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短短四天大连海滨之旅,随笔与拍照皆由我完成。行程虽忙碌,却也因这份亲手记录的真实而格外充实,留存下的点点滴滴,将成为日后翻阅时满心回味的美好。最深的感受:开阔视野,享受快乐,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8月22日)随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受邀参加大连海滨四日双汽游,8月22日一大早,从太阳宫地铁站就踏上了开往大连的大巴车。大巴车在朝阳几个接站点接上同行游客后一路向东北方向,从台湖进入高速公路,飞驰前行。</p><p class="ql-block"> 今日抬头望,天空像被细心划分过一般--半边是沉甸甸的乌云,墨色层层叠叠压在天际; 另一半却透着清亮,白云如絮般浮在湛蓝的背景上,明明暗暗间,终究还是被阴天的调子占了上风。 </p><p class="ql-block"> 高速公路两旁的树群倒是另一番景致,满眼苍苍郁郁的绿铺展开来。夏末的余温还未散尽,秋意已悄悄浸进枝叶里,让原本鲜亮的绿添了几分沉静的深浓,又隐隐透着浅秋独有的厚重与内敛,每一片叶子都像攒着季节交替的私语。</p><p class="ql-block"> 车过香河地界,窗外的风景还没来得及细品, 脑海里却先跳出了在京城时常见的那些“香河肉饼"招牌。先前路过时总忍不住进去尝鲜,那刚出炉的肉饼皮薄如纸,咬开时肉汁混着葱花的香气瞬间涌出来,咸香熨帖,确实和别处吃的不一样,带着股独有的家常风味,让人一想起就觉得格外亲切。</p><p class="ql-block"> 高速两旁的风景总在不经意间流转:时而有错落的村庄一闪而过,灰瓦白墙藏在绿树间;时而连片的蔬菜大棚铺展开来,塑料薄膜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时而并行的高铁线路呼啸而过,银灰色的列车划出一道快影;时而又见输电铁塔巍然矗立,高压线在天际间拉出规整的线条,各自勾勒着沿途的生机与脉络。</p><p class="ql-block"> 大巴车早已驶入河北境内,天上的乌云不知何时已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澄澈的蓝天与棉絮般的白云,晴朗得没有一丝杂质。在服务区稍作休整时才发现,尽管昨日一场大雨洗去了不少尘埃,车窗外却依旧裹挟着滚滚热浪 — 原来是“秋老虎”正后劲十足地肆虐,阳光洒在地面上,连空气都带着几分灼人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大巴车稳稳停靠在山海关服务区。 半小时的午餐时间里,乘客们或匆匆用餐补充能量,或趁着间隙舒展筋骨。短暂休整后,车辆再次驶入京哈高速公路,引擎重新轰鸣起来,继续向着目的地飞奔而去,窗外的风景随着车轮的转动不断向后掠去。</p><p class="ql-block"> 这次踏上大连之旅,已是我第三次奔赴这座让我念念不忘的海滨之城了! </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是1998年,女儿小学毕业时,我们一同前往大连。那时,两位昔日的小学同窗早已在这座城市扎根生活、工作。我们住在其中一位同学家中,久别重逢的时光里,我们一同追忆往昔趣事,畅谈当下生活,情谊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另一位同学则特意开车全程陪伴,带我们游览大连的各个海滨景点,一路向我们细数这座城市在发展中的日新月异-那些崭新的建筑、拓宽的道路、愈发繁荣的景象,都让我真切感受到大连蓬勃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2010年,受其中一位同学的盛情邀请,我和一位小学同窗特意陪着70岁高龄的小学老师一同来到大连。同学细心安排我们住进了部队招待所,舒适又安心。那几天里,他几乎寸步不离地陪着我们,白天带我们徜徉在大连的海滨风光里,看浪花拍岸、鸥鸟翔集;傍晚又漫步于城市街巷,一路细数这些年的变迁--新起的高楼、整洁的街区、愈发完善的设施,每一处变化都藏着城市生长的印记,也让这段带着师生情谊的旅程格外温暖难忘。</p><p class="ql-block"> 没曾想时光一晃便是十五年,转眼到了2025年,我竟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奔赴大连的旅程。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记忆与海滨风情,仿佛都在前方轻轻召唤,让这趟重逢的路途格外有了温度。</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大巴车一路向北,载着我们驶入辽阔的东北大地。天空澄澈如洗,高远得让人心旷神怡,几朵白云轻悠悠地飘着,勾勒出疏朗的天际线。从锦州往盘锦的高速路上,车窗两侧铺开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大片大片的水稻田绿得发亮,风过时翻起层层涟漪;间种的黄豆田也透着勃勃生机,叶片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泽。这铺向天边的绿意,把东北平原的广袤与丰饶,轻轻铺展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车行在锦州往盘锦再到营口的高速路上,窗外的田野成了天然的调色盘--大片水稻还透着鲜嫩的绿,成熟的玉米秆擎着金黄的穗,连带着田埂边的黄豆也染上了浅黄,偶尔还有黄绿相间的地块,像被精心晕染过的画布,一路铺向天际,望不到尽头。这满眼的丰饶色彩,让我不由自主想起盘锦大米煮出的那锅莹白喷香的米饭,连空气里仿佛都飘着淡淡的米香。</p><p class="ql-block"> 田野之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静静矗立。银白色的扇叶随着风势缓缓转动,在辽阔的天地间划出柔和的弧线,既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又与脚下的田野、远处的天际线相融,成了这方土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大巴车从盘锦又向南、向大连的方向飞驰。晚6点到达营口山海广场,导游告诉大家今天先去海边转转,今晚住在营口金城商务酒店,明天一大早启程大连。</p><p class="ql-block"> 今天整整十个小时的车程,身体早已被颠簸揉得有些乏了。车厢里不时飘来邻座游客沉沉的鼾声,在这略显单调的背景音里,我却望着窗外不断向后铺展的起起伏伏的风景,思绪万千。那些掠过眼底的黄绿色稻田、丰收在望的景象,混着耳边若有若无的呼吸声,反倒成了最好的灵感引子,指尖在屏幕上不停敲打,今日随笔便在这般情境里, 一发不可收拾地流淌成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晚6点漫步在营口山海广场,拍照的海边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这一路,大巴车在京哈高速上疾驰,驶出高速路的瞬间,便正式踏入了营口市的地界。说实话,关于营口,我最早且最深刻的记忆,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大地震,那些片段即便过了这么多年,依旧清晰如昨。 </p><p class="ql-block"> 看介绍,营口地处辽东半岛西北部,辽河入海口处,东临渤海湾,南接大连,西连沈阳,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 </p><p class="ql-block"> 营口在1861年开埠,是中国东北首个对外通商口岸,曾是东北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被誉为“东方贸易总汇”。1934年曾发现“天龙骨”,引发“天龙降”事件,由此得名“卧龙湾”。 </p><p class="ql-block"> 营口港是中国第八大港口,2025年8月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约224.9万,陆地面积5480平方公里,下辖4个市辖区(鲅鱼圈区、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和2个县级市(大石桥市、盖州市)。</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营口早已换了模样:它是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宜居之地,也是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美誉于一身的宝藏小城,更藏着中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的底蕴。 </p><p class="ql-block"> 而我,也是头一回在晚霞铺满天际时漫步营口的海边。海风徐徐拂过,望着落日熔金的海面,心中那股名为“幸福”的情愫,正随着暮色一同温柔升起。</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8月23日)随笔</p><p class="ql-block"> 昨晚,我们乘大巴抵达营口鲅鱼圈区,今早6点30分,大巴准时启程, 一路顺畅驶入大连,最终停在金石滩黄金海岸旁。谁料今日酷热难耐,秋老虎仿佛“赤膊上阵"般肆虐,即便只是在沙滩上漫步、拍照, 也被当头烈日晒得无处可躲。</p><p class="ql-block"> 车上听导游介绍,营口坐拥渤海之滨,大连则特殊地橫跨渤海与黄海两域,当地多数海滩以石子为主,唯独金石滩是难得的沙质海岸, “黄金海岸”的名号也由此而来。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海岸线绵长,导游建议我们就在下车处的黄金海岸周边逛逛,亲身感受海风轻拂、沙滩细软、阳光洒落,再伴着远方海天相接的景致,静静享受这份海滨愜意。</p> <p class="ql-block"> 很快车过一帆风顺广场,看到了标志建筑“金石号”巨型仿古帆船,它高41.8米,宽9.8米,长56.8米,重5.8吨,据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仿古帆船建筑。船头有一只狮子仰天长啸,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很快送我们到了老码头,导游给每人买了一张260元坐小艇喂海鸥的船票,虽说260元的小艇票价确实超出了常规预期, 让人难免在意导游或许有额外盈利的想法,但真正乘上小艇时,海风拂过脸颊的清爽、海鸥围着船舷争食的灵动,还有放眼望去整片大海的开阔舒展,这些鲜活的体验又实实在在冲淡了对价格的纠结--毕竟旅途里能遇到这样亲近自然的时刻,也算多了份特别的记忆,至于其他,倒也不必太放在心上啦!</p> <p class="ql-block"> 听介绍,大连老码头它始建于1899年,是大连城市发展的起点,也是集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景区。早在6000年前大连就有人类生存,秦汉时期属辽东郡,1899年始称大连市,近代曾沦为俄、日殖民地,1945年解放,1981年改称大连市,1994年被批准为副省级城市。</p> <p class="ql-block"> 老码头景区内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如红白灯塔、信号台、十五库、港湾桥、港务局大楼等,还设有老码头史迹馆、 老码头电车博物馆等,通过老照片、实物陈列和文字介绍,展示大连港自十九世纪末开埠以来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大连被“秋老虎”缠上了,赤日当头烤得人浑身发烫。中午时分,满载游客的大巴车停在海之韵公园门口。我们开始走在一路高低错落的坡道上,恰好应和了大连“无坡不城”的特色,而漫山的绿意、辽阔的碧海与点缀其间的草地,正让这座海滨公园满是自然生机。 </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还是那段1.2公里的十八盘,蜿蜒的山路藏着惊喜,两侧岩壁上满是生动的海底生物雕塑,仿佛闯入了奇幻的“海底大峡谷”,连午后的燥热都被这股趣味冲淡了不少。这个海之韵公园壁上的创意我感觉引人入胜,别开生面。</p> <p class="ql-block"> 在大连坐在大巴车上,我的目光始终追着窗外的景致跑。车过之处,街道两旁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绿树沿道成排,路面干净得亮眼;更让人挪不开眼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城市广场接连映入眼帘,繁华里透着各自的特色,看得人目不暇接。 </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2010年第二次来大连时,不少路上还围着地铁施工的围挡;如今再看,地铁线路早已交错纵横,6.8公里长的星海湾跨海大桥更是气势磅礴地橫跨海面。这么多年过去了,大连早已蜕变成一座满是新鲜活力,又有着大都市风光的魅力之城了!</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大巴车送我们来到了星海广场、这是大连市的标志建筑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让我们在这里度过了周日午后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广场以南北方向为长轴的圆形布局,分为内外两个环。内圆直径为199.9 米,寓意大连1999年建市100周年,外圆直径239.9米,寓意2399年大连将迎来建市500周年。</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广场内有大连华表、百年城雕广场、贝壳博物馆等景点。大连华表位于广场中央, 高19.97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归。百年城雕广场位于南北轴线的最南端,有书籍雕塑和铜铸脚印浮雕,纪念大连市建市100周年。贝壳博物馆是亚洲展品最多的贝壳博物馆,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5000多种海洋珍奇贝壳。</p><p class="ql-block"> 星海广场的海边格外热闹,游客们大多聚在这里,手里举着食物逗喂海鸥--成群的海鸥盘旋翻飞,抢食的模样格外灵动。大家沿着海岸线慢慢走,一边欣赏着海上的粼粼波光,一边将身后的城市风光纳入眼底,时不时停下脚步按下快门,把这份美景,都定格成了专属的漂亮照片。</p><p class="ql-block"> 带队导游还特别用心,操控着无人机在一旁为大家记录--镜头从近到远,拍照的城市与海景,最后把这些鲜活画面剪拼成小视频,成了大家旅途里很特别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星海湾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8月24日)随笔</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是一大早出发,从大连到旅顺,上午参观旅顺潜艇博物馆和旅顺印记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旅顺潜艇博物馆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黄金山海滨,是目前国内最大也是唯一专司潜艇军事文化展示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走进旅顺潜艇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座军事历史的宝库。</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博物馆建设于2012年,建成于2015年,占地面积约19600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景区先后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年接待游客量约为10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馆内一艘033型国产退役潜艇,于1982年下水,在旅顺口服役20 多年,2006年退役后被命名为“旅顺口”号。 游客可进入潜艇内部,参观鱼雷发射舱、作战指挥中心、厨房、士官住舱等七个舱室, 体验潜艇兵的工作和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参观了国内首个潜艇巡航模拟馆,它采用大连海事大学研制的高科技电子系统,可让游客体验从旅顺军港启航后的各种航海场景,如遇到暗礁、巨鲸等,感受潜艇下潜、上浮等过程。</p><p class="ql-block"> 很遗憾没能参观旅顺博物馆,在导游的推荐下走进了旅顺印记馆。聆听了一位部队领导的家属为我们讲解旅顺的历史。“一座旅顺城,半部中国近代史” 这句话精准概括了旅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作为渤海湾的重要军港和战略要地,旅顺自19世纪末以来,先后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抗争与变革,其百年历史几乎串联起中国近代史中关乎民族命运的关键节点,因此被赋予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 1955年4月15日,苏联军队正式从旅顺撤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进驻,旅顺从此完全回到祖国怀抱,彻底结束了长期被外国势力占据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走出旅顺印记馆,大巴车驶过旅顺军港,透过车窗,只能依稀望见几艘舰艇静静停靠在港内。听导游介绍,当年歌唱家苏小明,正是站在这军港之畔,唱起了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军港之夜》。</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大巴车送我们去营口,回到鲅鱼圈区第一天住过的金成宾馆。到了宾馆,我们放下箱子打车直奔月亮湖公园,继续观赏营口鲅鱼圈美景。</p><p class="ql-block"> 营口鲅鱼圈月亮湖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处于城市中心地带。</p><p class="ql-block"> 看介绍,公园是在两条河流入海口挖土筑坝而成的咸水湖,总面积95.8万平方米,其中海域41.5万平方米,陆域54.3万平方米, 是世界上唯一的海、陆、河、湖四栖公园。</p><p class="ql-block"> 月亮湖公园里游人疏朗,我们伴着清净的景致,一边赏景一边拍照,自在愜意。为了早些抵达海边,我们还特意穿过一条狭长小径,才望见通往山海广场的开阔大路。返程打车回宾馆时,听司机师傅细数鲅鱼圈这些年的变迁, 言语间满是感慨,也让人真切感受到,营口这座城正伴着日新月异的节奏,焕发着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大连海滨四日游的行程里,竟意外留出大半天时光漫步营口鲅鱼圈,这份插曲格外珍贵。或许此生难有机会再踏足营口,但今日这段轻松愜意的旅程,已成为心中一份格外美好的记忆,足以长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8月25日)随笔</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大巴车从营口鲅鱼圈缓缓驶出,向着回京的方向平稳前行,不多时便驶入了高速公路。车窗外,路两旁的稻田正翻滚着金色的浪涛,成排的绿树整齐地向后延伸,可天空却被阴云密密实实地笼罩着。这般自然景致,在光影的交织下,平添了几分深沉与凝重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在手机上看地图,发现从北京到大连的直线距离不过四百多公里,可坐大巴车却要绕上一大段路:先过天津,到山海关,再沿着辽宁的地界绕过大半圈,经锦州、营口一路向前,才最终抵达大连,从北京到大连大约行驶近1000公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双汽四日游,首尾两天住在营口鲅鱼圈,只有一天住在大连郊区。</p><p class="ql-block"> 最开心的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逛遍了营口鲅鱼圈的好景致:山海广场的开阔、万达广场的热闹、月亮湖公园的清幽,都让人印象深刻。到了大连,更是打卡了一连串惊喜:金石滩黄金海岸的金沙碧海、星海广场的壮阔视野,在老码头乘小艇喂海鸥时,漫天飞鸟环绕的瞬间格外治愈;海之韵公园的山海风光令人沉醉,坐着大巴穿行在大连市区,一路尽览这座城市既壮观又秀美的街景。就连旅顺之行也藏着新意,大巴车驶过军港时瞥见的海防景致,以及专程参观的旅顺潜艇博物馆,都是十五年前我两次深度游大连时未曾见过的景观。 这般新鲜体验,无不印证着大连这些年的飞速变化--它在城市建设的路上步履不停,日新月异。</p><p class="ql-block"> 大巴车在高速上一路飞奔,迎着绵绵细雨,在上午11点突然雨过天晴,有点被压抑的心情一下子敞亮了!中午到达山海关服务区。下午高速路上一路畅通,四点多就进京了!</p><p class="ql-block"> 虽是短短四天的行程,其中两天都在大巴车上度过。一路上在高速公路前行,窗外的风光随着车轮滚动不断变换,而我的感官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渐渐舒展,视野也在地域的流转里悄然拓宽。这趟旅程虽有奔波,内心的充实与收获却在不知不觉中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 都说旅游是从自己待腻的方寸日常,走向别人熟稔的寻常街巷。看似不过是换个地方落脚, 实则是让被惯性磨钝的感官重新苏醒:在陌生的晨光里听见不一样的鸟鸣,于异乡的晚风里闻见未曾熟悉的草木香,就连脚步踩在石板路上的节奏,都带着与日常不同的韵律。 </p><p class="ql-block"> 那些别人眼中习以为常的风景,于我们却是打破思维定式的窗口--原来天空可以有另一种蓝,原来生活可以有另一种节奏,原来平淡日子里藏着的惊喜,从都在“习以为常”之外。 这一路的奔波与停留,本质上是让心灵在新鲜感里重新生长,让被琐事填满的内心,腾出空隙去容纳更辽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写在结尾:因对大海的偏爱,让我年年奔赴海岸。十五年前曾到访的大连海滨,虽在时光里渐生几分陌生,但当脚步再次靠近,才发觉:这里风光依旧,且更添了今日的璀璨。旧日情景恍然重现,那年见的山、那一片片海、那壮观的城市风景,还有童少时纯粹的情谊、始终未变的互助友情(因我有两位小学同窗早在大连安居乐业),依旧清晰如昨,在眼前一一浮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