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石鼓书院

王伟华

衡阳石鼓书院“三绝”奇观‌<br>‌翻不动的书‌:广场石雕镌刻朱熹《石鼓书院记》,记录书院办学思想。‌‌<br>‌擂不响的鼓‌:原石鼓传说“鸣则兵革起”,后被推入湘江,现存为1965年仿刻。‌<div>认不得的字‌:禹王碑上的蝌蚪文,比甲骨文更古老,内容成谜。</div>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唐代处士李宽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应天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牌坊 春日的阳光洒落在2024年8月新立的玉白色牌坊上,使其熠熠生辉。牌坊上,由石鼓书院末任山长(清)曾熙所题的“石鼓江山”四个金色大字,笔锋苍劲,气势非凡。 <br>楹联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此联乃是由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专门为石鼓书院而创作的,曾经悬挂在石鼓书院的二门之处。<br> 侧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是晚清大儒王闿运写下的一副对联。 石鼓书院‌得名于其所在的石鼓山,因山形如鼓且历史上曾有天然石鼓而得名。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潇湘街道湘江北路69号,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 牌坊背面是曾国藩题写的“一郡佳处”,<br>正联:是七十二峰雄峻所钟,看砥柱中流,但莫赏青草烟痕、朱陵石迹;溯州六湾波涛而上,听鼓角午夜,应不减船山灯影、岳麓书声。 清 周延峻<br>侧联:小院跨蒸湘,山水分来岳势;先人开石鼓,诗礼传自唐时。 (明) 李孟彰 银杏树 编号:b4304070001 1200年 国家二级保护。 巨型石书:一面展开的白色石书躺卧在地面,翻开的那一页,上刻朱熹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创作的《衡州石鼓书院记》。这本书,也寓意着石鼓书院一千余年的厚重历史。“有书翻不动”是书院三绝中的第一绝。 广场上四座八角亭的名字分别是 沧浪、清风、南学津梁、蹈和 湘江,古称湘水,亦名雁门水,上源为寻乌县的罗塘河,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相传唐朝八仙之一韩湘子游居羊角汉仙岩修炼成仙,后人便称此地为湘乡,此水为湘水。三道水口锁大江是湖南省衡阳市北部特有的风水景观体系,位于湘江、蒸水、耒水三江交汇处,形成"山环水抱"的独特盆地地貌,素有"雁城"之称。衡阳依托这一风水格局,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治理结合,湘江沿岸的古塔、书院等节点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日寇大举进犯衡阳,衡阳保卫战中石鼓书院及石鼓山上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仅有部分石刻存留。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建石鼓书院。现为衡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石鼓书院的禹碑亭位于书院山顶东南角,刻有记录大禹治水功绩的碑刻。该碑亭为清光绪年间知府访得古禹王碑摹本后,邀衡阳名士刻制而成,次年秋建成六角石亭存置碑刻。碑刻正面刻有碑文分9行,77个字符,形似蝌蚪,左下方刻有“帝禹”字样。原碑早年隐没,现存字符含有多笔画异体字和抽象符号,难以与现代文字对应。学者推测其可能为西周后期楚国巫师为镇水而立的原始符咒,记载大禹疏通江河的事迹与祈祝内容。 “有字认不出”是书院三绝中的第二绝,现亭匾额3字为原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史穆手书。 走上石鼓书院的桥型长廊,长廊上建有一座禹碑亭。亭子中央面北上方悬挂着明代杨慎为禹碑所作的释文真迹,碑亭外门柱上有一幅“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的楹联。<div> “三绝”之二 ‌认不得的字‌:禹王碑上的蝌蚪文,比甲骨文更古老,内容成谜。 </div> 我们那天去正好休馆,不能进去,用一张网上的石鼓书院的全景图。这地形和长沙的橘子洲头几乎是一样的,一样的伸入湘江之中。<div> 石鼓江山是衡阳八景之一。石鼓山,左边是蒸水,右边是湘江,位于两水交汇处。</div> 蒸水,古名承水、丞水,俗称草河,沿河水气如蒸,故名“蒸水”。为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大云山西麓湖南省邵东县简家陇乡郑家冲雁鹅川(蒸源村),自西向东从金兰镇金树村入衡阳市,流经衡阳县、衡南县、蒸湘区、石鼓区,呈“乙”字型贯穿金兰、三塘等乡镇,到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咀草桥(草河口)注入湘江,全长194公里。 青草桥 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四月,当时的衡州知府薛柏瑄在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的渡口——青草渡建了一座木桥。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这座木桥焚毁于一场大火。之后修建了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改名叫“永济桥”。到了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一场洪水将多数栏杆冲坏,桥墩也受损。这一次的募捐修复后的“永济桥”才被改称为“青草桥”,是一座八孔石拱桥。1944年,日寇犯衡时被炸毁,后架木桥以通汽车。“青草渔灯”为衡州八景之一,素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称。清人朱佩连《清泉杂咏》诗赞:“潇湘八景画难描,雅爱衡阳青草桥。雨后凭栏新月上,渔歌矣乃橹声摇。” 临钓:黄色椭圆石碑,上刻“临钓”,位于石拱桥下南侧。<br> 诗词碑墙:刻于河边步行道的墙上,是有关石鼓书院的诗词和重修记录,如《重修石鼓书院记》、《风雩亭赋》等。碑墙长99米,有碑38面。 石鼓七贤雕像位于书院外占地约2200㎡的广场正中央,高台上立有与石鼓书院有渊源的7位古代学者的雕像,背靠背围成一圈面朝四方,雕塑四周棕榈树、蓝色花卉颜值较高。7人分别是: ①李宽:又名李宽中,石鼓书院创始人 ②韩愈: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侍郎,曾游览至此 ③张士真:出资建校舍、扩大规模,入乡贤祠 ④周敦颐:宋代理学创始人,相传幼时在衡州读书 ⑤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东南三贤之一,制定书院的规章制度 ⑥张栻:南宋右文殿修撰,东南三贤之一、岳麓书院主讲,创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 ⑦黄幹:朱熹女婿,南宋大理丞,奏请朝廷赐350亩田给书院。 石鼓广场上的雕塑“石鼓七贤”(即: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斡),是对石鼓书院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绝”之三 ‌擂不响的鼓‌:原石鼓传说“鸣则兵革起”,后被推入湘江,现存为1965年仿刻。‌‌ 石鼓书院在瞻岳门外。明成化(1465—1487),知府何珣“廓而增之”,奠定了衡阳城的规模。回雁峰、石鼓山、湘江、蒸水均在城外。衡阳城设七门:南门为回雁门;东面沿湘江为潇湘门、宾日门、阅江门(解放路河边);西面望湖门、安西门;北面为瞻岳门。城门上建有门楼,岿然相望,蔚为壮观。‌‌<div> 这是衡阳城的城门所在的位置,这里是北面为瞻岳门,往前走就是蒸水上的青草桥。</div> 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让我们来缅怀一下这座“抗战纪念城”。衡阳会战,是指1944年国民党军在中南重镇湖南省衡阳市进行的抗击日军的作战,因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从1944年6月21至8月8日,在装备不足、援军不至、粮弹不继的情况下,中国守城官兵仅凭粗陋野战工事,孤军奋战,抗击日军波浪式的冲锋围攻,以血肉之躯阻止敌军进攻。衡阳保卫战历时长达48昼夜,以守军弹尽援绝、伤亡殆尽而惨烈告终。 中国军队以少战多重创日本军。衡阳市也因此被誉为抗战纪念城,也是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 “寿比南山 雁鸣衡阳” ‌寿比南山‌ 特指南岳衡山,其作为“中华寿岳”的称号源自《周礼》《史记》等古籍记载,对应二十八宿中主司寿命的轸星。‌雁鸣衡阳‌ 衡阳古称“雁城”,源于“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自然现象与历史传说。 2012年1月7日,时任湖南省纪委书记杨敏之在衡南县云集镇宣布衡阳南岳机场奠基。5月30日,衡阳南岳机场飞行区土石方工程五个标段同时举行了动工仪式。2014年12月23日正式通航,定名为衡阳南岳机场。<div> 衡阳南岳机场自2014年12月23日正式通航以来,标志着800万衡阳人民实现了飞向蓝天的梦想,完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最后一环”,成为湘中南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br>,张开翅膀喜迎八方来客。<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