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始建于唐代,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扩建,是中国北方现存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的明代军事重镇。被誉为“京西第一府”,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自唐代建城以来,历经金、元、明、清多代扩建,明初成为长城九边重镇之首“宣府镇”,清代设宣化府,取“宣扬德政”之意。现存城墙周长约12公里,保留明代砖石包砌特征,四门设瓮城、角楼及护城河,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谷王在原有城垣的基础上,将城池扩展为方圆达12平方千米、设有七个城门的大城,面积与当时的西安城相当。宣化古城为正方形,每边6里多,周长12千米。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p><p class="ql-block">明清宣化城廓示意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大新门</b>是古城西门,2005年复建。是连接张家口市区与宣化古城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古城核心区是位于中轴线上的3座城楼:清远楼(钟楼)、镇朔楼(鼓楼)和拱极楼(南门楼)。</p> <p class="ql-block"><b>清远楼</b>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古城正中,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宣化标志性古建筑,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远楼玲珑俊美,工艺精湛,它建在一座8米高的墩台之上,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木结构楼阁,墩台下的十字券洞分别与南昌平、北广灵、东定安、西大新四门通衢。</p> <p class="ql-block">从城楼上北望</p> <p class="ql-block">从城楼上南望</p> <p class="ql-block">清远楼以南的中轴线是古城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b>镇朔楼</b>又名鼓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该楼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它得名于当时镇守宣府的总兵挂有"镇朔将军印",而在全国配有将军印的将军只有八位。镇朔楼在古城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在镇朔楼的北楼上悬着清朝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神京屏翰"大匾。</p> <p class="ql-block">镇朔楼上的石碑,是历次重修镇朔楼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从城楼上南望中轴线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b>拱极楼</b>(南门楼)建于宣化南城墙昌平门之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唯一保存关城的城门楼,寓意拱卫京师。</p><p class="ql-block">因下雨,未登城楼细看。</p> <p class="ql-block"><b>时恩寺</b>位于镇朔楼西侧,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原建筑布局由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大殿、禅房组成,今仅存大殿。它是宣化建于明代较早的佛教庙宇,也是宣化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2006年时恩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与北京、大同的古代九龙壁不同,<b>宣化九龙壁</b>为现代新建景观,其设计灵感源自传统龙壁文化,由中共宣化区委、宣化区人民政府出资。宣化另有一座砖雕五龙壁建造年代可追溯至明代(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教育学院校园内)。</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长24米,厚1.6米,高5.9米,面背各雕九条神态迥异之蟠龙,共由6266块七色琉璃制品筑成,共饰639条龙。</p> <p class="ql-block">壁前凿一曲形映池,七座汉白玉拱桥匀布池上。</p> <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内还有一些可参观的地方,例如:</p><p class="ql-block">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一座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三进四合院,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用作宣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同治年(公元1869年)的天主教堂,经历过被义和团焚烧、被日本人强占、以及十年浩劫中的损坏,经过政府资助和教友捐赠。现在已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又遇雨,我们只匆匆参观了古城精华3座城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