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江南水乡,走进吴江铜罗古镇

潘湘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潘湘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2910103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铜罗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系苏杭中心腹地和江淅接壤之处,是拥有千余年历史的古镇。因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西汉辞赋家严忌墓葬在这里被发视,为纪念而更名为严墓。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复称为铜罗。2003年12月与桃源镇合并,为吴江桃源镇铜罗社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处暑时节,我和家人冒着高温,兴趣盎然地借助高铁、地铁赶赴这里,寻幽访古,颇有收获。图1为古镇内设置的吴江全景旅游导览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铜罗是一亇小众原生态慢生活的古镇,自2003年12月成为桃源镇铜罗社区以来,当地政府遵循“留住历史印迹,重塑古镇风貌”的修复原则,对重要的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修旧如旧,延续历史风貌。2017年2月被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相比周边热闹嘈杂的古镇,这里宁静祥和,展现着独特魅力,游人到此,都被其原生态的江南水乡风貌所吸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铜罗有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也称严墓老街,由民主街、胜利街的南北向部分和南北走向的朝阳街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街两边店铺、民居连绵逶迤,多为明清和民初时期建筑,一至二层的砖木结构,白墙黛瓦,观音兜、馬头山墙,门板或墙壁上斑驳痕迹记载了沧桑岁月。喜庆的红灯笼间隔有序地悬挂在屋檐下,营造出温馨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洋溢着古风古韵的店铺主要经营酱菜、糕团、烟烛、杂货、篐桶、木料加工等。随古镇开发,也有茶室、咖啡等店铺,带来时尚和新的气息。漫步老街,感受到这里民风古雅淳朴,生活气息浓郁,没有刻意夸张,让人愉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街上酒类店铺较多,古镇酿酒始于春秋,酿酒文化兴盛,严忌之墓发现也与酿酒挖土有关。黄酒酿造技艺于2011年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街上弄堂也很有特色。店铺前店后宅,相邻宅屋间的狭长通道引人入胜,给人曲径通幽的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老街,一些建筑遗址常不期而遇,仿佛翻阅古镇尘封的历史画册,让人感受到古镇的岁月变迁。位于胜利街20号的铜罗邮局旧址最先邂逅,其系上世纪70年代初建,由水泥结构的5间平房组成。1992年邮局迁新址后曾一度变为原邮局老职工宿舍。2019年8月为苏州控制保护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民主街6号的凌氏门楼,约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该门楼雕刻精细,门额“居仁由义”。抗战期间,门楼被日军破坏,大门至今留下焚烧痕迹。为牢记日寇侵略罪行,当地人们将凌氏门楼称作“铁证门楼”。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2024年4月为苏州市吴江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吴江铜罗地处太湖流域,位于中心区域的枫桥河东西走向,京杭大运河又自西南向东北贯穿桃源镇,使铜罗水网丰富,水乡风情浓郁。行走在河边,宛如绿色绸带的碧水带来絲絲凉意,含有泥土芬芳的空气沁人心脾,令人不由得放慢脚步沉浸于此,感受古镇纯生态的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枫桥河两岸不仅店铺、民居鳞次栉比,还建有木质结构的连贯廊棚,北岸长203米,南岸长201米,建造于清末民初,是当时商贾彺来盛况的见证。如今修复后的廊棚蜿蜒连绵,已成为枫桥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行人在此休闲赏景、购物两相宜。2014年7月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铜罗古桥也不少见,如横跨枫桥河的单孔廊桥~枫桥,形制考究;横跨迎春河的迎春桥则是3孔石梁桥(2019年8月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横跨大德塘的李家桥则是单孔石梁桥,造型壮观……这些古桥既方便了铜罗商贸交通,也是古镇悠悠岁月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铜罗老街行走不远,即是吴江党史馆。该馆为苏式仿古建筑,于2002年7月1日竣工开馆。馆前广场置有革命斗争群英谱浮雕墙。馆内小花园中有飞檐翘角的五角凉亭,还有建筑精美、陈列丰富的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众多图文史料及雕塑在声、光、电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助力下,向观者展现了吴江及严墓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生死存亡的抗日烽火中、在气壮山河的解放战争中谱写的光辉史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日军入侵中国,1939年11月吴江全境沦陷,日军对境内各地实施了烧、杀、抢、掠的暴行,在1942年2月短短20天内就有2373名同胞被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严墓因地处沪宁杭和苏嘉湖的交汇腹地,成为县政府、县党部所在地。中共浙西特委、吴兴县委等地下党组织也相继迁到严墓,开展党的地下抗日活动。严墓一度成为浙北抗日根据地。抗日区长俞清志等不少同志在严墓牺性,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华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观览于此,心中不禁涌起对革命先烈和这片红色热土的崇敬之情,也深感抗日战争胜利的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枫桥北堍的“福泰兴烟纸店”也是红色遗址之一,2014年7月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10月吴江县严墓地区党组织归属中共淅西路东特委领导,中共浙西路东特委和中共吴兴县委同设于福泰兴烟纸店,以老板和店员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成为中共地下党接头、传递情报的重要活动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砖木结构的店内,空间不大,壁柜及桌面陈列的纸张等用品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再现,大门直对路口,隐蔽性差。伫立于此,可以想象到抗战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艰巨复杂,更增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石板道继续往南前行,在南街西端,即是始建于南宋建光初年(1127年)的普慈寺,至今已近900年。寺院历经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乾隆四年(1739年)两次重修。现存建筑群为2007年修缮复建,恢宏壮观,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含大雄宝殿、天王殿、财神殿、汾阳王庙等主体建筑。兜转其中,可见各殿雕筑修饰华丽,香烟缭绕,佛教氛围浓郁。2019年普慈寺入选苏州市第二批吴文化地区保护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慈寺历史悠久,又因其汾阳王庙内供奉唐代名将郭子仪而闻名遐迩。郭将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与洛阳、抵御吐蕃与回纥入侵等,並以政治智慧实现功高不震主的善终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代人对郭子仪功绩也耳熟能详,以往屡看不厌的越剧《打金枝》就是展现郭子仪之子郭暖与升平公主之间传统伦理与皇家威严的碰撞故事,也从侧面凸现了郭子仪的功绩及其处理矛盾的政治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汾阳王殿内介绍,郭子仪祖籍和出生地为山西和陕西,他去世后,江南水乡铜罗却建庙供奉,缘于一件实事,即唐德宗初年,郭子仪奉旨代天巡视南下抚民,路过铜罗,巧妙设计为民除掉祸害多时的一大群野猪,百姓对此感激不尽。我们在汾阳王庙前也听修路民工说,汾阳王为老百姓做过好多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汾阳王庙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至今巳850多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又重建。2008年12月汾阳王庙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饭后,我们来到人民街41号汪宅,这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出生和生活过的故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汪宅东傍迎春河和迎春桥,建筑很有特色。因大门紧闭无法入内,据宅旁文字介绍,汪宅建于民国初期,砖木结构,三开间,前后共六进,平房或楼房。第一进平房临迎春河湾塘,建有双落水河埠;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为小街;第二、三、四进后均筑精雕门楼和石板天井。2005年1月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部分用作“地热科普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介绍,汪集旸(193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理论和应用地热研究,在国内外地热学界享有盛誉。2000年春节他回到阔别了50年的铜罗汪宅,看到老宅中精美的门楼和迎春河碧水,颇多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迎春桥及对岸远眺,白墙黛瓦的汪宅倒映在迎春河中,静谧唯美,尽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情,让人百看不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吴江铜罗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还有红色印记,到此观览,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次心灵震撼的红色教育,从中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适当时,必将再来,感受古镇与时俱进的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手机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文/制:潘湘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