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家三兄妹(老大童贻来、老二童冬寒、老三童贻贵)出生于浙江永康横洋村,三十年代就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分别在赣州、宜春、永康落户成家立业,几十年童家三兄妹远隔千里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经济条件受限相聚很少,直至后代开始频繁来往。</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岁月无情的流逝三兄妹(为记忆方便他们三兄妹为童家第一代)相继离世,他们像秋天的树叶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安静地落了。他们走了却给后代人带来满满的福报······(下图永康城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童氏后人寻谱记</b></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永康农村兴起了编修村志续修宗谱之风。横洋和唐上两村一些在外工作的有识之士纷纷建议村中修一部志续宗谱,以记载一村发展史和延续童氏一族的历史,来填补方志之缺漏,存史于子孙。可是要续修宗谱面临的一桩难事:旧有的宗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场灾难性的“文革”中遭到彻底的洗劫,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横洋有一村民叫童世侨与武义县宣平陈弄村童汝财是同一房派下的堂兄弟,虽远隔百里,彼此经常互有往来,后来童世侨获悉童汝财在文革时冒着政治风险保存了一部横洋童氏宗谱。</p><p class="ql-block"> 童汝财讲述:“文革时期,红卫兵造反,把宗谱都视作破“四旧”书籍而查抄焚烧。本人那时担任村中的主要干部,被红卫兵当作当权派被揪斗。作为上了年纪之人懂得保护家谱的意义和价值,不畏红卫兵的逼迫与查抄,将数册谱用棕衣包裹好偷偷地拿到山上自留地埋于地下保护起来。红卫兵到家里搜寻,翻遍每个角落找不到宗谱。红卫兵一再逼问将宗谱藏于何处?我巧妙地回答烧了。运动风过,我又偷偷地把宗谱从山上取出拿回家中珍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直至童汝财年老离世之前,叫来儿子童华松嘱咐儿子一定要把这部家谱保管好,日后作为后裔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儿子不负父命,精心地保存好家谱。童汝财父子乃吾族保护家谱的功臣,他为横洋童氏一族保护了一份唯一留存而有价值的童氏文化遗产,为当代续修童氏宗谱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田地纠纷丧性命</b></p><p class="ql-block"> 童如意(童家三兄妹父亲),宁二百四公长子(指家族排序中名为“二百四公”的先辈的第一个儿子),生于光绪甲午年十二月十六日亥时(1894年12月16日)。</p><p class="ql-block"> 娶派溪吕乾禄公长女吕彩月(童家三兄妹母亲),生于光绪壬辰年三月十九日戌时(1892年3月19日)。</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童如意与同村童氏农民都是佃户,靠租用地主农田维持家庭生活,某一天,他们俩同时在田里干活,为租用田地一事,发生口角,后来出现肢体冲突,现场没有其他人劝阻,只有14岁的童如意小儿子童贻贵在场,双方火气方刚,争吵升级,童氏农民动用担冲(中间粗两头尖)朝童如意冲过来,童如意的下腹部被重重一击,当场昏迷,等醒来也是怒火冲天连忙拿起身边锄头甩向对方,致使对方一时不省人事,这时童如意俩心慌意乱,以为对方死亡,忍着伤痛,带着妻子吕彩月和小儿子童贻贵逃到唐上一亲戚家躲避,在亲戚劝告下又连夜逃往开化县,因为那里是童如意的大儿子童贻来打工的地方,几天几夜徒步乞讨,加上伤势严重,又无钱治疗,时间不久,于农历1942年9月24日在开化杨林镇去世,享年48岁,同年同月吕彩月早于丈夫几日离世。后来听说童氏农民那天吵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p><p class="ql-block"> 纠纷事件给童如意家庭带来了凄惨的后果,造成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童如意夫妻去世几年以后,小儿子童贻贵背着父母的尸骨徒步带回横洋村归根入土,此后,童贻来童贻贵兄弟俩几十年在外没回过老家,横洋的房产被亲戚占用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得以了却。童贻贵在文革受处理时还背上“年轻时有伤人事件”的黑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张不寻常的合影照片</b></p><p class="ql-block"> 1978年的春天,天气特别的凉爽,我从下放双锦的农村回到城里休息,走到家里,看到母亲心情非常沉重,一边说:“我们刚从江西南昌回来”,一边从袋子里拿出一张在南昌照相馆拍摄的六人合影照片,后面三人是我从小在一起玩大的表兄妹童贵庭、童娌娜、童妮娜,前排左右是我姐夫俞国丰和母亲,中间一位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大舅舅童贻来,为什么不在赣州,不在宜春,不在永康合照呢?那是因为小舅舅童贻贵因文革的牵连受到处理,他们分别从永康、赣州、宜春赶到南昌看望时专门到照相馆拍摄的,拍照的动因是我姐夫俞国丰提议的,这种拍照意识可能是我姐杨月仙从事摄影工作和姐夫爱好摄影的缘故,一般人不会有留影的想法,所以这张合影照片时过境迁已经50年了,特别显得珍贵。</p><p class="ql-block"> 有生以来首次看到大舅舅的影像照片,对我来讲是非常激动,因为在我的脑子里是既陌生又熟悉,母亲的同胞兄弟从外公出事以后就远隔千里没回过家乡,平时母亲时常提到大舅舅就唠叨埋怨:“为什么大哥几十年不回来看看”,“亲兄妹不来往就不亲了”,“大哥解放前就给着资本家开车了”。我们永康过年的风俗是走亲拜年,那时过年到横洋和唐上拜年都是外公兄弟的七姑八嫂,表兄姐妹,母亲同胞兄弟的亲戚不是在赣州,就是在宜春。</p><p class="ql-block"> 根据童永江回忆:“我祖父母与村民邻居发生纠纷后,祖父母和叔叔远逃离家乡,来到浙江省开化县,那是我父亲打工养家糊口的地方,解放初期我父亲带着叔叔转展到江西上饶和赣州给资本家开车,工作一段时间,考虑到上饶市离浙江省近,回到了上饶进入国营企业,后来我父母亲及家人又迁往江西省赣州市,在赣州市汽车运输公司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陪舅舅逛西湖</b></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里墙上有一个老旧的相框,挂了几十年,里面有一张童贻贵小舅舅年轻时三人照片,小舅舅上身穿着白衬衫,外面配上浅色羊毛衫,下身穿着大脚白裤子、配上一双黑皮鞋,头发油光发亮,非常帅气,不知啥年代拍的,起码是上世纪六十年拍的,从一身穿着打扮来看起码是一个富贵之人,这张照片我们是从小看到大的,母亲多次告诉我“贻贵阿舅经常会寄一些读书用品给你二个姐姐”,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寄钢笔到家里,那时候我们家里非常贫穷,要买支钢笔是天大的事,所以小舅舅在我们心目中始终是一位高贵的大善人。</p><p class="ql-block"> 童贻贵小舅舅自从父亲出事以后,就跟着童贻来大舅舅到江西闯荡,几十年也一直没有回过永康老家,文化大革命又被卷入政治运动漩涡,遭到了十多年的生活不幸,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35岁的时候才见到小舅舅回到永康探亲,第一眼看到小舅舅外形太像我母亲了,简直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兄妹相见叙述不完两人不同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从小看到大的墙上影像与眼前看到的“古稀之年”形象,真可谓“离乡时杨柳依依的少年郎,归来成了风雨萧萧的白头客”。尽管第一次见到小舅舅,但母亲时常挂在嘴边讲述小舅舅故事和经历已经在我脑子里了形成了太多的印象,小舅舅耿直又倔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所以他是荣耀与坎坷并存,用强大的内心忍受艰难的痛苦度过了后半生,是岁月将他雕琢成陌生的模样——当年意气风发的轮廓如今蜷曲在微微的驼背里,青丝化作秋霜,唯有眼角的笑纹还藏着旧时模样。</p><p class="ql-block"> 2011年9月20-25日,表妹童娌娜陪着父亲专程到我工作的宁波看望,我喜出望外抽出时间陪他们到杭州美丽西湖漫步观景,放飞心情,用关爱和真心陪伴老人走过难忘时光,用相机记录老人刻满异乡的风霜,让画面传递一种不屈不侥的神态,传递一种沧桑的喜悦,把人与西湖瞬间的定格成为永远。</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的无字人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母亲,童冬寒,因家境贫寒</span>童年就被送到清溪派溪吕一男人家当童养媳,因那男人被国民党抓壮丁,母亲才脱离苦海逃到长城村,经好人介绍嫁给了祖籍仙居杨岸村靠挑柴火走到永康给老板染布打工的杨美展,父亲大母亲11岁,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又是耳背严重的穷苦农民,两人一字不识、一无所有,靠勤劳双手,从此两人就结缘成家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勤俭持家的能手。我们家里兄弟姐妹五个,全家七口人,仅靠父亲每月28.5元工资养活,但这点收入很难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母亲把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每一粒米都要精打细算。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蚂蚁,从早到晚忙碌,用最少的资源,养活一大家子人。</p><p class="ql-block"> 每月父亲工资领回来,母亲首先到粮店买好七口人一个月吃的大米,剩下的钱买些肥肉熬猪油,吃的菜都是大水缸腌制的咸菜罗卜和自制的豆腐乳,一二个月能吃到几块肉就不错了,全家一起吃饭有时还抢不到一块肉,影响最深的就是实在没菜搞点炒过的食盐或酱油配饭吃。</p><p class="ql-block"> 为了养家糊口,早些年母亲把解放初期在布厂学会的织布手艺,在家里加工布片拿到集市去卖掉换成番薯充粮。母亲还在家自学编织毛竹鸡笼,我们兄弟姐妹放学回来也帮忙破竹劈条,集市了上街摆摊卖掉赚点小钱。后来又到居民工厂做蚊香,我们帮忙加工计件收取工资。快到60岁还跟着师傅开店翻修自行车轮胎,总之母亲不辞辛苦,用辛勤汗水换取一点微薄的收人填补家庭经济收入。 </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持家能力给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不怕苦,不怕累做事本领。不稀罕人家的富裕,不计较人家的穿着,衣服是缝缝补补,补丁加补丁,大姐穿了给二姐,二姐穿了给哥哥,哥哥穿了留我穿。在保暖方面,穷人家最难熬就是冬天,自我有记忆起就晓得,冬天我穿着一件姐姐留给我的红色的花棉袄,走街串巷自以为是。雨鞋保暖垫稻草,床上保暖垫稻草,五个兄弟姐妹睡一张床,一块毛巾两人擦,一条新裤两人穿。</p><p class="ql-block"> 母亲没有文化却做文化的事。母亲没有读过“有字”的书,却读透了生活的“无字”书。在贫瘠的年代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撑起了一个小区块的天空。我们家地处县城城关镇下辖的居民区,前任有文化的居委会主任辞职力推我母亲担任主任,作为子女有些不理解,没有文化怎么能做有文化的事呢?接任以后碰到第一个难题就是每月要给每个居民发粮票、布票、煤票,肉票等票据,几十户人家都要造表成册的,而且不能有差错,此事只能由我们有空余时间的子女来承担,做完造表成册,母亲靠脑子记忆每家每户送票上门,很多居民啧啧称赞。还有居民户口迁进迁出,居民纠纷的处理,上级布置活动的落实,吃喝拉撒的繁琐事情等等都靠母亲灵光的脑子和伶俐的嘴巴以及不辞劳累的双腿办成事,办好事,作为一个没有文化人能担任近10年的居民区主任,确实让人敬佩,也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居民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无师自通的教育家。尽管自己没文化,却懂得“读书会有出息,做人比读书更重要”的道理。母亲习惯清晨坐在床前与我们还没睡醒的子女唠叨,说一些东家的孩子多有出息,西家的孩子多有不孝。我们在帮助干活时母亲会经常讲没有文化干苦力,有文化坐办公室多“神气”。等我们长大工作了,母亲会跑到单位里不时地提醒,人家的贵重东西千万不能收,一般的物品送来都要回礼。母亲一生艰难坎坷,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但她仍然以独特的方式教育子女,用朴素的智慧,教会孩子勤劳、正直、坚韧。她的言传身教,比任何课本都深刻,最终让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都走出了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乐观豁达的生活家。家庭经济虽然拮据,但对待客人总是热情大方,她会使出永康人拜年时的风俗待人礼遇,烧“鸡子烧面”,就是一大碗面条、2个鸡蛋、一块鸡肉或鸭肉,定要客人把“鸡子烧面”吃完才高兴。有时我们外地工作回来,母亲就会上街买很多菜招待,父亲经常会同母亲吵架,总是嫌菜买的多又浪费。母亲就是这样的性格,即使只有十块钱的赚头,也要活出一百块的派头。家里再难,她脸上总带着笑,待人接物,大大方方,从不因贫穷而自卑,她的豁达,让艰难的日子也有了温度。</p><p class="ql-block"> 她的人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写满了坚韧与智慧;她没有文凭,却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最深刻的“学问”。她是母亲,是家庭的脊梁,是风雨中的那盏永不熄灭的灯。</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赣 州 童 家 篇</b></p> <p class="ql-block"> 童仲山,赣州童家二代长子,1961年7月在赣州市第三中学读书被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导航系)学习。与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分别在湖北武汉第七研究院722研究所、湖北沉湖农场、青岛723研究所、扬州723研究所工作。他参与了我国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的导弹驱逐舰艇上雷达搜索系统的设计研发及调试工作,并且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刘春燕,赣州童家二代童素眉女儿 ,1998年考入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专业。现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工作。</p> <p class="ql-block"> 陈向东,赣州童家二代童素贞大女婿,曾先后在会昌供电公司,会昌化肥厂,会昌制糖厂,江西九二盐业公司工作。曾任会昌化肥厂主任、科长,会昌制糖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付县级),江西九二盐业公司制盐厂厂长。</p> <p class="ql-block"> 王世平,赣州童家二代大女儿童素贞小女婿,1979年入伍福州空军司令部,1981考入南昌陆军学院,1984毕业,历任福州空军司令部警卫连排长,连长,司令部军务处参谋;1989年转业至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历任科长,赣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赣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县级)。</p> <p class="ql-block">赣州亲人参观永康童家二代小女儿杨晓莉私营企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宜 春 童 家 篇</b></p> <p class="ql-block"> 曾建国,宜春童家二代大女婿,1981年在宜春专区监理所(交警支队前身)工作、先后担任宜春市交警支队驾校校长、事故科科长、秩序科科长、考试科科长、市公安局601办主任等职务,2018年任命为四级高级警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永 康 童 家 篇</b></p> <p class="ql-block"> 俞国丰,永康童家二代二女婿,曾任永康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秘书科长;市机关事务管理处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业余爱好写作,已经在地方多种媒体发表新闻图片,新闻通讯稿近百篇,已出版专著有《远去的粗索粉》、《中华俞氏历史人物》、《梦的岁月》、《永康古今佛寺庵》、《旅途纪咏》、《傍井轩闲话》、《佛教丛林古志图》、《释门古图像》、《简明古今地名对照》、《古婺州名僧居士》及编校《禅月诗集》等。</p> <p class="ql-block"> 杨晓法,永康童家二代儿子,先后担任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浙中教育集团总经理,浙江甬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浙江杭徽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浙江舟山跨海大桥有限公司、浙江甬台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浙江交通资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浙江杭海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p> <p class="ql-block"> 徐晓伟 ,永康童家二代大女儿杨月卿的大女婿,曾担任永康市政法委副书记,现任永康市卫健委党委书记局长。</p> <p class="ql-block"> 陶杨盼,永康童家二代小女儿杨晓莉的大儿子,2012-2014 在美国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美国排名前50)就读研究生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工作就职于美国Amazon(亚马逊),wayfair(北美最大家具电商)科技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 这份“福报”并非偶然,而是中国人家族观念与亲情伦理的必然显现。它告诉我们:物理距离可以隔绝相见,却割不断血脉深处的联结;时代局限可以限制行动,却压不垮对亲情的坚守。在当下这个人与人联系前所未有便捷却可能更加疏离的时代,童家故事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对真挚情感的永恒渴望。</p><p class="ql-block">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最好的怀念不是泪水,而是将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继续传递下去。当我们这代人也在各地奔波谋生时,童家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让爱成为等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