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跟朋友说打算去巴尔干,朋友马上说,哦,欧洲火药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巴尔干半岛位于南欧东部。狭义范围的巴尔干国家共有9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北马其顿,广义上的则要加上希腊和塞浦路斯。<br data-filtered="filtered"></h1><h1> 与我们的四川省差不多大小的一块地方,容纳了这许多国家,民族构成复杂,又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巴尔干半岛向来是多种势力交融、冲突之地,历来是兵家必争、列强染指之地。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就是从这里点燃,所以巴尔干半岛就赢得了“欧洲火药桶”的称号。</h1><h1> 好吧,那就到巴尔干去看看风景,再嗅嗅还有没有残存的火药味。也了一下我这类中国大叔大妈的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情怀。</h1><h1> 是的,为免受签证之累,此行只去了巴尔干诸国中的四个免签国,阿尔巴尼亚、黑山、波黑、赛尔维亚。其中,黑山、波黑、赛尔维亚曾经属于南斯拉夫。而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与中国曾有多年的同志加兄弟友谊,曾经让我们一遍遍看他们的影片,唱他们的歌。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这两个国名关联着我们对远去的少年青年时代的记忆。</h1><h1> 我们的大致线路是:广州→ 贝尔格来德→ 波德格里察→<u>阿尔巴尼亚</u>(地拉那 —培拉特 —地拉那 —斯库台 )→<u>黑山</u>(波德格里察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波德格里察 —科托尔峡湾—布德瓦老城)→<u>波黑</u>(莫斯塔尔 —萨拉热窝 )→<u>塞尔维亚</u>(巴宜纳巴拾塔 —乌日策 —兹拉蒂博尔 —泽蒙 )→ 贝尔格莱德→广州。</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阿尔巴尼亚,山鹰之国,</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曾经的铁杆朋友</b></h1> <h1><p></p></h1><h1> 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宣布独立,1946年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退出社会主义阵营。</h1><h1>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干净整洁,简朴袖珍。</h1><h1> 斯坎德培广场看着就那么点大,但地位等同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斯坎德培是15世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领导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长达20多年。</h1><p></p><p> 以斯坎德培广场为核心,数条道路向四周辐射。其中,民族烈士大道从广场向南延伸,是地拉那的中轴线,地位相当于北京的长安大道。</p><p> 广场周围和民族烈士大道两边是国家政治与文化的核心区域,总统府、国家部门的办公大楼等都坐落于此,民族烈士大道另一头有地拉那大学等顶极高校,规模似乎都不大。</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族烈士大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尔巴尼总统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尔巴尼亚议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尔巴尼某部委办公楼</h3> <h1> 斯坎德培广场周边有几栋建筑有点意思。国家历史博物馆,外墙上有一幅很大的壁画。那构图,那人物造型,中国大叔大妈看着是不是似曾相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历史博物馆</h3> <h1> 也有一些很现代的建筑。下面这栋大楼像是一位头戴头盔的骑士。不知是否依据斯坎德培的形象设计?</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斯坎德培广场上的休闲凉亭</h3> <h1> 在地拉那街头还见到了一截柏林墙。导游说了一下它的来历,但现在想不起来了。曾经隔断东西柏林的柏林墙在1989年被拆除,但仍有部分墙段作为历史遗迹保留了下来。难道是还有一部分作为礼物分送一些国家了?</h1> <h1> 在地拉那,导游説要带我们去看地堡。然后就在路边小花园里就找到了几个。看着像是小型碉堡,半埋于地下,钢筋混凝土造成,结构简单却坚固。理论上能抵御坦克、大炮和空袭。在阿尔巴尼亚,类似的地堡遍布全国,建造时间在1967年至1986年之间。</h1><h1> 地处巴尔干,日子本来就不安稳。1961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并退出华约后,又多了若干敌人。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更加深了时任领导人霍查的危机感。霍查于是下令大规模建造地堡。地堡的数量大概是17-18万座,分为小型掩体、中型机枪阵地和大型指挥中心等类型。阿尔巴尼亚因此获得另一称谓——地堡之国。</h1><h1>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也曾大挖防空洞,二者真是异曲同工。</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拉那街头的地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拉那街头的地堡</h3> <h1> 那些地堡跟中国还有点关系,因为修建地堡所用的优质钢筋水泥,大部分由中国援助。</h1><h1> 中国的对阿援助远不止于此。阿尔巴尼亚经济落后,过日子需要援助。1960年以前,援助主要来自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德等。1960年,苏阿关系恶化,苏联的援助停了,中国由此开始对阿援助。</h1><h1> 中国的对阿援助数额有不同的说法,最大的数字是100亿。中国前驻阿大使范承祚先生曾经说:“按人均算,平均每个阿尔巴尼亚人得到了中国4000-5000元人民币的援助“。要知道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100亿是多大的数呀,4000-5000元人民币也比一个普通工人的年收入还要高了。</h1><div><h1> 当然,阿尔巴尼亚对中国也有所回馈。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阿尔巴尼亚每年都和阿尔及利亚一起,在联合国提出恢复中国代表权的议案,对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也是立了功的。</h1><h1> 1971年,中美开始接触,中阿关系出现裂痕,之后友谊的小船説翻就翻。</h1></div><h1> 费这么多口舌述说中阿两国的过往,实在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曾经是同一阵营的铁杆朋友是有点特殊情怀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阿尔巴尼亚的,好多人都会唱《北京——地拉那》这首歌,“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国家。中阿人民并肩前进,团结在马列主义旗帜下……”至于那几部阿尔巴尼亚故事片《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桥》,在上世纪那个文化匮乏时期,我们颠来倒去不知看了多少遍,故事片的经典台词和主题曲好多人张嘴就来。《桥》的那首主题曲《啊,朋友再见》至今仍在中国广为流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宣传海报</h3> <h1> 7月2日,我们告别地拉那,前往培拉特。</h1><div><h1>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阿尔巴尼亚也有不少古迹。培拉特就是一座少见的保存完整的奥斯曼古城。</h1><h1> 培拉特古到什么程度?她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距今已有2000多年。那些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路延伸到山顶城堡的小房子,有着深棕色门窗与白色的石墙,显得古朴而雅致。不知为什么,这里的房子都开有多个窗户,且形状规整,培拉特因此被称为“千窗之城”。</h1></div> <h1></h1><h1> 培拉特有一座著名的加拉城堡,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城墙绵延1400米,城堡内至今保留着上百座建于13世纪的传统房屋及不同时期的教堂、清真寺、蓄水池等,街道都是鹅卵石或石块铺就,很有味道。</h1><h1> 沿着基本保存完好的古老城墙,踏着同样古老的石块小路一路向上,感觉是在一步步穿越漫长的岁月。很喜欢这种有历史的景观。</h1><h1> 2008年,培拉特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h1> <h1></h1><h1> 7月3日,游览了另一个极古的城堡,罗扎法古城堡。城堡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之后在不同时期不断扩建完善,历经风雨烽火。1939年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城堡再次被围困。战后,城堡被废弃。</h1><h1> 关于城堡得名,有一个悲凄的传说。传说城堡修建时,城墙屡次倒塌。有一智者便提议古伊利亚人首领献祭一位儿媳以稳固建筑。众儿媳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三儿媳罗扎法愿意牺牲,城堡因此以她的名字命名。</h1><h1> 如今的罗扎法古城堡,880米由石灰石和砖块砌成的城墙虽苍老却屹立不倒。城堡内有13世纪建造的天主教教堂废墟,此外还有王宫等建筑遗迹。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扎法古城堡入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设在古城堡里的小摊</h3> <h1> 登上城堡最高处,俯瞰斯库台市、斯库台湖及周边河流,那景色很是养眼。尤其是斯库台湖澄澈如玉,那些河流则碧绿如带,美得让人不忍移目。可以说罗扎法城堡及那一带的景色把阿尔巴尼亚的旅游价值提高了一个档次。</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堡与斯库台湖</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黑山,巴尔干最小的国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欧洲最后的绿洲</b></div></h1> <h1> 黑山,1.38万平方公,约62.3万人口,巴尔干最小的国家。以旅游业和制铝工业为经济支柱,曾被《孤独星球》杂志评为“十大最佳旅游目的地“,有“欧洲最后的绿洲”之称。</h1><h1> 黑山9世纪开始建国,1878年成为独立国家,此前曾被塞尔维亚、奥斯曼帝国统治,1918年起并入南斯拉夫,2006年6月3日宣布独立。</h1><h1> 黑山,以及波黑、塞尔维亚都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并入南斯拉夫的前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及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政权崩溃。铁托领导人民开展抗击,于1945年解放了全国,并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南斯拉夫由6个加盟共和国(黑山、波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2个自治省(科索沃、伏伊伏丁那)组成。</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91年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各加盟国陆续从南斯拉夫分割出来,宣布独立。而黑山磕磕绊绊,2006年才与塞尔维亚解绑,宣布独立。</span></h1><h1>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其中多少世事沧桑。这让人感叹我们中国持久的大一统真是了不起。</h1> <h1></h1><h1> 我们到达黑山的第一站是她的首都波德戈里察。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仅存一个钟楼、一处清真寺和几处房屋。能被战争毁成这样,那也是不多见的。战后重建,波德戈里察涅槃重生,全城的七分之一的地方被辟为公园和其他游乐场所,几乎成了一座娱乐城。</h1><h1> 看得出来,波德戈里察比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地拉那要繁华富裕一些。</h1> <h1></h1><h1> 我们很熟悉的南斯拉夫故事片《桥》当中的那座塔拉大桥就在黑山境内。</h1><h1> 7月4日,我们去打卡,不,应该説是去瞻仰塔拉大桥。去的路上,还在旅游大巴上又看了一次曾经看过N次的《桥》。</h1><div><h1> 来到塔拉大桥桥头,才更加理解为什么围绕这座桥会有惊心动魄的生死之争。这座桥跨越欧洲第一深、世界第二深的塔拉河峡谷,桥面到河面的高度140多米,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交通要道。1942年,德军第三次进攻南斯拉夫,此桥是必经之路。一支游击小分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炸毁大桥,成功阻止了敌人。战后,1946年,塔拉大桥重建。</h1><h1> 几十年过去,这座桥仍然没有被遗忘。中国来的游客是必定会把塔拉大桥列入行程的,其他国家的游客也不少。有些游客是边看风景,边唱着《啊,朋友再见》。</h1></div> <h1> 桥头有一尊军人的塑像。有人説那是桥的设计师,其实不是。塑像的主人是的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他的家就在塔拉河峡谷附近的一个村庄。二战期间,1941年,26岁的中尉面对来犯之敌,抵制上级投降的命令,率领部下死战到底,最终壮烈牺牲。1966年,他的母亲在塔拉大桥前为他竖立雕像以作纪念。</h1> <h1></h1><h1> 杜塔拉大桥的所在是一个面积有350平方公里的的自然公园,米托尔国家公园。1980年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1><h1> 步入公园的核心景区,只见峰峦叠嶂,林木苍苍,草甸遍布,小木屋散落于岭上林下。公园内最大的冰川湖叫黑湖。蓝天白云下,<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一泓碧水美得醉人。据介绍,</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黑湖周围还点缀着十几个冰川湖。山谷内洞穴、峡谷比比皆是。而且</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空气清新、一年四季美丽而静谧。</span></h1> <h1><p></p><p></p><p> 科托尔峡湾是黑山的又一瑰宝。</p></h1><h1> 科托尔峡湾是地中海深入内陆的约32公里的海湾,其特点是两岸高山夹峙,海峡狭长。更难得的是沿岸分布着许多很有历史的古镇、古城、教堂、钟楼。更有美丽的村落,房屋都是浅色的石墙,红色的屋顶,与大海与青山相映衬,成为难得的美景。</h1><h1> 7月5日,我们沿着海边公路前往科托尔古城。一路上只见海岸蜿蜒展开,形成美丽的海岸线。好山好水,山水相依、神功造物、景物交融,造就了科托尔峡湾的美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说,自从人类出现,山和水最美的邂逅就是科特尔。<span style="color: inheri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的世界最美丽海湾组织认证的世界最美海湾有30余处,科托尔峡湾名列其中。</span></h1> <h1> 途中,特地停车遥望了一下一个叫圣斯特凡的小岛。这个小岛原本只是一个渔村,后来因景色秀丽而成为度假之地。黑山独立后,因为缺钱,就把这个岛租给了新加坡的安缦酒店集团。小岛建起了五星级豪华度假酒店,成为富豪名流的度假圣地。所以,我们只能遥望。</h1><h1> 湛蓝澄澈的海水之中,小巧精致的小岛之上,一片有着橘红色屋顶的建筑闪着优雅的光,确实漂亮。</h1> <h1><p></p></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背山面海傍水的科托尔古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已经有先民居住,6世纪时由东罗马的查士丁尼大帝开始建城,之后随时代变迁不断变更主人。如今的科托尔成为热门的观光胜地。因为完整地保存了中世纪古城原貌,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h1><h1> 走近科托尔,首先看到的是高耸的古城墙,城墙修建在几乎是垂直的峭壁上,最高处近20米。据说为了这城墙,科托尔付出的建设成本超过欧洲任何一座宫殿。</h1> <h1> 科托尔古城的历史自然离不开战争。1657年,科托尔人依靠古城的坚固的防线抵挡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入侵。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成为奥匈帝国的三大港口之一。二战时,这里又曾被德军占领。如今的古城城门顶部的设有一石匾,上面刻着“21-11-1944”的字样,这就是铁托领导的军队把德军赶出古城的日子。石匾与城徽之间的长条石刻有铁托的题词:不是我的我不要,是我的谁也拿不走!</h1> <h1></h1><h1> 城中有钟塔、教堂等,都很有历史。更多的是各色商铺。钟楼前的广场叫武器广场,因为这附近曾经有个军械库。现在,武器广场是古城内最热闹的地方,设有不少餐馆咖啡馆,人们在这里悠闲享受。</h1><h1> 城中巷子都不宽,游人又多,这多少会影响游兴。正在帮同伴拍照时,有一帅小伙表示要帮我们拍照,想起导游对预防盗贼的提示,我们赶紧拒绝,草草收工。去巴尔干,关于防抢防盗的提示,我们的导游一路上絮絮叨叨,不知説了多少次。</h1> <h1> 之后,在科托尔乘坐缆车观光 ,俯瞰科托尔峡湾。那景色,壮观。</h1> <h1></h1><h1> 7月6日,仍然游走于科托尔峡湾。</h1><h1> 科托尔峡湾有一个南欧风情小镇佩拉斯特,这是一个很小的镇子,却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其宁静的氛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各方游客。</h1><h1> 小镇沿海湾而建。一侧是波光粼粼的亚得里亚海,一侧是层层叠叠的欧式老建筑,还有十多座教堂。在17至18世纪,佩拉斯特曾是一个繁华的海事中心,这里的海员学校培养了许多航海家。在这小镇上有不少漂亮住宅就属于一些航海家族。</h1> <h1></h1><h1> 从佩拉斯特小镇乘船登上圣母岩岛,可以更深入地感受海湾之美。</h1><h1> 圣母岩岛是一个人工岛,很小。岛上的主要建筑就是一座建于1630年的教堂。因为人多,我们没进去。圣母岩岛不远处还有一个圣乔治岛,岛上有小教堂和古老的墓地,佩拉斯特的船员大多葬在此处。游人不能上岛。</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海上看到的佩拉斯特小镇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托尔峡湾的山水相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岩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岩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人不得入内的圣乔治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波黑,美丽,但离火药最近的国家</b></h1> <h1> 波黑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20.5万。她的全称很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2世纪末建立波斯尼亚公国,1463年后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吞并,1918年起并入南斯拉夫王国,1992年宣布独立。</h1><div><h1> 波黑是一个时常被种族问题困扰的国家。三个主要民族,三种宗教,官方语言都设了三种,分别是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h1></div> <h1> 7月6日,在波黑的第一个景点莫斯塔尔老城就看到了种族冲突的破坏力。</h1><h1> 莫斯塔尔是波黑一座古老的城市。小城因一座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莫斯塔尔桥而著称。</h1><div><h1> 这座单孔石拱桥横跨在美丽的内雷特瓦河之上。桥始建于1557年,已有400多年历史。桥长27.34米,宽4.55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宽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造这座桥并不容易。建桥花了9年时间。据说如果建造失败,设计师会被处死,所以设计师是拼了命来把它建好。</h1><h1> 为了防备战乱,这座桥修建有桥头碉堡。但400多年前的设计师肯定没有想过要如何防止炮轰飞机炸。1993年,莫斯塔尔桥在波黑战争中被炸毁。直到战后,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多国资助下,古桥才得以修复重建。现在桥头处立有一块石头,上面镌刻着:Don’t Forget 93’(不要忘记93年)。意在告诫人们铭记那场灾难,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h1></div> <h1></h1><h1> 波黑战争发生于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h1><div><h1> 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作为加盟共和国的波黑何去何从,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发生了严重分歧。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都主张独立,但穆族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而塞尔维亚族则反对独立,希望与塞尔维亚合并。1992年3月,波黑议会在分歧未解决的情况下宣布独立。之后三方矛盾激化,最终引发战争。这场战争历时将近四年,并出现了种族清洗及大屠杀等严重人道主义罪行,造成约10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被认为是二战后欧洲最惨烈的局部战争之一。</h1><h1> 如今,在波黑,战争遗迹仍不难发现。莫斯塔尔老城的这座民居的墙上就残留有累累弹孔(见下图)</h1></div> <h1></h1><h1> 7月7日去参观的萨拉热窝的希望隧道更是波黑战争的重要产物。</h1><h1> 上点年纪的中国人对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并不陌生,原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可以说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波黑战争期间,瓦尔特们曾拼死保卫的萨拉热窝再次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因为在波黑独立问题上的分歧,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不同意波黑独立的塞族人联合南斯拉夫人民军将萨拉热窝团团围困。1425天,这个围城天数远远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163天,位居现代战争史上围城战役之最。</h1><h1> 当时,每天都有几百发炮弹射入市区,最多的一天达到4000发。整个城市断水断电,物质严重匮乏,萨拉热窝近乎死城一座。</h1><h1> 为了在铁桶般的包围中寻求一线生机,萨拉热窝守军决定挖一条地道,通往城外的波斯尼亚控制区。没有机械化设备,仅用镐头和铲子,经过4个月零4天,800米的隧道终于在1993年7月30日挖成开通。</h1><h1> 下图是希望隧道博物馆展出的萨拉热窝被围形势图,瓶颈处的蓝线就是希望隧道的大致位置。</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萨拉热窝被围形势图</h3> <h1></h1><h1> 隧道开通后,成为萨拉热窝与外世的唯一通道,民众便称之为希望隧道。大量物资通过希望隧道进入萨拉热窝,又有许多人通过希望隧道逃离萨拉热窝。据记载,高峰时,隧道每天有超过4000人进出,连当时的波黑总统也是经过这条隧道出发去参加国际会议的。可以説沒有希望隧道,萨拉热窝不可能在近4年的围困中坚持下来。</h1><div><h1> 围城期间有11,541人被死亡,其中1,601人是儿童,战后市内人口由原先的52万降至34万。</h1></div> <h1></h1><h1> 当年挖隧道时,一户姓科拉尔的人家把自己的住所贡献出来作为隧道的出口。战后,隧道大部分被水淹后坍塌。科拉尔家族设法保存了其中25米长的一段,还收集了挖掘工具,运送物品的背包,手推车等物品,在那所房子里陈列,向公众开放。2013年,这里由官方接管並改建为隧道博物馆。现在,这个简陋的博物馆和那段隧道构成了波黑的又一热门打卡点。</h1><h1> 的确,进入隧道,感受那曾经的窒息与希望,再看看那被炮弹和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民房外墙,会让你更深地体会战争的残酷及和平的可贵。</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隧道的出口,如今是博物馆的入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中陈列的隧道挖掘者的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刚从希望隧道出来的孩子</h3> <h1></h1><h1> 接下来,我们对“欧洲火药桶”的触碰越来越直接了。还是7月7日,我们在萨拉热窝市中心游览了巴西查尔西亚老城及大名鼎鼎的拉丁桥。</h1><h1> 拉丁桥是一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的桥梁。它修建于1798-1799年。桥上桥下,曾发生过多次重大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h1><h1>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来萨拉热窝视察,被一位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于拉丁桥头对面的街角。奥匈帝国因此大怒,于1个月后向塞尔维亚宣战。然后就是一串连锁反应,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涉及30多个国家,死亡人数达1600万-1800万,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灾难。普林西普小哥在向斐迪南射出子弹时,肯定想不到他的举动会成为一次全球性大灾难的直接导火索。</h1><h1> 当然,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引发世界大战,也是偶然中有必然。当时的巴尔干半岛已经火药味十足,战争一触即发。即使没有这件事,也还会有其他事件可能引起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的称谓并非浪得虚名。</h1> <h1> 如今,拉丁桥已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桥对面的楼里建了个一战爆发博物馆,在皇储夫妇死难处,斐迪南最后的脚印被拓印于一方水泥,旁边的建筑外墙上贴着斐迪南夫妇最后的留影。人们来到这里,听导游们讲那些从前的故事,感叹唏嘘,然后继续自己的行程。去逛逛巴西查尔西亚老城,或者在离拉丁桥不远的小广场上与鸽子嘻戏。这就是生活。</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斐迪南大公最后的脚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斐迪南大公夫妇最后的留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塞尔维亚,巴尔干之虎,</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的“新铁”</b></h1> <h1> 塞尔维亚国土面积8.85万平方公里(含科索沃),人口约为841万(含科索沃)。<span style="color: inherit;">9世纪起开始建国。一战后,加入南斯拉夫王国。1991年,南斯拉夫开始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2003年,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同年6月5日,塞尔维亚宣布继承塞黑的国际法主体地位,首都仍设在前南首都贝尔格莱德。</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也就是説,在1991年至2006年的15年间,塞尔维亚是守着贝尔格莱德,看着前南的各加盟共和国,自己曾经的兄弟一个接一个地独立出去,直至剩下自己。细品一下,这是什么滋味。</span></h1><div><h1> 塞尔维亚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因而被一些人称为“巴尔干之虎”。又因为与中国关系不错,被中国人称为“塞铁”。</h1></div> <h1> 在塞尔维亚游览的前半程还是很轻松的,看看风景,逛逛景点。</h1><h1> 位于乌日策的8字火车站是第一个景点。这个火车始建于1915年,有点历史了。因为当时的蒸汽机车动力不足,工程师就设计出8字线路。如今这里有绿皮车作为观光列车向游客开放。蒸汽机头、全木车厢,在山林和隧道间穿行,沿途美景也不错。不过,我们没有坐。</h1> <h1> 还有一个叫“河中小屋”的网红景点也不错。 <br> 2012年8月,《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张照片,在美丽的河中,一座孤独的小木屋伫立于一块岩石之上。这张照片引起人们注意,那小木屋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小屋”。<div><h1> 一夜而成网红的小屋是在1968年由两个塞尔维亚少年建造的。他们纯属突发奇想,却极有恒心。像小鸟筑巢一样,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木屋建成。后来,小屋几度被洪水冲毁,又几度重建。这期间又有一个青年加入其中。现在看到的小屋已经是第六代,已经设计得能够抵挡洪水,而且内部设施完备了。有意思的是,这座小屋的建造者中一位,米洛斯,他的亲大舅就是大名鼎鼎的前国足教练米卢先生。</h1><h1> 如今,闻名遐迩的小屋已经由政府接手维护。小屋因其屡毁屡建的经历,被视为塞尔维亚坚韧精神的象征。那3位当年的少年,如今的白发老人,怎么为当年的举动骄傲得意都不为过了。</h1></div></h1> <h1> 7月9日到达此行的最后一站贝尔格莱德。<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这里,铁托墓是必须要去看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铁托是南斯拉夫著名的领导人。二战期间,他领导了南斯拉夫的抵抗法西斯斗争,并于1945年解放全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之后一直任南斯拉夫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直至1980年5月4日去世。铁托生前喜欢花,他去世后,人们就把他安放在原总统官邸的花房,在不大的花房里砌了一个也不算大的白色大理石墓。原来的总统官邸则被辟成了“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那总统官邸的规模之小,很让人吃惊。铁托似乎是很简朴的。</span></h1><h1> 据说塞尔维亚人民至今都很尊重铁托。</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房及铁托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托塑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改为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的原总统官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内部</h3> <h1> 卡莱梅格丹城堡的游览也值得记上一笔,因为在那里,我和同伴有一特殊经历。</h1><h1> 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城堡位于萨瓦河与多瑙河的交汇处,这里是古代军事重地,数百年来默默的矗立,守护着这座城市。在城堡到处可见古罗马和奥匈帝国的建筑遗风。</h1><h1> 卡莱梅格丹城堡现在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那天因为时间还有富裕,公园又很凉爽安静,我与同伴便在树荫下的木椅上闲坐了几十分钟,然后才慢悠悠地往外走。途中有几位不知是哪国的朋友,对着我们用英语哇啦哇啦地一顿输出,大概听得出是让我们检查一下包。我们于是检查包,同伴这才发现钱包没了,而且完全想不起什么时候曾与他人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还好,护照没丢,损失也不大。每次出国,导游对我们这些给中国养得傻呵呵的人都是千叮咛万嘱咐,终于得教训了。</h1> <h1> 在贝尔格莱德,还有一个地方是中国人必去的,那就是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旧址,一个能嗅到让人心痛的火药味的地方。26年前,我们的三位新华社记者在这里死于美国人的轰炸。轰炸一国使馆,无异于对该国领土、该国尊严的侵犯。当年的那种郁闷愤懑至今也不能完全释怀呀。<div><h1> 进入巴尔干几天,一直是烈日当头,晴空万里。唯有那天,气温骤降,阴雨绵绵,多瑙河上的天鹅们也呆滞不动。</h1><h1> 如今,原中国驻南大使馆旧址上矗立着一座中国文化中心。高大白楼之前的一方石碑,成为中国游客到塞尔维亚的必定瞻仰之物。</h1></div></h1> <h1></h1><h1> 阿尔巴尼亚、黑山、波黑、赛尔维亚,巴尔干四国之行多多少少是一次情怀之旅。它让少年时期从一方电影屏幕阅读过、熟悉过地方来到了身边,让一种已经沉入心底,差不多已经忘记的情怀得到释放。</h1><h1> 阿尔巴尼亚、黑山、波黑、赛尔维亚,巴尔干四国之行又确确实实是一次绝好经历。有机会<span style="color: inherit;">看看这四国的好山好水,了解这四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的</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悠久文化,阅读这四国充满火药味的历史,再看看这四国如今的和平安定,想想在今天仍有人在战火中煎熬,很多感慨。</span></h1><h1> 最后,晒晒这位在波黑遇到的可爱的孩子,然后説一声,人间美好,请温柔以待。</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