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对我来说,是平凡而又充实的一天,因为这天是我与发小预约参观外滩万国建筑群上海外滩12号、上海和平饭店的时间。避开早高峰上午9点半才出发,地铁11号线到真如站换乘14号线,在豫园站下车。 这个站台的站内大厅被称为“上海脉搏”,设计师从黄浦江的水流形态中获得灵感,将天花的曲线线条像江水一样自然地拍打在柱体上,形成有运动感的脉动,用水的形式语言塑造了古典东方现代的空间体验,展现出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豫园站位于城市中心深处,像上海的心脏一样,因此走上台阶仰头望时,会呈现出爱心的形状。顶部设计有蜿蜒曲折的褶皱灯带,形成超大LED三维屏幕,可播放不同的灯光特效,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最美的地铁站。 我站在豫园站的站厅中央抬头望,“上海脉搏”的壮观瞬间攫住视线,整个顶部被多彩的灯带铺满,如同一条在黑暗中苏醒的光河,又恰似城市脉络般纵横交织。 36米深的地下空间里,这条三维光带随时间流转变幻着光影韵律:时而化作黄浦江上粼粼的波光,金色与蓝色交织,模拟出江水拍岸的动态;时而切换为老上海弄堂的暖黄灯火,细碎的光点层层叠叠,晕染出市井的温煦;偶有流光如地铁列车般疾驰而过,灯带骤然亮起又渐次暗去,精准复刻着城市奔涌的节奏。 光带的褶皱设计让光影有了立体的层次,仿佛在头顶撑起一片起伏的光穹,站在下方的人不自觉被包裹其中。灯光暗调时,是深邃夜空中闪烁的星轨;灯光明亮时,又化作破晓时分穿透云层的霞光,将36米深的地下站厅照得通透而富有张力。科技与城市气质相融的设计,让冰冷的地下空间有了跳动的生命力,每一道光影的流转,都像是在诉说着上海昼夜不息的繁华与活力。 走出站台来到站外,立即感觉热浪滚滚,今天又是一个高温日。自8月6日36.3℃的高温至今,已连续14天了,好在有点风,上午的温度还没达到最高点,走在马路上,撑把遮阳伞,还能凑合。 我们沿江西中路走到福州路,只有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从外滩12号边门(福州路36号)入内参观。外滩12号是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C位建筑(原汇丰银行大楼,现浦东发展银行总部)。 最经典的元素是稀世三宝:门前两只雄狮、卢浮宫同款大理石柱和八角厅穹顶大型壁画。讲解只有10分钟,可我们在里面呆了1个多小时,为的是等待下一个参观的时点。 下午1点多,步出外滩12号,沿中山东一路前往位于南京东路交叉路口的上海和平饭店。 一路上途经万国建筑群的几幢大楼,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是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的一座中国衙门式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 高耸的钟楼和海关大钟一直是上海的标志,现为上海海关。大楼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高8层,上面是高大的钟楼,有10层楼高,仿美国国会大厦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外滩14号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 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在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楼一层的上海劳动模范风采馆焕新升级,正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走了进去参观,展馆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陈方式,生动展现480位上海各行各业劳模群体的辉煌历程。 有许多都是上世纪50--70年代的劳动模范,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楷模。 纺织女工黄宝妹(七一勋章获得者)<div><br></div><div><br></div> 医学教授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人民教育家于漪 人民艺术家秦怡 小扁担杨怀远 改革先锋包起帆 蔡祖泉 电影巨匠谢晋 新时代雷锋徐虎 杨富珍 裔式娟 吴孟超 叶叔华 马桂宁 周小燕 俞丽拿 吴尔瑜 展馆里还珍藏着许多见证历史的实物展品,全国著名劳模杨怀远服务旅客的“小扁担”,小小的扁担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徐虎为民解忧的便民服务信箱,小小的信箱连接着百姓的心,传递着温暖与关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走出外滩14号,继续向前。外滩15号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现在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外滩16号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大楼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 外滩17号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外滩18号是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 外滩19号是1865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成立时租用该处营业,直到1874年。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 外滩20号就是和平饭店,原名沙逊大厦,氛围独特,历史悠久,充满传奇色彩。 走近和平饭店,最先被震撼的是那座标志性的绿色铜皮金字塔顶,在上海的天际线下,既带着装饰艺术派的利落线条,又藏着老上海的精致底气,仿佛一抬头就撞进了百年前的摩登时代,聆听百年风华里的时光回响。 大堂里的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复古的水晶灯洒下暖光,耳边若有似无的爵士乐…… 没有刻意的怀旧布景,是百年时光的自然沉淀。无论是走廊里陈列的老照片,还是客房区保留的木质电梯、铜制门牌号,都在默默诉说过往。 最难忘的是站在露台远眺黄浦江,江风拂过,一边是陆家嘴的摩天高楼,一边是和平饭店的百年楼宇,新旧上海的碰撞在此刻格外鲜明。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一个“活的博物馆”,让参观者在触摸精致细节时,也读懂上海这座城市“兼容并蓄、历久弥新”的气质。 外滩的这些老建筑,就像一部部生动的史书,静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见证着上海的沧桑巨变。漫步外滩,欣赏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时,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倾听传奇的往事。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永远是上海的记忆,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