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首府——登封市徐庄镇孙桥村

孙振松

<p class="ql-block">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为孙桥村题字</p> <p class="ql-block">孙桥村在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桥地处箕山、熊山山脉形成的梭形山川——马峪川西段,山岭连绵,沟壑纵横。淓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其中,天河自西北向东南绕村流过。孙桥所在的马峪川,距禹州、新密和汝州均为45公里,距许昌、郑州、洛阳均为90公里,地理位置独特,且山深林密,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孙桥村是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是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中心。</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26日,中共河南区党委和八路军河南军区首长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等人,率领第三、第四两个支队和干部队,从延安来到登封白栗坪,和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第一支队)会师。3月2日在白栗坪召开县团级以上领导人会议。王树声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正式宣布成立河南军区、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副政委刘子久、政治部主任吕振球、副主任曾传六、参谋长熊伯涛;区党委书记戴季英,副书记刘子久,委员有王树声、吕振球(组织部长)、徐子荣、张才千、熊伯涛、陈先瑞、韩钧。会后,河南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进驻马峪川,驻扎在孙桥村开明人士孙秋芳家南院。孙桥成为统一领导河南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河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首府。</p> <p class="ql-block">河南区党委、军区以先遣支队开辟的嵩(山)-箕(山)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在三点(郑州、洛阳、许昌)两线(平汉、陇海铁路)之间,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搞好党的建设和统战工作,深入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成立了河南行署(主任徐子荣),成立了六个支队兼军分区、六个地委和六个专署。</p><p class="ql-block">河南区党委在这里先后制订和发布了“河南区党委关于发布减租减息条例草案的通知”“中共河南区党委制定的河南灾期卖地倒还条例”“河南区党委关于河南战时与将来工作的指示”“河南区党委关于目前地方工作六大要务的指示”和河南军区发布的“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等重要文件和命令。创建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河南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在孙桥领导豫西抗日军民,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共进行大小战斗200多次,收复国土面积2万8千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8百多万,八路军主力由7千人发展到3万多人,地方武装近万人,民兵5万人,建立了30多个县的县委、抗日县政府和独立团(县大队)。1945年8月,第三支队南下嵖岈山区建立了豫中军分区、地委和专署。豫中军分区、地委、专署划归河南区党委、军区和河南行署领导,实现了豫西八路军与豫鄂边新四军五师的胜利会师。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通了华中与华北、陕北的战略联系,完成了党中央“发展河南、控制中原”的战略任务,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区党委 河南军区驻地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驻地孙桥村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徐庄镇孙桥村。原是一座典形的豫西四合院,占地面积10672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当时的徐庄乡政府在此立碑纪念。2012年,徐庄镇(原徐庄乡)投资百万元,将塌陷的原址修葺一新。2015年,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徐庄镇党委、政府将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旧址开辟为“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该遗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郑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征念馆内王树声大将塑像</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河南军区电台驻地</p><p class="ql-block">八路军河南军区电台驻地,位于今徐庄镇柳泉行政村鹅沟,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45 年3 月,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进驻孙桥后,军区电台就设在隐蔽的柳泉村鹅沟。通过电台,河南军区与延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直接联系,还要同八路军前方总部、太行军区和豫鄂边区五师联系,同时还与军区所属的6个支队、地委、专署相联系。通过电台上传下达,互通情报,指挥作战。</p><p class="ql-block">1945 年 10 月,电台随军区南下桐柏。2002年8 月,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徐庄乡政府在此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河南军区电台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豫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杨树林分校</p><p class="ql-block">根据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指示,1945年4月15日,豫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杨树林分校正式成立,校长贺玉农,县委组织部部长李先民任政委。学员大都是登封、伊川、临汝、禹县、密县、新郑的知识青年和区、乡基层干部。分校每期3个月,先后有200多名学员在此学习,为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p><p class="ql-block">八路军豫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杨树林分校遗址被列为登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徐庄乡政府在此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豫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杨树林分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柏树崖八路军抗日后方医院</p><p class="ql-block">柏树崖八路军抗日后方医院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徐庄镇柳泉行政村柏树崖自然村,医院范围遍布整个村庄。</p><p class="ql-block">1944 年秋,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进驻登封,医院最初设在杨树林村的王保庄,由于缺水转移到了杨树林村的下地门,后来发现这里不够隐蔽和安全,最后决定转移到柏树崖。</p><p class="ql-block">医院医护和警卫人员共有30多人,年龄都在20多岁。院长吴洪恩。先后有200多位伤病员在这里接受治疗。由于伤势过重,12 位同志牺牲在这块土地上。</p><p class="ql-block">该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徐庄乡政府在此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柏树崖八路军抗日后方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伤员住过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柏树崖八路军后方医院孔医生在抢救伤员</p> <p class="ql-block">本文史料及图片来自以下书藉</p>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