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共研,叩问语文教学的星辰大海

王伟平🌙

<p class="ql-block">——宁城县暑假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首日纪实</p>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风携着初秋的讯息拂过宁城大地,一场教育的盛宴恰逢其时。8月25日,由宁城县教育局主办的暑假小学语文教师集中培训会议在众人的期盼中如期启幕。本次培训邀请了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艳茹与崔晓毅两位优秀教师。晨光熹微,蒙古族中学分会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报告厅内已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笔端流淌着准备的虔诚——这是一场为期四天的灵魂叩问,更是一次教育生命的重新赋能。</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由县教育教学指导中心林颖老师和明德学校黎华然老师联袂主持。她们用温润而知性的语言为活动启幕,恰似一缕清风,掀开了研训的扉页……</p> 一、跨界融合,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新生态 <p class="ql-block">  上午,刘艳茹老师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学习”教学建议》为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学习?”刘老师从时代变革的宏大叙事切入,指出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应当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她强调,语文不再是孤立的语言文字学习,而应当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跨学科学习?刘老师以清晰的逻辑厘清概念:它不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堆叠,而是以语文为核心,融合科学、艺术、历史等多领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以《蟋蟀的住宅》为例,展示如何从一篇课文出发,融入生物学的观察方法、美术的构图思维甚至工程学的结构设计——语文课从此不再是单一的文本解读,而成为一场探索自然奥秘的综合实践。</p> <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刘老师给出了具体建议:从目标设计、内容整合、活动创设到评价机制,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师”而不仅是“执行者”。她鼓励我们和各科老师交朋友,打破学科壁垒,带孩子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记忆走向创造。</p> 二、回归单元,用整体思维重构教学现场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培训同样异彩纷呈。崔晓毅老师则以单元教学为锚点,带领我们深入语文教学的“深水区”。她的讲座《以阅读单元为例,谈一谈如何开展单元教学》,像一份细致的地图,指引着我们走出碎片化教学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  崔老师以《古人谈读书》《表里的生物》《爬山虎的脚》《诺曼底号遇难记》四篇课例为经纬,从课标分析、教材解读、挑战性问题设计三大维度,层层剖析“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p> <p class="ql-block">  她指出,单元教学的核心在于“整体性”与“关联性”。教师需跳出单篇课文的局限,看到单元内文本之间的逻辑联系与能力梯度。例如《古人谈读书》重在感悟读书态度,《表里的生物》强调观察与发现,《爬山虎的脚》聚焦描写方法,而《诺曼底号遇难记》则升华至精神品格——四篇文章共同构成“阅读与成长”的主题脉络。</p> <p class="ql-block">  在挑战性问题设计上,崔老师展示了如何用高阶问题驱动学生思维。例如:“如果你是诺曼底号的船长,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爬山虎的脚和表里的生物有何共通之处?”……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有着无限的思考空间,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交锋场。  </p><p class="ql-block"> 她说:“单元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思维、教方法、教人生。”</p> 三、思学并行,我们的收获与反思 <p class="ql-block">  夜幕渐垂,首日培训在掌声中落下帷幕,但思想的碰撞却刚刚开始。老师们在交流中纷纷表示,两位专家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p> <p class="ql-block">  “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一位年轻教师感慨,“跨学科学习让孩子发现知识是活的,单元教学让老师明白教学是连的。”</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资深教师补充道:“最大的启发是要从‘教书’转向‘育人’。语文的本质不是灌输文字,而是启迪生命。”</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记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教育反思,但更珍贵的是心中重新燃起的教学热情。我们知道,明天的课堂将不再一样——它会更有趣、更深刻、更贴近孩子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秋日正好,学履不停;初心如炬,照见未来。首日培训已毕,而求知之路未尽,让我们带着今日所学所思,在明天的研修中继续前行,在未来的课堂上勇敢实践——因为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语文教育的现场;我们怎样,语文教育的未来便怎样。</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何晓翠 王伟平</p><p class="ql-block">摄影图片:沈威洁 杨 静</p><p class="ql-block">审 核:林 颖</p>