月18日,白求恩在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叶青山陪同下来到军区卫生部驻地五台县耿镇镇河北村,并对河北村、耿镇村、河西村、松岩口村军区诊所的伤病员进行了检查救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说:在检查伤病员过程中,白求恩发现了一个问题,伤病员都在群众家中养伤,医生每天在村里奔波,工作效率极低。所以,他建议建一所医院,第一时间把前线下来的伤病员进行集中救治,再分散到群众家中养伤,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毛泽东主席和聂荣臻司令员的批准,经过“五星期运动”,白求恩亲自参与设计、施工,军民携手将五台县松岩口村的龙王庙改造成了白求恩模范病室,至此,白求恩在这里共战斗生活了110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说:病室中有很多医疗器械、生活用品都是白求恩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卢沟桥”是白求恩打造的药品器材装具,也叫“药驮子”。当时,为了让药品器材装具做到稳固便携,白求恩一直苦苦寻找办法。一次,他看到老乡用毛驴运粪的驮子,受到启发,就以此为原型研发了新装具。”“药驮子”可以携带100次手术和500次换药包扎所需要的物品,上边放一块门板就能当手术台。有人说它像一座桥,白求恩便将其命名为“卢沟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总之,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白求恩不远万里,克服重重困难,于1938年3月底到达延安;在受到毛泽东亲切会见后,东渡黄河,来到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同时,他还帮助八路军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39年10月在前线医治伤员时被手术刀割破感染,11月12日经抢救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称赞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并号召全党、全军、全中国人民向他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 <p class="ql-block"> 馆内搜集整理了白求恩生平事迹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战中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重温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他在山西革命根据地松岩口那些战斗不息的身影,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出白求恩纪念馆,向西沿街行100米,就是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白墙青瓦院落。</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松岩口村的龙王庙内修建的白求恩模范病室建筑,在1940年日寇对晋察冀根据地的大扫荡中被烧毁。1968年,国家文物局依原样重新修建了白求恩模范病室,作为村中学校使用。现在的模范病室是于1974年在旧址上的重建,同时建起的还有东面白求恩纪念馆。2015年进行了比较大的展陈更换和旧址修缮。</p> <p class="ql-block"> 走进旧址,仰望那棵800余年松树,它虽枯槁,但干与枝挺拔倔强,立即将当年白求恩同志在枪林弹雨的前线救死扶伤及修建模范医院的事迹展现在大家眼前。街门朝南,整个院落北面是单开青砖瓦房(手术室),左右有耳房东面是医务室、西面是消毒室,东西各有一排病室,共七间,南面是一个大戏台,街门的东面有一间小瓦房(洗涤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求恩模范病室虽然简陋,但医务室、手术室、消毒室、洗涤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治疗系统完整,在当时的战争时代充分发挥了其有力有效的医疗职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战历史长卷中,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以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为这片红色热土写下不朽的篇章,筑就永恒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b>附: 白求恩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3月,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医院的外科主任白求恩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率领一支医疗队抵达延安,他谢绝了毛主席和八路军总部的挽留,决定到战斗激烈的晋察冀边区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白求恩进入晋察冀边区五台县金库村。一到边区他就忙着视察医院,检查伤员,投入紧张的工作。设备短缺、药品匮乏等问题接踵而至,能有效使用的只有他从武汉带来的药品、他自己的器械及他本人的技术,额外的配置只有五个本地训练出来的医生,这让急于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白求恩提出要在军区建立一个正规化的战地医院,供教学和治疗之用,并制定了“五星期工作计划”,将村里的龙王庙整修成一所敌后比较完备的病室,使伤病员得到良好治疗。</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白求恩亲自设计病室并参加施工,利用松岩口村龙王庙改建成有手术室、消毒室、医务室、洗涤室、病房等设施的外科病室,被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命名为“模范病室”,这间病室对改进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救治伤病员起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白求恩在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讲并做了手术演示,他说:“你们同我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没有任何种族、肤色、语言、国家的界限能把我们分开。我来到晋察冀军区,在这里和你们一起工作,起初总觉得这里是你们的医院,现在我却觉得这是我们的医院了。”然而,倾注白求恩一片心血的 “模范医院”仅存在百余天就在日寇残暴的“三光政策”中灰飞烟灭,为中国人民的医疗事业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白求恩也在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岁,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得知白求恩同志以身殉职之后,毛泽东的心情十分沉重。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对白求恩精神作了精辟论述和高度概括。文中写道:“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文章只用了短短的两句话、22个字就把白求恩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表述得几近完美:“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军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战士”,1974年,在旧址按照原样重修并建了一座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图片文字来自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