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之外逛“北京”

卧雪听松

<p class="ql-block">北京·卧雪听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73432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京路,是广州市越秀区一条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街道。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也是广州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2025年,大年初三下午,我对老伴说:“咱去</span>逛逛广州的北京路,看看跟咱北京的有什么不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北京路,顿感年气蒸腾,</span>远远就看见著名书法家吴南生题写的“北京路”三个大字,醒目且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  北京路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海郡尉任嚣在今北京路北段财政厅前一带筑番禺城,唐代至南汉,城市格局逐渐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灭南汉后,将南城沿至江边,建“双阙”。清代,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曾用名“永汉路”“汉民路”,1966年,改名为“北京路”,寓意广州人民向往首都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  北京路在清代被称为<b style="color:rgb(25, 25, 25);">“岭南第一街”</b>,其商贸繁华与文化底蕴常被文人提及, 清代《粤游小记》中,张心泰在游双门底(今北京路中段)年末花市时曾写道:<b style="color:rgb(25, 25, 25);">“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b>生动展现了北京路的历史风貌。<b style="color:rgb(25, 25, 25);">“不到北京路,不识广州城”‌</b>这句俗语高度概括了北京路作为广州历史地标的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下午至华灯初上,我穿梭于南北走向近千米长的北京路步行街上,历史遗迹和现代繁华交织,别有一番意境。其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广百、新大新等大型商场,还有宋代老街、元代铜壶滴漏等历史遗迹,以及金碧辉煌的大佛寺。崔靖之(宋)诗赞为<b style="color:rgb(25, 25, 25);">“朱甍十里接云霞,商贾千年踏浪沙。石道犹存秦尉迹,珠帘半卷越人家。香街夜放鱼龙舞,花市春喧锦绣车。莫问兴亡多少事,银蟾依旧照繁华。”</b></p> <p class="ql-block">  北京路上有两处千年古道遗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用玻璃覆盖,原地保留。呈现</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b><b style="color:rgb(25, 25, 25);">古道商衢共日光,摩肩客影各匆忙。”</b>之景象。2002年7月,北京路的北段中心位置上,出土了自唐代直到民国时期古道遗址,总面积420平方米,长约44米,宽约3.8米,在距地表深3米以上,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5个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  青灰砖路面上,依然留存着凌乱的足迹和不完整的车辙,看着层层露出的地面,如同翻动一本历史的书籍,望着古人走过的路,感慨<b style="color:rgb(25, 25, 2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如穿越时空</span><b style="color:rgb(25, 25, 25);">,</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犹见</span>历代豪门贵族、诗书人家、商贾巨子、小商小贩从眼前路过。</p> <p class="ql-block">  北京路南段发掘出宋代至明清时期共5层的拱北楼建筑基址,拱北楼于五代南汉始建,原名“象阙”,俗称清海军楼。宋淳祐四年(1244年)改为“双门”,“双门底”亦由此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双门”重建并改名“拱北楼”。历经损毁、修复、重修,于民国7年(1918年)被拆,其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证了北京路的千年文化所在。细看这个“清代广州城坊示意图”,足以让你体验到清代时广州的繁华状况,了解到广州作为通关口岸的唯一重要性。</span>2019年4月,北京路上的这两处遗址均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行至铜壶滴漏景观,故事来了,1857年,清咸丰七年,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拱北楼突然起火,楼上的一件重要物品失踪了,引起全城哗然,两广总督劳崇光不惜重金悬赏,三年后才寻回此宝物,它就是元代铜壶滴漏。</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铜壶滴漏由冼运行、杜子盛等广州工匠铸造,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该铜壶滴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复式漏壶,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四部分组成,通高264.4厘米。其设计巧妙,多级联动结构,通过恒定流量滴水实现精准计时,曾长期置于广州拱北楼为百姓报时。 ‌自元代至清末持续使用近700年,是研究中国古代计时技术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  铜壶滴漏,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其“百年不爽”,即百年都不差分秒。据载,明万历年间,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广州,想复制一个铜壶滴漏未果,可见其工艺的复杂精密。由于铜壶滴漏长滴不绝,也被广州人作为长相思念的象征。1959年,元代铜壶滴漏作为地方代表性文物调往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行至位于老城区核心地段的大佛寺,只见其气势宏大,飞檐斗拱,这座佛教千年古刹,</span>始建于南汉。现存大雄宝殿为清代重建,殿内供奉三尊高6米的铜铸大佛,总重达30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融合岭南建筑风格与京师官庙形制,红墙黛瓦与周边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夜晚璀璨的灯光,令我恍惚,如</span>现实版“千与千寻”的世界,又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州版的洪崖洞</span>。</p> <p class="ql-block">  沿北京路东侧前行,一座古朴的牌坊映入眼帘,上书“李白巷”,引人探幽,令人遐想。难道是诗仙的驻足之地?问一小贩得知,此巷<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名李家巷,因李氏聚居地而得名。1931年,为避免重名,更为现名。虽“李白巷”与李白无直接关联,但广州人爱李白,李白更向往广州,</span>他在多首诗中提及广州的罗浮山,如‌“余欲罗浮隐,独怀明主恩”;‌‌‌“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 ‌‌。李白虽未亲临,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浮山一直是他的“梦中情山”,我觉得如果能重来,李白或许会像苏轼那样“不辞长作岭南人”。</span></p> <p class="ql-block">  踏入巷陌,巷口文化气息浓厚,墙以李白诗词雕刻和动态诗画长卷装饰,融合“诗仙”意境,透着对诗仙的爱。墙上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这些诗句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呈现,增强了小巷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年初三整个下午和晚上,我在北京路喝下午茶,觅北京味,流连忘返。因为李白巷墙上李白的诗:“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一直温暖着我,作为主人的广州用心了,在北京之外逛“北京”,我把这里当故乡了。</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我依然不舍北京路, 感觉北京路文物史迹丰富、非遗项目集聚、老字号荟萃。从历史商街到国际化舞台,北京路重新定义了现代商业,拉近了广州与世界的距离。我独爱傍晚时分的北京路,夜幕四合,华灯初上,路两旁商铺林立,新潮与古旧在这里奇妙地交融,既承载着历史,又洋溢着活力,感慨千年古路踏今声,国泰民安涌路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