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鲁迅禁烟的喷子是什么心态?

范研范学会

<p class="ql-block">别用“正确”消解真实鲁迅的抽烟:当我们谈论鲁迅墙画时究竟在谈什么?</p><p class="ql-block">杨晓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鲁迅夹烟的墙画,因游客投诉“误导青少年”陷入争议。有人呼吁换成握拳画面,看似是在守护“正确”,实则在是消解鲁迅抽烟的真实,让严肃的文化记忆沦为一场荒诞的符号博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鲁迅不是被抽象化的“精神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大先生烟不离手,许广平笔下“去世前一天还握着香烟”的细节,是历史真实的注脚。这缕烟火缠绕着大先生深夜写作的疲惫,饱含着对民族命运的焦虑。纪念馆墙画呈现夹烟形象,不是宣扬吸烟,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会疲惫、有癖好,却始终以笔为剑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游客投诉的逻辑本质是用“完美人设”绑架历史。他们渴望鲁迅是永不犯错的道德楷模,却忘了真正的伟大恰恰藏在真实的“不完美”里。就像我们读《野草》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大先生的彷徨与坚韧,这份真实才让鲁迅的精神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若抽掉这些“不完美”的细节,鲁迅便成了悬浮的符号,离普通人越来越远,其精神传承也会沦为空洞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投诉者的“正确”带着强烈的现代性焦虑,在“健康中国”语境下,吸烟被贴上负面标签,于是有人本能地想要“净化”一切文化符号。但文化传承不是非黑即白的命题,纪念馆的功能,是呈现历史引发思考,而非迎合当下的“正确”标准。鲁迅夹烟的画面能让参观者追问:是什么样的时代困境,让这位斗士借烟消愁?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在烟霭中笔耕不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思考的空间远比一幅“握拳”的“正确”画面珍贵。文化的弹性,在于容纳复杂的人性与历史的褶皱。我们可以在公共场合倡导健康生活,但不该用这种“正确”去阉割历史记忆。否则,博物馆里的文物会被滤镜成“完美展品”,历史人物会被简化为“道德标兵”,文化传承就成了一场自欺欺人的cosplay。</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后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鲁迅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符合现代的“正确”标准,而在于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犀利剖析。纪念馆保留夹烟墙画不是纵容吸烟,而是告诉参观者: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他们的伟大恰恰在于突破了凡人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面对这类争议时,不妨多些“理解之同情”。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同情时代语境的差异性。让鲁迅的烟火,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年轻人看到这幅画,或许会好奇他的故事,进而翻开《呐喊》《彷徨》,在文字里遇见那个真实的、挣扎的、永远战斗的灵魂。这,才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别让“正确”的剪刀剪碎了真实的历史拼图。让鲁迅的烟在纪念馆的墙画上袅袅升起,照见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是要冰冷的符号,还是鲜活的灵魂?答案,藏在每一个愿意触摸真实的人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