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糖糖爸(昵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177946</p><p class="ql-block">山西内据群山之固,外拥大河之险,历来享有"表里山河"的美誉,三晋大地不仅山河壮丽,景色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根脉所在,坊间素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之说。</p><p class="ql-block">应县旧称应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代,在行政区划范围内,都不属于大同的范畴,然而因为地理位置离得近,故人们一般来大同旅游都会把应县,划归在大同的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应县最有名气当属应县木塔,然而应县最有历史和观赏价值的则不仅仅只有木塔,而是应县三宝(即应县木塔、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和披头散发的石狮),应县三宝是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33年在应县考察时赞誉的三处珍贵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古代特别是辽金时期在建筑、雕刻艺术上的高超技艺,是名佛其实的国宝。</p><p class="ql-block">表里山河行第十六站~应县三宝</p> <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之一应县木塔~世界最高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塔,无钉无铆,斗拱结构,为中华第一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之二净土寺天宫楼阁式藻井~九眼藻井,天宫楼阁木雕,沥粉贴金,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之三净土寺披头散发石狮~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动乱时期遭人为毁损,现存为损坏后的残件</p> <p class="ql-block">此为佛宫寺山门和背后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它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巴黎埃菲尔铁塔齐名),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堪称中国古建筑史上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透过"浮图宝刹"坊看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近970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雷电、地震战火,至今仍巍然耸立,确实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体重量达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木料用量达上万立方米,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共计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应县木塔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曾遭受多次强烈地震的袭击,甚至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但主体结构依然完好,展现了其超凡的抗震和抗冲击能力。</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历史上不当的修缮(如20世纪30年代拆除夹沙墙改为格扇门)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木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与变形,二层和三层的梁柱倾斜程度已超过比萨斜塔,如何在不破坏其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科学加固和修缮,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p> <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两块御笔金匾高悬,体现了应县木塔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木塔最显著的技术成就就是其精妙复杂的斗拱结构,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制的斗拱,种类之多,世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这些斗拱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簇拥在塔身四周,既起到强大的承重作用,又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斗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蓝天之下,龙头高昂,美观极了</p> <p class="ql-block">塔内各层供奉着精美的佛像壁画和彩塑,尤其是底层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神态庄严,衣纹流畅,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此为佛像背面</p> <p class="ql-block">此为佛像侧面,出入文物保护的需要,其它各层现已不对外开放,游人稍显遗憾但表示理解。</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不仅仅是一座佛塔,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力学、美学和工艺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活化石,为应县三宝之首,则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距离应县木塔仅数百米,就来到净土寺,应县三宝中的二宝和三宝都藏于净土寺。</p> <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又称北寺,位于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精美的金代古刹,创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并在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建。1966年文革期间,寺院大部分建筑和佛像被毁,仅存大雄宝殿和配殿,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和遗憾。</p><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中的两宝就藏在净土寺内。现今的净土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净土寺主殿,为金代原构,也是净土寺留存至今的唯一金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深阔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采用单檐歇山顶,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其斗拱疏朗,四角挑檐升起,呈柔和的弧线,是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斗拱顶端上有吉祥小人,下挂风铃,蓝天之下,分外抢眼</p> <p class="ql-block">别看大雄宝殿门面不大,平淡无奇,门内却藏有大乾坤,应县三宝中的一宝~天宫楼阁式天花藻井就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最令人惊叹的是天花藻井和天宫楼阁,被誉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部为木质雕刻,在复斗型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划分为九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有一个红色圆心,雕刻极其精细,色彩尤为华丽。</p> <p class="ql-block">九个藻井中,明间藻井最大,藻井下饰以天宫楼阁,中间雕有两条盘绕的金龙,气势磅礴。相传这两条金龙曾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p> <p class="ql-block">当中圆心的金龙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下饰空中楼阁造型逼真,雕刻精细,实属珍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周和藻井平齐的墙头都装有天宫楼阁,与藻井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天宫楼阁采用《营造法式》中的制作方法,从星檐、斗哄到吻兽、栏杆,所有构件都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是金代小木作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天宫楼阁的斗拱是大殿斗拱的缩小版,整个制作严谨细致,实为精品</p> <p class="ql-block">辽代石狮,原位于净土寺山门前,是梁思成先生赞誉的"应县三宝"之一,造型独特,狮首毛发披散,被称为"披头散发"狮,雕工精美,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对石狮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面部被毁,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残缺景像,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残缺的石像中看到石狮披头散发飘逸狂野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梁思成先生在近百年前拍摄的应县净土寺辽代石狮的英姿,以此作为对照,并提醒人们,保护好现存的文物古迹,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p> 游历感言 <p class="ql-block">游应县,观三宝,心为之震撼。木塔巍然立千年,历经风雨雷电的洗礼,甚至遭遇战乱炮击仍巍然矗立,这不仅是东方是中国更是世界的奇迹;九眼藻井木作精巧,天宫楼阁,苑若仙境;辽代石狮,披头散发,尽显雄狮的狂野,尽管遭遇人为破坏,至今仍昂首屹立,永不言败。应县三宝,是千年历史沧桑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辉𤾗灿烂文化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有人将应县木塔比作比萨斜塔,笔者却认为不然,从建筑工艺而言,应县木塔全木制作,精密的榫卯结构更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而比萨斜塔为砖石结构,建造工艺相对简单;从保存角度看,木构建筑容易腐烂变形,而砖石结构则能贻养千年,难度不同,决定了应县木塔更为珍贵。</p><p class="ql-block">辽代披头石狮在动乱期间被人为损毁,确实是一件令人悲愤的悲剧,如今世事昌明,今人不可想象,然而人们确要提高警惕,防止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p><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非止于物,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中华文明之瑰宝,令人永志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