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 风信子</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码:5122736</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陪亲朋好友再次来到都江堰,仍为这一伟大奇迹所震撼。这座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仿佛穿越时光的长河,将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动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朱红色门楼上遒劲有力的“都江堰”三字,仿佛低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荣光。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或三五成群地走过,或静静凝望这古朴庄严的建筑。天色虽略显阴沉,空气中却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沉浸于这片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南桥的建筑果然名不虚传,飞檐翘角在微光中泛着岁月的光泽,雕梁画栋间尽显古人的匠心独运。桥上人来人往,快门声此起彼伏,记录着每一个动人的瞬间。我知道,穿过南桥,便步入了灌县古城的怀抱。而这里的夜景更为壮观,南桥、仰天窝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建筑以冰蓝色灯光投射至奔腾的岷江水面,水流在光影下如流动的蓝色绸缎,远看似“蓝色眼泪”镶嵌于古城。尤其南桥廊柱灯光与江水交映,桥洞下形成“蓝眼泪漩涡”。而站在桥上远眺,江水倒映着天光,仿佛连眼睛也被这清澈的水色染成了蓝色,心也随之澄澈宁静。</p> <p class="ql-block"> 大坝、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都江堰工程的千年传奇,凝聚着李冰父子的智慧与心血。那座古老的桥梁横跨江面,桥上行人缓缓而行,对岸的塔楼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山林苍翠,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站在桥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厚重,时光在此刻仿佛凝固。</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都江堰鱼嘴,它的分水原理基于弯道环流效应,通过鱼嘴状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灌溉)与外江(排洪),枯水期内江引水60%保障灌溉,汛期外江分洪60%防洪减灾,并实现“二八分沙”的自动调节功能。这一巧妙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成就了千年不衰的治水奇迹。</p> <p class="ql-block"> 这座大坝深达百米,蓄水量惊人,正是它调节着岷江的水量,守护着成都平原的安宁,成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坝体高耸入云,延伸至远方的山峦之间,水面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坝旁的道路与建筑错落有致,水流在坝前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却不失秩序,令人不禁感叹,古人智慧与现代工程在此完美交融,书写出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p> <p class="ql-block"> 我凝望着山间的云雾与水中的倒影,心中涌起对这项伟大水利工程的无限敬意。湖水清澈碧绿,山峦被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每一滴水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缕风都带着历史的回响,轻轻拂过心间。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智慧体现,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不仅改变了地理格局,也塑造了独特的水文化,滋养了这片土地上千百年的生命与文明。站在水坝前,望着奔腾的江水与静谧的山林,我仿佛看见李冰父子的身影,他们以双手筑起一道屏障,也筑起了一种精神——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这份精神,正如都江堰的江水,流淌千年,依旧澎湃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