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相村的“菜园头”一一记一生与菜园为伴的张瑜

张坦军

<p class="ql-block">陈述人:任道元、任培富、许佑如、任培荣、潘如有</p><p class="ql-block">整理:张坦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小相村的历史记忆里,“菜园头”这三个字始终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张瑜。这位生于1932年5月、逝于2010年7月的普通农民,以一生的时光与菜园相守,用双手在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农耕传奇。在那个以土地为生、以菜园为食源的年代,他的名字不仅是种菜技艺的象征,更承载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期盼与对公平的信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菜园结缘的一生:从西大门到灵岩寺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瑜的种菜生涯,几乎与他的生命历程同步。作为家中次子,上有兄长张帆,他自解放前便跟随家人在西大门园子地以种菜为生。那片土地,是他与菜园最初的缘分,也是他农耕技艺的起点。解放后,他依旧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直到1962年小相生产大队成立,他被分配到第13小队,负责灵岩寺后的四亩园子地;1970年生产大队合并为7个小队,他又转至第6小队,继续执掌菜园。从集体化到土地下户的1981年,再到晚年退出劳作,张瑜的大半生都在菜园里度过,泥土的芬芳与蔬菜的清香,成了他生命中最持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产队时期的菜园,是全村人的“菜篮子”,而张瑜则是这个“菜篮子”的守护者。为了看护菜园,他常年住在生产队搭建的人字形菜棚里,白天与锄头、耙子为伴,夜晚与星辰、菜畦相守。那座简陋的菜棚,见证了他无数个劳作的日夜,也见证了一茬茬蔬菜从播种到收获的轮回。对他而言,菜园早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寸土地、每一株幼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精耕细作的技艺:从韭菜到白菜的“四季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瑜的种菜技艺,在小相村是公认的“一绝”,而这“一绝”的背后,是他对每一种蔬菜、每一个生长环节的极致钻研。春天的韭菜,是他一年劳作的开篇。当天气转暖,他会先用耙子将韭菜地细细打理,垫土、打头耙,每一耙都力求均匀细致。待韭菜出苗后,他会精心垒畦,遵循着“头茬不浇水,长至五寸割”的古法,确保头茬韭菜叶大肥嫩。割完头茬,他便用马勺一勺勺舀上茅粪,每一勺都恰到好处,施肥后立即浇水——菜园里的水井,是他最熟悉的伙伴,总能及时为蔬菜送来甘霖。第二茬韭菜收割后,他便不再割取,而是静待韭苔长出,待打苔完成,一年的韭菜侍弄才算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韭菜之后,菜园的“接力棒”交给了水萝卜、青菜、西葫芦、豆角,以及各类秧苗。他会组织劳力深翻土地,将地块垒成整齐的菜畦,这些春菜是全村人餐桌上的希望。育秧时,他更是将经验发挥到极致:茄子秧、西红柿秧、窝笋秧、茴子白秧、黄瓜秧,每一种秧苗对土壤湿度、撒籽深浅的要求都不同,他总能精准把握,撒下的籽匀称整齐,出苗率远高于常人。移栽时,他化身“指挥官”,定好尺寸、上足茅粪、浇透水分,再指挥社员们按规程栽种,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夏季,西红柿、豆角、黄瓜需要扎架,他会安排细心的女社员前来帮忙,随着藤蔓长高,扎架的工作也一次次重复;打掐、施肥、浇水,他每天穿梭在菜畦间,如同照顾孩子般呵护着每一株作物。尤其雨后,他总会及时浇水,因为他深知“雨涝别忘浇园子”的民谚真理——雨水虽多,却需浇水调和,才能让蔬菜长得更快更壮。在他的照料下,生产队的西红柿又大又红、无斑无疵;茴子白(即卷心菜)如脸盆般饱满;黄瓜嫩长、西葫芦硕大、豆角细嫩、茄子紫嫩,每一种蔬菜都长势喜人,比其他生产队的产出高出一截,“种菜高手”的名号,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伏天里,他又忙着种下胡萝卜和白菜,严格遵循“头伏萝卜末伏菜”的农时规律。秋收时节,他种的胡萝卜大小适中,白菜个大饱满,菜帮紧紧包裹着菜心,几乎没有空心的情况。这份丰收的喜悦,不仅来自土地的馈赠,更来自他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菜园里的“规矩”:公平与诚信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张瑜而言,菜园不仅是种植作物的地方,更是坚守公平与诚信的阵地。每次分菜前,他都会亲自细心挑选,不成熟的菜绝不让摘,即使有社员帮忙,他也会反复叮嘱“等熟了再摘”。分菜的日子,如同过节一般热闹:村民们提着笼子、袋子,浩浩荡荡走进菜园,而他则与队里派来的人一起,将摘好的菜公平合理地分配下去,不偏不倚,让每一户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公平。这份公道,让他在村民心中赢得了超越技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对“肥”的讲究,更体现了对土地的敬畏。菜园里有一个长方形的茅坑,四周用白石灰处理得干干净净,队里掏粪工将各家茅厕的粪水运来倒入后,他会加入黑矾,再一勺勺舀到菜畦里,随即浇水。“土肥水足”是他的秘诀,而这份对肥料的精细处理,既保证了蔬菜的养分,也体现了他对农耕规律的深刻理解。在他的经营下,生产队的菜园始终是全村数一数二的“样板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消逝的菜园与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1年,土地下户的政策推行,生产队的菜园子随之消失,那个集体劳作、共同分菜的时代渐渐远去。此时的张瑜已年近半百,年龄的增长让他不得不退出坚守了一辈子的菜园。但他与菜园的故事,却没有随着菜园的消逝而被遗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小相村的村民们提起张瑜,仍会津津乐道地说起他种的韭菜如何肥嫩、西红柿如何红艳、分菜时如何公平。那座人字形菜棚、那口菜园里的水井、那个加了黑矾的茅坑,以及他穿梭在菜畦间的身影,都成了村民们心中温暖的集体记忆。张瑜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传奇”,他只是用一生的时间,认真地种好每一分地、侍弄好每一株菜,却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名字刻进了小相村的历史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菜园头”张瑜的一生,是中国农民与土地相守的缩影。他用双手诠释了“精耕细作”的内涵,用公道赢得了人心,用坚守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或许,正是这样一代代与土地为伴的劳动者,才让农耕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让我们在回望过去时,总能感受到土地的厚重与人性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