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苍山东麓,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洱海是滇西高原最大的断陷湖泊,西岸为苍山十八溪冲击扇,东岸为山体切入陡岸带;南部湖心为台地形成湖心平台。洱海湖盆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地堑式湖盆,其岸坡陡峭。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7日,晨,在酒店吃罢早饭,出发!九点,乘坐第一班环洱海观光巴士(西线)游洱海去也。我们今天的目标是海西,第一站,喜洲古镇。</p> <p class="ql-block">九点五十左右,我们在喜洲巴士站下车,步行前往古镇。跨过一座小石桥,进入喜洲。</p> <p class="ql-block">最先邂逅的便是鲜花饼了。到云南怎么能不尝尝鲜花饼呢,趁姐姐们被玫瑰花吸引,我先买了几块让大家尝尝,果然这一尝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三姐又返回去买了一大盒,呵呵!</p> <p class="ql-block">带着满口玫瑰的余香,我们走进古镇小巷。白族民居是石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青瓦与白墙壁相辉映,简洁又大方。门楼(大门),是白族人居所的脸面,大理白族聚居区的住宅都建有门楼,以喜洲门楼最佳。一般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常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楼面则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装饰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异彩纷呈,富丽堂皇,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瓦猫,是用陶土制作的一种张着大口面目狰狞的猫。在云南,这种神怪造型的猫是安放在正屋房顶、飞檐或大门的瓦脊上的。传说,这瓦制的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镇宅的作用。人们将它安置在房顶、飞檐或门头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冲犯本宅的疾疫祸害和四野鬼怪。不过安放瓦猫也有规矩,并不是所有房屋都要安置。</p> <p class="ql-block">这座瓦猫小院布置的极为雅致,造型奇特诡谲的瓦猫们被鲜活灵动的花花草草裹挟着便少了份狰狞,很是古拙可爱起来。</p> <p class="ql-block">宝成府,位于喜洲富春里三号,是喜洲古镇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建成于1937年,原是喜洲四大商帮之首严家二公子严宝成(1903-1972)的住宅。从门外的招牌广告看现在应该是经营餐饮业,我们便止步于门前了。</p> <p class="ql-block">绕过宝城府,两三分钟便进入了四方街,这里是古镇的中心,也是认识、了解喜洲的开篇。四方街的面积不大,有1000多平米左右,街市呈“口”字形,除西南角的严家大院外,周边都是二层的瓦屋面土木结构的老屋商铺。四方街也是连接喜洲各街道的枢纽,往南通向市户街、大界巷、染衣巷、彩云街,东北是四平街,西面是市上街,西南是富春里。我们从富春里过来,自然而然的就先进入严家大院一探。</p> <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末起建至民初始竣工,建筑面积3066平米,南北走向布局,是一座由多个院落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是一处融合传统白族建筑艺术与现代西式别墅,展现木雕、石刻、泥塑的精湛工艺的绝佳建筑群。这座大院是由一进四重院组成,不但有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白族民居建筑,还有一幢砖混结构的西式洋楼,是现存保护完好的院落群。</p> <p class="ql-block">走进翘角飞檐的大门,便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的院落,由三栋三开间的房屋(三坊)与一面照壁组成,照壁前有严家大院的主人:严镇圭(字子珍,1871~1941)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水清音”的大厅便进入二进院,这里四通八达的门和厅仿佛把你带入了迷宫。二进院是主人家居住的院落,由四坊房屋组成,各坊皆为三间两层建筑,除中间一个大院外,四角还有各有一个小院,院中心的主天井与四座耳房的小天井共五个天井,这便是白族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布局了,这样的布局与一进院的“三坊一照壁”,便合成了新的建筑形式:“六合同春”。据说,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六合同春”。</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有楼梯可上二楼,四坊有回廊相通,且院落间亦可贯通,这就是所谓的“走马转角楼”了。“走马”则是形容廊道很宽。</p> <p class="ql-block">从三进院角门穿过金库便是第四进院的小洋楼,这是1936年,严子珍先生建造的,并建有地下室。</p> <p class="ql-block">从严家大院出来,回到四方街上,已到了饭点,喜洲的破酥粑粑和烤乳扇是儿子再三叮嘱必须要尝尝的。果然喜洲的烤乳扇比大理的实惠,奶香味更足。喜洲破酥粑粑果然不愧是“舌尖上的中国”也推荐过的,酥香可口,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四方街四方街有两座牌坊,一座是街中心的“三滴水”石碑坊,一座便是北面的“两滴水”木牌坊。石牌坊全部用石柱、石梁、石檩、石板组合建造。石牌坊为三空,中间一空高于左右两空,上面刻有"题名坊"三个大字,上得牌坊的人都是明、清时代的进土、举人,知名人士, 及对喜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商家。木牌坊题为“翰林”,翰林坊始建于明代,曾是喜洲四方街标志性的建筑,如今是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吃罢饭,我们穿过翰林坊进入大界巷。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商铺、鲜花与古朴的民居中游荡到网红打卡处:转角楼。</p> <p class="ql-block">喜洲转角楼,位于镇东路与寺坪街交叉口,建于1945年,原为城北村村民杨如轩的旧宅,据说转角楼是“外圆内方”建筑,我们没有进去,所以只看到了它圆润的转角。游人多到让人心燥,因此打卡后我们便匆匆离开了。在这里遇到位天津的大哥,据说他已经在云南漂了半年多了,佩服!</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四方街,一人吃了根喜洲的冰糕,这也是儿子极力推荐的,又是满口玫瑰香!</p> <p class="ql-block">喜洲人民公社</p> <p class="ql-block">因为不准备去蝴蝶泉,所以我们坐巴士回返到S弯站下车。进入洱海生态廊道,在入口处一人租了辆自行车,向网红打卡地:S弯进发。</p> <p class="ql-block">沿观光廊道一路向南,看到洱海的那一刻,心胸豁然开朗,大抵姐姐姐夫们更是如此吧。只可惜一路骑过去,但凡景色好些的海边都是人满为患,S弯只能加个“更”字,人多的像赶大集!那里还找得到当年洱海的一丝影子。</p> <p class="ql-block">过了磻溪村游人就逐渐少了,却也没有什么景了,离龙龛码头又还远,我们只能调头回返。</p> <p class="ql-block">磻溪珠联阁,这是唯一能唤起我记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难得找到一处人少的地方,与洱海亲密接触一下。</p> <p class="ql-block">总算是找到点儿洱海的感觉了,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洱海边闲坐,让洱海的风从鬓边掠过,惬意。</p> <p class="ql-block">返回光车站时间尚早,我们又向北骑了一段。这边的游人明显要少,风景也略平淡,当然,洱海是不变的。</p> <p class="ql-block">返回观光车站,还了自行车,等待巴士的到来。天不知道什么时候阴下来,海边的风便有些硬了。坐车返回大理已经是华灯初上,在酒店附近的饭店吃罢饭,休息!休息!</p> <p class="ql-block">附录:龙龛码头</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上午游览完崇圣寺,下午,我和姐姐姐夫打车到龙龛码头骑行。在景区入口处租车之后向北骑行到码头。</p> <p class="ql-block">其实龙龛码头是看日出的最佳地,只是我们谁都懒得早起。今天的天也不给力,阴沉沉的,海水都不鲜亮透着暗灰,码头便也没有啥大看头了。</p> <p class="ql-block">从龙龛码头沿洱海继续向前骑,遇到人少景美的地方便下车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水中的杉树似乎也没有记忆中的多,也没深秋时的美……</p> <p class="ql-block">从龙龛码头骑到才村码头,沿途景色大同小异:洱海、苍山、白屋、游人……如此,海西的景点我们便算走全了(蝴蝶泉除外)。</p> <p class="ql-block">码头弹吉他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晚餐我们又到附近的这家白族餐馆来吃他家的特色菜:“五朵金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