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创意/文案:赤心木</p><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赤心木</p><p class="ql-block">编辑/出品:赤心木</p><p class="ql-block">相机:Nikon Z8</p><p class="ql-block">iPhone 16 Pro Max</p><p class="ql-block">镜头:Nikon Z24-120mm F4S</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里斯本像重庆,甚至俨然江湖老大似的称它为小重庆。不错,论地形,里斯本的确与重庆很像;论面积和人口,里斯本简直就是小老弟。别说里斯本,就是整个葡萄牙,面积也只刚好和重庆差不多,人口则不及重庆的三分之一。但倘若静下心来,考辨其文化气质和历史价值,则重庆和里斯本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里斯本乃七丘之城,这说法未免有些拾人牙慧。因为所谓“七丘之城”,一开始是专指古罗马,但“七丘之城”又的确与里斯本的地形地貌极其吻合。里斯本构建在海边的七座丘陵之间,依山而建,高低俯仰,没有一脚平路可走。勾连城市交通的是狭窄的街巷和黄色的有轨电车,还有就是升降机。穿行在拥挤的街市中,你会有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和梦幻感。</p><p class="ql-block">所谓沧桑感自然是源于里斯本厚重的历史,谈不上灾难深重,但也至少是跌宕起伏。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上,葡萄牙太小了,就是一弹丸之国,里斯本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里斯本受过古罗马帝国的奴役,受过摩尔人(北非伊斯兰)的奴役,甚至遭受过西班牙的侵吞和拿破仑的掠夺。但里斯本毕竟有过不可一世的高光时刻,那是一个伟大的大航海时代,一个人类史上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亨利五世、达·伽马、麦哲伦纷纷从里斯本的罗卡角扬帆起航,去开疆拓土,发现新大陆。是这些勇敢的探险者,改变了地球人的宇宙观,刷新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胸襟。葡萄牙人,具体地说是里斯本人,成为发现新大陆、开发南美洲的先驱,葡萄牙也成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帝国,一时间,可谓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755年,里斯本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地震,据说是九级。地震使里斯本变成一片废墟,灾后重建谈何容易。从此,里斯本只得休养生息,慢慢恢复元气,重新走上富强之路。</p><p class="ql-block">走在里斯本历史的皱褶里,看着28路有轨电车缓慢爬行,不免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所谓梦幻感则源于里斯本城市的色彩。里斯本人很固执,不管什么形状的房屋,总要给它来个锈红色的屋顶。红色的屋顶,黄色的墙壁,青色的瓷砖,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不由人不沉浸于浮想联翩的梦幻中。</p><p class="ql-block">游赏里斯本,得慢条斯理地细细品鉴。在閭巷里喝杯咖啡,吃个蛋塔,看人来人往,车徐车疾;在特茹河边吹吹海风,看海鸥翻飞,白云飘拂。可惜我们没有这等悠闲时光,在里斯本不到两天,还包括辛特拉和罗卡角,忙不迭的到处匆匆打卡,根本没时间慢慢赏玩。即如本文,美其名曰“里斯本之面面观”,实则是一面都不观,走马观花,挂一漏万。之所以强力题之,不得已而遮脸面而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贝伦塔(圣文森特塔)</b></p><p class="ql-block">里斯本最上镜的风景点,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见证,航海家探索新大陆的起点。修建于曼努艾尔一世(1514-1520),为纪念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所建,是一座高五层的防御工事,坐落于里斯本贝伦区特茹河北岸,用来守卫贝伦区的港口以及附近的圣哲罗姆派(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历史上,贝伦塔也曾用作海关、电报站、灯塔,还曾利用底层贮藏室改造成地牢做为监狱。198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很遗憾,我们来时正逢贝伦塔维修,不仅不能上塔细观,而且周身的脚手架还非常影响美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航海大发现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1958年为纪念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而建,坐落于贝伦区特茹河北岸,西距贝伦塔1400米,北与热罗尼莫修道院遥遥相望。纪念碑设计为卡拉维尔帆船形象,船头面向特茹河,上面首先是恩里克王子的塑像。在他身后船帆东、西两侧的坡道上,各排列着16位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著名人物塑像,塑像精美,栩栩如生。纪念碑广场阔大,海风轻柔,地面有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图。左边水域帆船林立,颇为壮观。对街便是热罗尼莫斯修道院,时有老火车呼啸而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热罗尼莫斯修道院</b></p><p class="ql-block">几乎与贝伦塔同时修建,始建于1502年,于1517年完成主体工程,内部装饰持续到16世纪末。修道院的设计融合了哥特式和曼努埃尔式的建筑风格,特别讲究细节装饰和对海洋元素的运用。修道院既是宗教场所,也是皇家园林,葡萄牙一些重要的皇室成员和著名人物都安葬于此(著名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航海家、科学家达·伽马)。1983年,和贝伦塔一并作为整体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由大道</b></p><p class="ql-block">自由大道始建于1879年,仿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所建,被称之为里斯本的“香榭丽舍”。</p><p class="ql-block">自由大道作为里斯本的中轴线,北起庞巴尔侯爵广场,南迄罗西奥广场,是一条长1200米、宽90米、具有街心花园和10条车道的林荫大道。街道两边是高端品牌店和豪华酒店,奢侈品店很低调,门脸儿小而文艺,很安静,不像国内那样大张旗鼓。走在自由大道上,不像逛商场,而像逛公园。</p><p class="ql-block">自由大道的广场与雕像群,浓缩了葡萄牙近代史的关键篇章:</p><p class="ql-block">北段庞巴尔侯爵广场,聚焦地震重建,灾难重生;</p><p class="ql-block">中段独立广场,铭刻摆脱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南段罗西奥广场,颂扬宪政精神。</p><p class="ql-block">漫步自由大道,宛如穿行于露天的历史长廊,黑白碎石路与青铜雕像相映,赋予这条“香榭丽舍”大道独特的伊比利亚叙事魅力。</p><p class="ql-block">这大概也是“自由大道”命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28路黄色有轨电车从自由大道横穿而过</p> <p class="ql-block">庞巴尔侯爵纪念柱</p> <p class="ql-block">庞巴尔侯爵塑像特写</p> <p class="ql-block">光复广场独立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的光复广场独立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纪念碑特写</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亚历山大·赫库拉诺雕像</p> <p class="ql-block">罗西奥广场喷泉池</p> <p class="ql-block">罗西奥广场佩德罗四世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佩德罗四世塑像特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自由大道南端,罗西奥广场旁边,破陈老旧。二楼可以俯视罗西奥广场和远处老街,不失为一种特殊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扫街之众生百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爱德华七世公园</b></p><p class="ql-block">爱德华七世公园原为19世纪末建成的自由公园,1902年为纪念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历史性访问葡萄牙而更名。公园是里斯本市中心最大的城市绿地,占地26公顷,南接庞巴尔侯爵广场,北连爱德华七世街酒店聚集区。核心景观为依山而建大理石草坪、康乃馨革命纪念雕塑群和三个特色植物温室。公园在里斯本市的最高处,设有观景台和儿童乐园,可以俯瞰里斯本全景。山顶植被丰富,白云缭绕,放眼远望,但见蓝色的海面上高楼隐显,不觉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康乃馨革命群雕</p> <p class="ql-block">团队为了省钱,住宿安排在市郊,离市区约莫一个小时车程,荒郊野岭,的确令人高兴不起来。但往返经过了世界第二大基督塑像,可以将就在车窗边拍几张。况且,郊外的黎明别有一种境界,原野高旷,空气清新,小屋老树,光影婆娑,自有街市閭巷中没有的一种意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